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通讯员园地     
1984年我在江汉油田时,有位通讯员写一篇表扬稿,我认真帮他作了文字上的修改.稿子见报才发现,他未经我同意把我的名字也署上了。稿中把表扬的主人公类鹏翔错成“雷朋祥”,领导首先批评了我,我无言以对. 去年8月,河南油田技校一学生在游泳池舍身救人,我们炼油厂有位通讯员写稿表扬他我是专职新闻干事,帮他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并交代他再去找当事人核实,谁知他未去核实,还把我的名字署在前边.稿子在《中国石油报》头版发表,由于失实,立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河南油田工会批评报社,报社派调查组来调查.我成了第一作者,又是专职干事,首先受到批评,几乎影响了单位的声誉. 署名是要对稿中事实负责任的.从此,我汲取教训,凡是我未参与采访的稿子,无法对事实负  相似文献   

2.
我从当《苏南日报》通讯员算起,至今已足有三十五个年头了。目前是无锡市、县党报和电台、广播站的业余通讯员,连年被评为这些新闻单位的优秀通讯员。有人说:当通讯员,只表扬好的,不愿或很少批评坏的。但我认为,当通讯员应当实事求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在坚持以报道先进为主的同时,也要揭露、批评社会上的不良现象。1984年8月,我看到我校所在镇上有少数人在贩卖西瓜时,垄断集市贸易西瓜,任意抬高西瓜价格。我写稿向报社、电台予以揭露。当时家里人对我说:“都是地方上的人,人面  相似文献   

3.
《新疆新闻界》编辑室为了把杂志办得更好,给每个读者发了一张《读者意见征询调查表》,虽然我也填了这张表,但感到仍有未尽之意,再谈点看法。我今年54岁,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在克拉玛依油田写了几十年的新闻稿件。每当我订阅的《新疆新闻界》杂志一来,总要先阅读“通讯员之页”这个栏目的文章。我还重点阅读“新闻与写作”、“新闻知识专题讲座”、“采写体会”、“新闻和语言”、“好稿评介”等栏目的作品。每期都要从头至尾看一遍,有的文章还要读多遍。1991年第二期“通讯员之页”栏目中胡四海的《投稿杂  相似文献   

4.
人长两只耳朵足矣,但对我们通讯员则不然。我们必须多长一只“新闻耳朵”,才算一名真正的通讯员。 1997年7月,一位同事说某公司侵犯他的姓名权一案虽经法院审结,但他认为赔偿太少,准备上诉,并说:“这是咱县首例侵犯姓名权案。”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当时不觉一振,认为“首例”里面有文可作。经过调查采访,我便写成《盗用他人姓名必须赔偿损失——伊川审理首例侵犯姓名权案》一文,很快被《洛阳晚报》和《洛阳经济报》两家报纸采用。  相似文献   

5.
并非小事     
某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一个士兵与一座金矿》,由两位作者署名。这篇报道的结尾处写道:采访结束,再次看了看这位曾被“埋”在金矿之中的普通士兵,“我想,泰戈尔说得好……”明明是两位作者合写的报道,作者怎么成了“我”?读者应该把这个“我”看成两位作者中的哪一位呢?有一些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或特约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记者看到”、“记者发现”这样的字眼。读者读这样的报道时,难道会对那位在稿件上署了名的通讯员视而不见吗?这问题其实好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写报道,若文中需要作者出现,…  相似文献   

6.
如此署名     
某省报2004年12月27日B4版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生活的情趣怎能一“网”打尽》,内容是丈夫以第一人称诉说下岗的妻子玩电脑入迷,不做饭不理家,不按正常时间起居,不分白天黑夜玩电脑,使作者苦恼不堪。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但文章作者竟然署了两个人的名字。这就奇怪了,难道一个妻子有两个丈夫?我百思不得其解。如今报刊上的作者署名可谓花样多多,有的一个名字七八个字,有的用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当名字,据说是新潮风雅。现在不规范到第一人称写妻子的文章署两个名,而且是纪实作品,这太出格了。建议主管部门对署名做适当规范,使之符合起码的逻辑,…  相似文献   

