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意在探讨1939年3月联共十八大至同年八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期间苏联双重外交政策实施、发展和终结的历史过程。一苏联双重外交政策的开始实施慕尼黑会议之后,苏联为了适应急剧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开始逐渐调整其外交政策,至联共十八大召开时,终于确定了具有双重性质的外交政策但这一政策并未立即付诸实施,这是因为1939年3月中旬捷克灭亡之后,在西方曾一度出现了一些有利于重建集体安全体系的迹象。苏联决定全力以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对美外交政策在1948年底到朝鲜战争爆发前发生了几次演变,从“不急于获得承认”到“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同美国发展外交关系,再到“与苏联结盟,坚决反美”外交政策。其中,美国、苏联以及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共产党调整对美外交政策三个重要因素,而独立自主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布尔什维克党内围绕着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曾进行过一场激烈、尖锐的斗争。六十多年来,苏联史学界对这场斗争的认识前后不一致。二十年代,苏联史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党内的一场不同策略思想的争论。三十年代末,随着肃反运动的发展,联共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了变化。《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认为,这是“党内反党集团和一切反革命分子(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到白卫分子)勾结起来进行的一场反党、反苏维埃”的“叛卖活动”,“用左的词句巧加掩饰的一种奸细挑拨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基本沿袭了这种观点。五十年代末以后,苏联出版的党史和其他有关著作不再给反对派扣上“叛卖”、  相似文献   

4.
十六、十七世纪俄国的衙门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衙门”制度是俄国十六、十七世纪时期实行的重要政治体制。在俄国中央集权化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苏联史学家对此问题曾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我国史学界了解甚少,本文仅就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一根据苏联史学界的研究,俄国的衙门制度产生于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形成于十六世纪中期。十七世纪达到其繁荣阶段。到十八世纪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开始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5.
对于希特勒1939年9月挑起全面战争之前所推行的外交政策及其外交策略,近年来史学界已有文章论及,发表了一些好的见解,但是,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将论析:(一)希特勒推行的外交政策究竟是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有什么特征?(二)战前希特勒的对外政策任务是什么?如何划分阶段?(三)希特勒的外交策略前后有什么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6.
宋雪 《历史教学问题》2023,(2):143-150+72
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之时,虽然没有改变对苏联的既定政策,但已开始酝酿缓和的长期规划。此时的苏联,“非斯大林化”的进程方兴未艾,赫鲁晓夫在“和平共处”外交总路线的框架下,积极在西方国家中寻找“特殊”的对话者。第二次柏林危机可被视作法苏关系缓和的障碍和契机。1959年至1960年,两国间出现了短暂“缓和”的迹象,本质却是戴高乐外交策略引发苏联的误判,他并不认为缓和的时机已经到来。随着首脑会议的失败,这种“缓和”被苏联证明是一场错觉。即便在法苏关系的“低潮期”,戴高乐始终没有对抗苏联的想法。他认为苏联最终会放弃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外交政策,回归到传统的以国家利益为本的政策上来。届时,通过法苏合作解决欧洲问题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对于绥靖政策 ,传统观点认为是指“姑息、纵容侵略者 ,对它退让、支持、不惜牺牲他国的领土 ,主权甚至本国人民的利益以求妥协的政策”。在世界近代史上 ,提起绥靖政策 ,一般是指二战前夕英、法、美对德国、意大利、日本的姑息、纵容。其实 ,苏联和英、法、美一样 ,对纵容希特勒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斯大林 ,苏联史学界认为他是反法西斯的巨头之一 ,对其在二战中和二战前期的绥靖策略避而不谈。而我们也受到了苏联史学界的影响 ,没有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2 0世纪 30年代末 ,“慕尼黑阴谋”使希特勒在欧洲已是“司马昭之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史学界对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价.着重肯定了罗斯福同孤立主义的斗争,承认他对引导美国投入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这对于克服过去对罗斯福评价的片面性,了解罗斯福外交政策的积极趋向,是有必要的.然而,三十年代罗斯福的外交政策毕竟是很矛盾的.反孤立主义、反法西斯侵略即使是主要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面,而同时也还存在绥靖主义的一面.一九三八年希特勒挑起捷克苏台德问题的“五月危机”前后,美国的外交活动可以说明这一点.捷克“五月危机”时期,罗斯福支持过英法的绥靖活动,这是大家都比较肯定的.但是,当时美国到底参与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又起了什么作用?则还不是很清楚.原因在于美国没有公开参与,它的活动主要是在幕后进行的.这也是当时美国绥靖活动的一个特点.所以本文拟就张伯伦上台后绥靖格局的形成,“五月危机”的迫捷屈服,慕尼黑会议的召开等这三段美国的外交活动及其作用加以论列.(一)关于绥靖格局的形成和罗斯福的政策张伯伦是在一九三七年五月继鲍尔温任英国首相的.这时希特勒已进兵莱因兰,公开重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政府实行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并公开宣布“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当时复杂、剧烈对抗的国际环境的产物,也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结来中国的屈辱地位而英勇斗争的结晶。实行“一边倒”只是表明新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而不意味着新中国依附苏联;并没有中断新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贸易往来;“一边倒”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引进了资金和技术。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它成为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斯大林模式”是我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相关的论文、专著不断问世。同时 ,该问题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鉴于此 ,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斯大林模式”研究中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内容做一简要概述 ,以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包括苏联在内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演变的带有规律性的“三部曲”是:敌对势力打着“民主”的旗号,先搞乱意识形态,然后乱中夺权,最后恢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导致苏联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外部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和苏联共产党内部出了问题。自80年代中期起,苏共倡导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不仅逐渐改变了党的性质,放弃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偏离了改革的正确方向,而且在国内外敌对势力夺权的步步进逼中,束缚自己的手脚,一味退让,终于演变成了党被解散、国家被解体的剧变悲剧。  相似文献   

