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引言:雨是宇宙的眼泪,是诗人百唱不厌的情怀。无论是疏雨滴梧桐,还是骤雨打芭蕉,听来都有一种美感,一份享受,一丝温馨。就像亘古的乐曲,无声地撩拨着听雨人恬淡的心境;亦如一个久违的朋友,娓娓地诉说着缱绻的思念。让我们漫步雨中,欣赏美景,与诗人一起喜怒哀乐;相约雨中,聆听雨声,与作家一起欢歌笑语。经典回放: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有着一种喻象的语码作用,融入了诗人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成为诗人的抒情意象.从诗人对雨意境构建的情趣、理趣和禅悟出发,可将雨的语码意义阐释为:情雨、理雨、禅雨.  相似文献   

3.
风和日丽的港湾是花季,雨季则是充满浪漫、忧郁和哲理的中途驿站。淅淅沥沥的雨接连不断,实在让人心烦。只是那么一场雨,就洒落了一地枝叶,不由得让人惊叹雨季的冷酷无情。我不禁会怀疑那些曾在雨中找到灵感的诗人、作家,当时是什么样的心境。  相似文献   

4.
咏雨诗话     
雨是大自然特有的一种景观。千姿百态的雨.极易撩拨诗人的情思,触发诗人的灵感。我国古代不少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咏雨佳作。  相似文献   

5.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诗人戴望舒为我们营造的“雨巷”意境。寥寥几句就如磁石般把我们吸人了一个巨大的气场。这气场,温润地滴着水珠、浸着哀愁,唯美如画。它亦如纤纤玉指,轻轻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撩拨着读者心灵深处最隐秘的琴弦.并随着诗人一起漫步在深深的、长长的而又充满各种美妙幻想的雨巷之中。  相似文献   

6.
《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当代一位大诗人欣赏古代诗文的随笔文学集。他有长期的生活经验和60多年的创作实践,因而在剖析古代文学家、诗人的艺术选择与艺术独创性时显得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臧克家先生认为:“写作的条件与规律,是异代相同或相通的,作家的心灵也是旷百世而相感”。①读了这部著作确使我们感到他老人家和古代诗人、作家达到了相通相知的地步。中国古代诗文浩如烟海异常繁富,其中许多高明的手法,古代批评家未曾给以全面的总结和论述;中国古代文论中也有许多精彩的见解尚待进一步的阐述。臧克家…  相似文献   

7.
诵读古典诗文,感受诗词中蓬勃的生命活力,领悟诗人独有的情愫,学习绚丽多姿的语言文字成为语文课上最为律动的音符。诵读诗文,犹如品味一杯香茗,需师生的通力协作,用心去体会,用情去感知,小至于品读字词、意象,大至于品读意境,时时处处都需要下真功夫,这样才能让学生感知诗文语言的艺术张力,感知文本内美的魅力。一、斟词酌句,咀嚼语言精华诗人每创作一篇诗文,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论是在遣词造句方面,还是手法的选择方面,  相似文献   

8.
胡岚岚 《新课程研究》2009,(11):105-105,14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在“明诗意”这一环节中,孩子们表现出色,写下此片断,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9.
春花秋草,夏雨冬雪,和风煦日,电闪雷鸣……这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瑰宝,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一份财富。而雨,恰恰是这份馈礼中的精品,是大自然中的精灵,是众多作家笔下的宠物。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作家笔下感悟雨的情调,从文人墨客中领悟雨的情感,再从“听雨”的文中,领略“听雨”的乐趣。一、作家笔下的雨雨不停地下,石级小路被雨水洗得分外明净。路两边新拔节的翠  相似文献   

10.
1.“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渭城朝雨浥轻尘”,请再写出两个含有“雨”的诗句。(北京市东城区) 2.古诗文中描写夏季景物的名句很多,请写出一句。(江苏省南京市)  相似文献   

11.
罗明 《教师》2013,(33):73-73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经常过于注重对字词释义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忽略了诗文中的美育功能。正所谓“诗言志”,诗文描述的诗人眼中的人、事、物,实则是透过这些景象抒发个人的情感。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知美、感受美的能力,重视学生的感性教育,充分发挥诗文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辛词雄潭沉郁,达到词之胜境,辛词意境的创造,是多角度、多类型的,有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始境、又境、终境;诗人之境.常人之境等等,从而构成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高云 《学子》2014,(18)
正我们每天总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风吹雨落、虫吟鸟鸣,这是天籁之音;交谈争吵、机器轰响、琴筝和鸣,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制造声音。不论是自然之声,还是人类之音,能让人愉悦、引人悲欢的都会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高明的作家善于在自己的诗文中描摹声音,使读者见其文而闻其音,闻其音而入其境,入其境而知其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等经典诗句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全面地论述了文学作品要达到“不隔”的艺术审美效果所具备的因素:诗人的伟大人格,真挚的情感体验,自然的表达,乃至更高妙的“无我境界”的创造。这显然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云 《学子》2014,(9):32-32
我们每天总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风吹雨落、虫吟鸟鸣,这是天籁之音;交谈争吵、机器轰响、琴筝和鸣,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制造声音。不论是自然之声,还是人类之音,能让人愉悦、引入悲欢的都会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高明的作家善于在自己的诗文中描摹声音,使读者见其文而闻其音,闻其音而入其境,入其境而知其情。  相似文献   

16.
我们伟大祖国风光秀丽,名山胜境星罗棋市,流泉飞瀑不胜枚举,诗人作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咏赞诗文。就说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趵突泉,郭沫若题诗,老舍撰文,表现了无比热爱的一往深情。我们认为,教学《趵突泉》,可以采用“引诗、作比,悟解”的方法进行,让学生拓宽视野,积极思维,效果也许更好。引诗郭老游览趵突泉,陶醉于自然美景,兴致勃勃地挥毫题诗: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一生对松情有独钟,在其诗文中包含了一个层次清晰、内涵丰富的松意象体系,它既是苏轼集儒释道为一体的思想表征,又是诗人多姿人生和魅力人格的写照。文章从仙品之松、人品之松、物品之松三个层面对其松意象体系的内涵进行了划归和解析。  相似文献   

18.
具有“雨巷诗人”美誉的戴望舒的诗歌多长于抒发真情、挚情。诗集《望舒草》出版后,使他很快成为知名诗人,他的诗很快风靡了全国。但是让我们迷惑的是诗人那忧伤的律动中徘徊着一个倔强的寻梦者的灵魂,这种意象最集中体现在《寻梦者》中。  相似文献   

19.
杜甫的笔下有许多内容上与"雨"相关的诗歌,这些咏雨诗既生动描绘了自然界的雨的多姿多彩,又融注了诗人特有的感受、体验和情绪。这些情感的生发过程主要有三种情形:因雨而喜,对雨而愁以及值雨而赏。  相似文献   

20.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家和画家。 纪伯伦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裁的作家。他的散文诗多以爱与美为主题,论述了一系列社会人生问题,充满哲理,用喻新奇,具有东方色彩。这篇《雨之歌》也是一篇以爱与美为主题的优美散文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