7.
某县人武部有位新闻干事,经常将通讯员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稿件,稍加整理(也有一字不动原文照抄的),署上自己的大名寄出发表。时间长了,人们都叫他“新闻捣爷”。某县广播站在年终评稿时,有个编辑把一位通讯员的来稿,签上自己的名字,打印后上送参评。这说明,在我们新闻战线,“新闻捣爷”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8.
记得前些时有人在《青年记者》上撰文说,他的稿子在中央或省级新闻单位都能发出来,在本地小报却发不出来,作者批评地方报纸编辑漏发了好新闻。还有的通讯员说,你们这张小报我怎么就打不进去?对于通讯员的质疑和批评我想谈点个人的看法。为什么通讯员的来稿本地小报(其实报纸本无大小,这里只是按约定成俗的说法)不用偏偏在大报登了出来呢?一般说来,一个通讯员起初总是在本地小报上写得多些,以后越写胃口越大,越写越“牛气”,直至写到京报、沪报乃至写出国界。同一篇稿件本地小报未用,反而在较为知名的大报大刊上露面,我以为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9.
余杰 《新闻前哨》2012,(10):19-19
3月1日,我进入《楚天金报》深度部学习。在这里的日子,可以说是我今后一生受用不尽、实实在在的宝贵财富。每当我打开署有自己名字的那一张张《楚天金报》,报纸上眼睛看不见心里却知道的修改痕迹,就像我身上烙下金报人的“印记”一样真切可见。同时,也真真切切展现出我这3个月来走过的每一步。《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届新闻干部研修班带给我的最大感触。“淘金”一:博学之——收获研修期间,集团领导和新闻大家们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将新闻策划、写作方法、如何做好深度报道、如何做一个有观点的记者等知识娓娓道来,聆听之后,如醍醐灌顶。老师们讲的新闻报道“抓题材要恪守新、奇、特、独,做稿子要讲求精、准、狠、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要求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平时要多观察  相似文献   

10.
偶尔读一份日报,见一版中间刊登了一幅新闻图片,只见照片下方说明文字后面署着一长串摄影作者的名字,我数了数共四个名字。四个人拍一张新闻照片,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拍的,难道一架小小的数码相机需要四个人按快门,这也忒浪费人力、财力了吧?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如果你注意看一下电视屏幕的新闻频道,会发现荧屏下方打出的记者字幕,有时少则二三个,多则四五个。  相似文献   

11.
翻开某省委机关报,读“本报讯”后面那一长串署名,心里很不舒服。一篇百字简讯,也是两三个署名,甚至4个或5个的也有。如2004年9月30日该报A1版《我省第四届花博会开幕》,一篇200字的新闻,就有4个署名;9月3日A1版一篇消息有两个记者,3个通讯员,共有5个作者,600字的新闻,作者署名加上身份就占了18个字,通讯员姓名是删姓取名。最近,我对该报10月19日C1版上发表的11篇“本报讯”的署名作了统计分析,署名1人的3条,占27.3%;署名2人的3条,占27.3%;署名3人以上的5条,占45.4%。一幅新闻照片署名3人,由1名记者和2名通讯员“抬着摄影”的?上述分析,可…  相似文献   

12.
近闻某报总编辑同意摄影记者在刊发新闻照片时署上两个作者的名字。记得以前曾有人撰文批评过:照片怎么能两个人拍摄?!究竟是谁按的快门?其实,看看文字稿件的署名,更有无数的奥妙藏在背后。几人共同采访,分头执笔,合为一篇,自当合署其名。领导与部下,或记者与通讯员共同采访,有出点子有执笔的,或者有起草有修改的,再或者出了报道线索或报道题目的,总之,共同参与了报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案头,堆满了何培勇的各种见报作品。那一幅幅构图新颖,粗犷隽永的画面,那一张张色彩艳丽、构思独特的杂志封面,还有《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的摄影作品近1000余篇(幅)。几年来他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各类影展和比赛,数10次获奖.他先后8次受到部队的嘉奖,两次被评为“建设精神文踢”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新闻单位评为“模范通讯员”,并荣立了两次三等功,稿件被集团军、师评为新闻报道一等奖. 何培勇,由于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还在上初  相似文献   