12.
西方史学界把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历史看作一个统一的世界现代化过程(而苏联、中国史学界划分为近代史和现代史,是为了特意突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划时代意义”),而且,把我们通常所说的近代化也纳入现代化进程之内。应该说,这个视角的基本精神,是...  相似文献   

13.
1948年柏林危机,是战后苏美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第一次全面对抗。我国史学界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接受了苏联史学家的观点,即把危机的起因归咎于美国和西方国家。今天,当“冷战”终于结束以后,再回首昔日硝烟弥漫的“冷战”战场,以曾经存在的国际政治两重格局为背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提出了在苏联一国进行共产主义建设的理论。根据斯大林的战略思想,苏联战后对外政策的基点可以归纳为:巩固战争的胜利成果,帮助和确保在东欧国家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使它们与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并成为苏联的“安全带”;维持与西方国家的有限合作;支持外国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但以不妨碍苏联与西方的合作和不引起苏联与西方的冲突为限。这一外交政策,就是要为苏联国内进行共产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全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5.
课本在纠“左”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成绩斐然,比如第42页将原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名称更改为“法国大革命”即是一例。“大革命”是18世纪末法国的革命者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的称呼,时人和后人也都习惯称它为“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也这样称呼它。直到1934年斯大林称之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苏联史学界于是对法国革命改变了称呼。建国初期我国全盘引进苏联关于世界历史的学科体系,也同时引进了这个提法。但全世界各国的史学界,依然沿用“法国大革命”的称呼,文革后我国史学界拨乱反正,也恢复了“法国大革命”的称呼。新课…  相似文献   

16.
张玲角 《教师》2012,(34):106-106
2012年高考江西卷历史试题第41题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相似文献   

17.
一位西方史学家感叹地认为,苏联史学家在本国历史研究中,“最不走运”的是关于二月革命这个领域。在苏联,关于二月革命的论述,“没有一个象样的总结性专题著作”。①苏联史学家对临时政府的研究,更流于简单化和教条化,往往以“反动”二字以蔽之。这种简单的斥责代替不了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和科学分析。尽管俄国临时政府只存在了短短的八个月,尽管临时政府在八个月中很少有什么大的作为,可是它终究代表了俄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阶段。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是: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什么?这种性质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临时政府实行的各项政策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临时政府在俄国历史的转折中起了怎样的作用?纯属一孔之见,看法亦极不成熟,切望史学界同行赐教。  相似文献   

18.
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卷包括自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千年间的历史,结束了“世界通史”的上古部分。本卷的编写体例和第一卷相同,是由苏联史学界著名专家,按照每人的专长,分别执笔,集体编写的。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科学价值极高的史学巨著。三联书店继第一卷之后,又将本  相似文献   

19.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政权究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史学界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和评论,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看法。人民民主政权是通过革命战争建立的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捷克斯洛伐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通过什么道路建立的?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中,通过革命战争建立的。众所周知,1938年3月,西方帝国主义者与法西斯德国相勾结,签订了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慕尼黑协定,法西斯德国于一九三九年三月轻易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  相似文献   

20.
1961年8月,柏林墙危机发生之后,英国判断苏联行为的直接目的就是解决东德难民西逃问题,并不是要加速解决柏林问题。据此,英国认为盟国应当避免危机升级,并与苏联进行谈判,达成一项有关解决柏林问题的协定,实现柏林的安全和稳定。为达到上述目的,英国在反对盟国采取过激性应对措施的同时,积极劝说法国和西德参与对苏谈判,并与美国达成一致,成功推动了美苏之间试探性会谈的进行,最终缓解了危机。英国在危机中执行的外交政策,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前期英国缓和政策的继续,这一政策不仅对柏林墙危机的缓和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缓和,乃至20世纪6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