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敏感性就是指记者(通讯员)发现和鉴别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人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称之为“新闻鼻”,就是对新闻的嗅觉。也叫“第六感”;前五感指记者(通讯员)天然具备的眼、耳、鼻、舌、身。  相似文献   

2.
李燕 《新闻窗》2005,(6):66-66
军事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军队新闻传媒都是我军建设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敏感性是指记者发现和鉴别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人物的能力。换言之,是采写者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特别是在不被人注意或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中,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出有重要价值的新闻线索或新闻事实的本领。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称之为“新闻鼻”,就是对新闻的嗅觉,也叫“第六感”,前五感指记者天然具备的眼、耳、鼻、舌、身。  相似文献   

3.
事件或事物有没有新闻价值,这牵涉到记者的选题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有些东西没有新闻价值或价值不高,还拼命在那里写。——前北京日报总编辑王立行 业内人士常说:有了好题材,这篇报道至少成功了一半。这话不无道理,一篇报道的新闻价值高不高,就看记者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来说话。但是,在新闻工作中也有这种情况: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地区的记者,有的人好题材用不完,常常出大稿、好稿;有的人虽然忙忙碌碌,却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总也抓不到好题材,等到别人报道了方感遗珠之憾。其实这里体现的是新闻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反映出  相似文献   

4.
我从十八岁那年开始学新闻。我的前辈、先生们一直对我说,新闻记者应该有第六感觉……但第六感觉是什么呢?我一直没有弄清楚。永生难忘的采访世事如烟。眨眼的功夫,我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终于有那么一天,我突然发现了第六感觉,并实实在在地把握了它……。这一天就是1988年9月24日,我成功地报道了“约翰逊事件”。在那天的日记中,我写下了“永生难忘的采访”这几个字。 1988年9、10月间,我以新民晚报特派记者的身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闻官司不断,弄得记者心惊胆颤。且不说狮口大开的“精神损失费”叫记者榨干了骨头也没法赔偿,单是旷日持久的涉讼过程就让记者感到莫名恐惧。 一些有过此等经历的记者中虽然也有九死不悔者,但大多数是心有余悸了。缠讼时受到的侮辱恫吓,一旦官司败诉支付的巨额赔偿叫人害怕,还有那深深的无助感更让人心惊。记协不是记者的家吗?但记者摊上事了,记协是否肯出面呢?平时教育记者以社为家、以台为家的社和台,如不是诉讼一方因记者的“牵连”将其列为被告的话,也大多是不肯出头的,也许还可能责备记者惹事生非。  相似文献   

6.
这次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被评为一等奖的共有5篇,《美军入侵一周后的巴拿马城街景》(以下简称“街景”)又是唯一一篇反映国际事件为主题的“现场短新闻”,这是很可贵的。通篇新闻不过900余字,但写得饱满、生动。读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笔者读之再三,感到“街景”一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记者能以景吸引人,画出横遭侵略战争涂炭的现场景色。这方面记者用心良苦、精选画面:“首都重要地段,美军岗哨林立。坦克成群……办公楼四周广场、街道……里外几层都是身穿迷彩服、打着花脸、手拿自动冲锋枪的美国兵……”还描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化阅读日益走红的今天,传统纸质图书通过五感之美传递出的魅力仍不可阻挡。现代书籍设计五感之美,是将人的各种感觉融入书籍设计的审美范畴,突破了原有对视觉审美的局限,开阔了现代书籍设计的设计思维与材质的应用。本文将剖析人们对书籍设计五感之美,更深层次解读以人为本的书籍之美。  相似文献   

8.
虽然我早已离开了记者工作的岗位,但在读了本期《笔谈》之后,大有重度采访生涯之感.因为郑重、陈乃文、少峰、徐之华、贾安坤五位同志的文章,确是记者工作的经验之谈."记者的心是相通的",此话一点不错;不论是过去做过记者或现在做着记者的人,读了这五篇文章,都可能会有心绪交溶的感觉,此中甘苦,确实是彼此彼此的.因此不能不写几句,向读者推荐这四位同志的文章,也谈一些自己的感受.记者的工作是采访,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初做记者,往往只知道在接受某一报道任务、拿了介绍信到达某一单位、与某一采访对象相  相似文献   

9.
县(市)报、台的记者,很少发生抢新闻的现象,原因是新闻机构少、记者少,这也滋长了某种惰性。但是,有时遇到国家和省级领导人来当地视察,或某种高规格会议在县召开,大报、台记者便蜂涌而至,本县记者往往有小巫见大巫之感,难以插手,眼看着重要新闻在本县发生而无法及时传播;而有时上级新闻单位一时没有派出记者,又将新闻的遗漏。我认为,县报记者的这种“惰”性应克服,也应  相似文献   

