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TOPSIS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2022年女排世锦赛中国队与主要对手的各项主动得分技术指标进行对比,综合分析现阶段中国女排的主动得分能力。研究认为:中国队整体发球效果较好,得分率较高,失误率较低,发球方式以跳飘球与原地飘球为主,但对对手接发球的限制不足;中国队整体扣球效果一般,扣球得分率一般,但扣球失分率较低,扣球较为依赖主攻队员,核心球员发挥高效,副攻与接应二传还需不断提高;中国队拦网效果较差,拦网得分率较低,失分率较高,个人拦网方面,副攻拦网效果较好,其余队员未能进入拦网榜前40;中国队主动得分能力较为突出,但如何利用主动得分获得比赛胜利是中国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访谈等方法对林丹与谌龙在2014年仁川亚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中的发球、前场、中场、后场、主动得失分进行对比分析。结论:发反手网前球是双方使用最多的发球技术,谌龙的发球技术较为单一;两人在前场网前主要运用搓放球与挑球技术;中场技术主要运用平抽平挡技术;后场技术主要运用正手吊球和杀球技术;双方主动得分方式是杀球技术;三局比赛中,林丹主动失分呈"V"型,谌龙主动失分呈逐渐上升趋势;整体上看,林丹发挥更稳定,全场比赛主动失分低于谌龙。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中、美、巴、土四国女排发球和接球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四国"女排发球技术运用的主要特征:中国女排的发球与美国队、土耳其队和巴西队存在着较大差距,反映出中国队无论是发球的攻击性,还是稳定性均有待提高。美国队发球的攻击性和稳定性掌控较好,土耳其队和巴西队发球的攻击性强,但稳定性逊于美国队。中国女排的接发球到位率最低,失误率最高,暴露出中国队接发球进攻系统的脆弱。土耳其队接发球的到位率最高,失误率低;巴西队到位率略低于美国队,失误率稍高于美国队。  相似文献   

4.
'98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决赛评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笔者对1998 年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决赛中国队与古巴队发球得分能力、进攻能力以及拦网能力进行了技术分析, 得出中国队与古巴队之间在发球、后排、强攻和拦网存在着差异, 为中国队日后的提高, 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中国女排在第30届奥运会6场比赛中的发球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跳飘球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女排比赛中最主要的发球技术。中国队在发球技、战术的运用能力上强于对手。中国队主要采用跳飘球和原地上手飘球。原地上手飘球运用能力上明显强于外国队。大力跳发球的运用能力上明显弱于外国队。  相似文献   

6.
对2005年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中国队得分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参加2005年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的5支球队和中国队比赛得分情况的统计发现,中国队在主要得分环节上具备较强实力:一攻实力与其他各队相当;防反具有较强的得分能力;拦网实力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被打手出界球过多、拦网队员触网也不少;中国队发球得分率、破攻率较高,但发球失误送分率也较其他各队偏多。  相似文献   

7.
从2002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和锦标赛看女排的发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2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和女排锦标赛发球技术统计分析,认为发球技术普遍被重视,跳发大力球的技术被越来越多的运动员所运用,发球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仍需加强与重视,对运动员中优秀发球手尤其是替补队员中的优秀发球手要加强训练和培养。  相似文献   

8.
发球是排球五大基本技术之一,也是唯一可以直接得分的技术。从排球比赛规律来说,获得发球权而又发好球(指不失误),就意味着有了得分的希望。因为获得发球权的一方,任何一项技术的正常发挥都有得分的可能,而失去发球权的一方,任何一项技术的失误都会造成失分(发球除外)。所以说“排球比赛胜负关键看发球”并不过份。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技术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2011年世界杯和2012年奥运会中国女排与外国女排比赛接发球技术运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中国队接发球到位率略好于外国队,总体上中国队接发球有了明显进步;在接发球阵型和关键球的把握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找人发球策略已成为世界强队破坏对方一传的主要发球战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男子排球队与世界强队进攻能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和录像统计等方法,对中国男子排球队在世界杯比赛中得失分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男子排球队应结合实战需要,在跳发速度、力量、弧度上下功夫,致力于发球技术的创新,进一步增强得分和破攻的能力;4、2号位的强攻仍然是现代排球运动中主要的得分手段,中国队应结合自身特点,多增加拉开、跑动中进攻的技术,有效地利用网长展开进攻。在身高等素质上与国外运动员没有很大的差距,应该多加强技术扣球的技术含量;3号位的快攻是中国队的特色,快速多变的立体进攻是现代排球的精髓。中国队应该发挥自己的强项,把快变和立体进攻结合起来,作为本身技术的突破口,以此为依托,多点得分全面开花,实施以“快、变、灵”为核心,以“快”为灵魂的训练思路,并强化以此为中心的体能与技术全面提高的训练理念。  相似文献   