14.
署名小议     
写完一篇稿子,作者在题目下或文章后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作者皆知的事情。看来并无异常,但对于不同世界观的人,却有两种不同的情景: 有的同志,写完稿子反复审查、核对、落实,最后才十分慎重的在文章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有的同志,在起初稿前,就挥笔刷刷,先把大名署在前面。表现为啥不同呢?是因为他们对署名的意义理解不同:前一种人,认为署上自己的名字,是对同志、对人民、对党报负责到底;后一种人,认为署上自己的名字,可以借党报这个宣传工具,扩大自己的声誉……。他们的理解不同,对写稿的态度也截然两样:前一种人,两眼盯着革命事业,盯着党的工作,把通讯报道工作看做是整个革命事业中的“齿轮和螺丝钉”,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他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大  相似文献   

15.
近闻某报总编辑同意摄影记者在刊发新闻照片时署上两个作者的名字。记得以前曾有人撰文批评过:照片怎么能两个人拍摄?!究竟是谁按的快门? 其实,看看文字稿件的署名,更有无数的奧妙藏在背后。几人共同采访,分头执笔,合为一篇,自当合署其名。领导与部下,或记者与通讯员共同采访,有出点子有执笔的,或者有起草有修改的,再或者出了报道线索或报道题目的,总之,共同参与了报道或在其中做了一部分工作,合署名字无可非议。然而,有三种情况不能说正常。  相似文献   

16.
周新谟,早就熟悉的名字。翻开《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或者《郑州晚报》《河南工商报》,经常可以看到由他撰写的新闻稿件。就是打开电视机、收音机,也会时常听到“通讯员周新谟报道……。”我心里暗自揣测,他一定是县委通讯组的通讯专干。一次我到巩县采访,想顺便采访一下这位虽没见面却很“熟悉”的同行。当我踏进县委宣传部的门坎时,通讯组长王金僚却向我介绍说,周新谟是位业余农民通讯员。去年,他一人就在市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类稿件122篇,是全县的发稿状元,被郑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模范通讯员。  相似文献   

17.
你——金义良,南京军区后勤部的摄影干事,从事新闻摄影20多年,全国、全军性的摄影展览没少参加。我见过你那一百多张入选通知和五六十张获奖证书。你出版过一本《清凉世界莫干山》风景画册,有七幅作品出国展览,其中四幅被国外几家报刊争相选用。去年,你的作品《银羽》在“江苏在腾飞”摄影展览中又获了奖。噢!对了,1985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摄影家辞典》,把你几十年的摄影生涯载入书中……你周围的人跟我讲,让我写写你,说你身上有“闪光点”。  相似文献   

18.
在基层,和一些通讯员朋友交谈,常常听到基层单位“塘小水浅没鱼抓”的叹息声。其实,这只是片面性看法。我以为:“有价值的新闻多发生在基层”,这就看通讯员会不会“找”。 ①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觉得“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至关重要。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对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比报社记者来采访要容易得多。报社记者来采访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诸如某种专业不懂等。而基层通讯员却不同,最起码对身旁的同志一些专业知道一点。这关键在于,通讯员对“知道最清楚的事情”判断是否是新闻的准确性,这也就给通讯员提出一个问题,加强新闻敏感性。去年元月份,我回家到马嵬坡火车站,到养路工区好朋友陈团团和黄恩惠那去了一趟,这两人我较熟,一个自学无线电、一个自学中医学,且都有成绩,于是顺势我采写了《养路工区的“小字辈”》一稿,被《中原铁道》3月10日采用,《西铁信息》也采用了我拍摄的图片。  相似文献   

19.
我和通州人民广播电台张国梁同志采写的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获得了1997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同主题、同内容的广播专题节目《图案里面也有“法”》也获得了1997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回顾这两篇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我觉得,立足于唯物辩证法“联系”与“矛盾”的观点,对基层记者和通讯员来说,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抓住亮点新闻的“指南针”。采写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和广播专题《图案里面也有“法”》,可以说是我将“把握联系,找准矛盾”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过程的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20.
我是10多家报刊杂志的特约通讯员或特约记者,也是《新闻前哨》的热心读者。自《新闻前哨》创刊后,我就坚持自费订阅,从未间断,并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五、六年来,通过阅读贵刊,我认为她有三个特点;一是新,贵刊每期登出的各栏文章都突出了一个新字,不炒“现饭”、不雷同、不步他人后尘,深受读者欢迎。二是文字通顺,精短文章较多,读者爱读不厌。三是实用,尤其是“通讯员生活”、“新闻随笔”、“报纸群众工作”等栏目文章,对基层通讯员有启发性、指导性、贴近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