10.
记者群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透支健康”已成为这一人群最大的问题。今年1月,中国医师协会对北京1182名记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身体完全健康的仅有28人,占参与体检人数的37%。在1182名接受体检的记者中,有84.2%的记者有疲倦感,72.1%的记者反映工作压力大,62%的记者没有正常睡眠,一半的记者视力较差,同时也有近5成的记者经常感到全身酸痛。慈济体检机构负责人韩小红针对以上数据称,记者群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危险的亚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敏感,在西方俗称新闻眼、新闻鼻、第六感官。我国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对于记者个体而言,通常经过锻炼,就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看出美来”。但是对一个栏目、一个频道来说,电视敏感性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电视敏感性,不仅仅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更是对整个电视生存环境的一种敏感,包括对电视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新举措和随之带来的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2.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3,(5):22-34
潜意识与第六感大全集欧阳茱莉新世界出版社2013-0329.00ISBN:9787510438066潜意识和第六感均具有惊人的神奇力量。潜意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景;第六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灵敏地感知世界。潜意识和第六感衍生出的诸多神秘现象,既令人费解,又在情理之中。本书将对一些神秘的心理现象加以阐释,并深入浅出地讲述潜意识和第六感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发现之旅——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探险(英)托尼·赖斯编著商务印书馆2013-02168.00ISBN:9787100090674  相似文献   

13.
什么样的人可以当一个好记者?已故著名记者郭超人曾这样比喻:“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其实,这只是当一个好记者的条件之一,而真正能决定一个记者好坏的标准还在于记者的人格是否高尚。正如范长江所说的,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 人格,就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也许有人会问,对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有必要提出这么高的要  相似文献   

14.
一种追求:有大事发生的地方,就有我在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记者吴小莉有一句充满豪情与职业感的话:“有大事发生的地方,就有吴小莉在。”我觉得这句话说出了一个职业新闻人存在的意义。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哪  相似文献   

15.
人们崇敬、羡慕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然而,不少人却未曾想到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风险的职业。我曾三次陪同数家新闻单位的记者赴南沙,亲眼目睹了记者们含辛茹苦、出生入死、奋力拼搏的工作精神,前线战士都为他们所折服。在官兵们的一再恳求下,在一种崇敬感、责任感的驱使下,我用笔记述了一批批记者们在南沙战斗的风采。  相似文献   

16.
悲壮     
《今传媒》2005,(1):34-36
2004年被新闻界称为“记者被打年”。这个说法让人落泪。战士--也许可以更为简练地概括记者的工作和生活。今年,这么多的记者被打,一方面让人心痛,一方面让人振奋,因为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更多的记者走上了正义与邪恶生死较量的战场!一个社会,不怕有邪恶,只怕没有战士。记者的武器是公开、曝光、传播,而所有罪恶的特性是遮掩与隐蔽。当一些人成为公众利益的敌人时,真正的记者便是他们的敌人。在这种较量当中,虽然记者有党和人民的支持,但记者在明处,罪恶在暗处,而且,往往还与金钱和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种战斗甚至比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更为复杂、更为凶险、更为惊心动魄。恐吓、谩骂、扣押、围攻甚至殴打,为了坚守社会的良心,记者经受着血泪的考验……  相似文献   

17.
李晓红 《新闻窗》2014,(6):42-43
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场报道成为一种最常见的报道方式。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变,更进一步突出出镜记者在现场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出镜记者可以缩短观众与传播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是沟通节目与观众的中介,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对出镜记者的素质的探讨也至关重要。"1现场新闻报道出镜记者要树立三观,培养五感,以更好地适应现场新闻报道对出镜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肖军 《视听界》2009,(3):111-112
一,找准角色定位 首先要有现场感。出镜记者在现场不但要观察仔细,采访具体,注重情景交融,介绍还要详实和深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周刊》2004,(48):91-91
“第六感觉”历来就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但一直没有严格的实验证明它的存在。现在,英国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位全盲的男子居然能识别他人脸上的表情,这为科学家揭示第六感觉的奥秘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记者这个职业,在有些人眼里很神秘,也很神圣,群众赋予我们无冕之王的称号。记者是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信息的传播者。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概括起来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有敢想、能跑、会听、能写。然而一个记者仅有这些能力还不够,因为有些新闻事件是突发性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眼疾手快。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