11.
网球发球动作和基本技术模式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通过对参加第27届奥运会选拔集训的26名国家队男、女运动员动作技术分析,并参考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的发球技术,从中概括出理论和实践上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适合我国运动员使用的网球发球技术动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网球比赛中外男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探讨中外网球运动员年龄、体重、身高、克托莱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体重、克托莱指数特别是身高方面,中国运动员整体素质低于国外优秀运动员。中国男女网球运动员与国外优秀男女网球运动员相比较,只有身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国教练员要根据我国网球运动员身体条件制定出适合的训练、选材、育才模式和标准,弥补不足。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有关参考文献和技术录像的研究,从运动训练学、乒乓球专项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要保持中国乒乓球女子项目在世界高水平比赛中的领先地位,在2008年奥运会上夺取金牌,关键就是要在科学训练、大胆创新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乒乓球技术发展,结合女子运动员的特点,加强女子技术男性化的训练,它对于中国女子乒乓球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京奥运会网球项目主场优势、主场劣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网球四大满贯赛和奥运会网球赛东道主成绩、戴维斯杯和联合会杯的主场胜率,发现网球的主场效应不像受裁判主观影响较大的集体球类项目和打分项目来得那么明显,以往只体现在网球的团体比赛中。对于国家网球队而言,北京奥运会主场优势大于主场劣势。主场劣势中,压力过大最为突出,运动员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而主场优势则涵盖了我国的备战和参赛环节,是东道主所独有的。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并结合中国女篮的现场表现,对第14、15届世界女篮锦标赛以及第28届奥运会女篮比赛中国女篮的进攻能力和防守能力与前六名的球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女篮的比赛能力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评价其优势和不足,找出中国女篮攻防技、战术与世界强队之间存在的差距.并着眼08奥运会,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中国女篮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和临场技术统计,对拉斐尔·纳达尔在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网球比赛中的六轮数据,分别进行统计与分析,揭示西班牙天才少年纳达尔在比赛中所施展改朝换代之方略。希望中国的男子网球运动员以他为楷模,发扬“不放弃,不抛弃”,认真对待球场上的每一分的精神,在今后的比赛中能够根据对手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减少非受迫性失误的次数,提高对机会球和关键球的得分能力。在最短的时间缩小与世界顶级选手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网球单打比赛和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以及其它女子单打比赛录像资料作为分析依据,对我国备战伦敦奥运会的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的技战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整体实力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单打水平的提高,夺取伦敦奥运金牌的实力也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女单在技战术的多变打法上相对不足,在体能与心理抗压方面与对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旨在为我国女单网球选手备战伦敦奥运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电视、录像、临场观察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国家女子网球队奥运备战运动员主要比赛过程进行跟踪监测,研究分析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和实力现状,正确定位我国女子网球整体水平,并从众多的统计数据中揭示网球项目比赛规律。  相似文献   

19.
国家女子网球队周课训练模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跟队观察、访谈调研等方法,对国家女子网球队周课训练模式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旨在进一步提高奥运备战选手的训练水平,探索和揭示职业网球训练规律,探寻、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女子网球训练模式,为我国网球项目实施科学训练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在审美视角下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结论认为: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在文化根源和审美价值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甚至达到了不可兼容的地步,我们试图从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差异中探寻二者在审美角度下可融合的地方,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认清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差距,为中国武术早日加入奥林匹克运动大家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