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财产做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对人类构建正义与维持自由有着重要的意义.财产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但财产权也常常会受到侵犯.德国基本法保障了财产权,但是也为财产设定了社会义务.征收是财产实现社会义务,为公益服务的主要形式.德国在基本法中通过“一揽子条款”的形式对征收进行了规制.反观我国的征收行为,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借鉴德国法的相关规定,可以更好的完善我国的征收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德国"法治国"理论深刻塑造了德国法治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德国的公法制度。实质法治国不仅要求国家权力受法律约束,而且要求法律本身具有正当性。当代德国法以概念清晰、结构完备和规范严谨而著称。在宪法法院的守护下,基本法的最高法地位不断彰显,德国逐步进入法律宪法化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文化教育属于各州管辖,各州的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德国的法律体系严谨而纷繁复杂,以《基本法》为基础,各个领域有联邦层面的法律以及州层面的法律法规或具体实施细则。德国学前教育涉及教育、社会保障、财政、行政管理、家庭和青少年等多个领域,并  相似文献   

4.
《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和平、宪政、法治和人权的精神,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法。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需要,完全符合《宪法》的规定和国际惯例。当前,应坚定不移地施行好《反分裂国家法》,为此,应做好对台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建立立宪政体,是梁启超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但是,什么是理想的宪政国家,建立理想的宪政国家的途径是什么,梁启超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思索。欧战是梁启超宪政思想转变的分水岭。欧战前.梁启超高倡国家主义,主张主权归属国家,励行积极干涉,实行开明专制。欧战后,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有了重大转变.由国家主义的宪政思想转向自由民主的宪政思想。其表现为:反对国家至上,主张个性发挥,提倡市民政治。发生这一重大转变的原因:一是德国的战败;二是他对开明专制理想的幻灭;三是他把宪政的实现,由寄托于精英转向造就民主社会。  相似文献   

6.
近期,笔者随电子行业职业技术教育赴德考察团,应德国柏林基础教学研究中心邀请,先后在德国柏林、汉堡、波恩等城市,就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了考察和了解。现将在德国的职业教育见闻介绍如下。一、德国职业教育具有严格的立法保障首先,德国的基本法赋予了每个人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德国职业教育咨询的法律基础德国一向较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咨询工作。早在1922年,德国就颁布了《劳动指导法》,该法明确规定地方行政当局必须出资建立职业指导和职业教育咨询机构,由劳资双方和地方政府的代表参加,专门负、责该项工作。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颁布了《基本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该法规定公民有自由选择职业、工作岗位和学习场所的权利,福利国家应当通过咨询的方式帮助公民选择职业、工作岗位和学习场所。《基本法》的这条规定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咨询工作的指导思想。此后,德国的职业教育咨询得到不断发展。19…  相似文献   

8.
德国《基本法》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德国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德国人认为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好事情,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电脑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相似文献   

9.
德国基本法人格价值在私法中的转换通过基本权第三人效力实现.基本权第三人效力学说包括直接第三人效力、间接第三人效力和通过国家保护义务证立的第三人效力.德国经验表明,将宪法的基本价值实现于一般法中的最佳手段是国家的保护义务.  相似文献   

10.
德国幼儿园类型和管理李育红幼儿园指专为学的儿童建立的家庭以外的教育机构,在德国,基本法规定,抚养和教育学前儿童是父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学前教育只是起补充家庭教育和社会福利教育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工作属联邦青少年福利部管辖范围.下面,具体介绍德国幼儿园...  相似文献   

11.
由传统集权政体向现代立宪政体的转换,是梁启超的宪政理想。他在立宪、议会制度以及选举制度等方面都有自身的见解。其思想一方面是对当时历史情势的回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试图将西方宪政化引入中国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宪政意识是宪政建设的观念基础。宪政建构的前提在于宪政意识.宪政运行的源泉在于宪政意识.宪政保障的关键在于宪政意识。  相似文献   

13.
宪法变迁应该具有互动和妥协的特征。这次物权法合宪之争属于宪法变迁。这次争议可以形成两个宪法惯例:一是重大立法的民主参与,另一是在立法通过表决前人大常委会进行合宪性解释。这两个宪法惯例的形成既有赖于上层,也有赖于学者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4.
宪法观念是一定阶级、阶层或个人关于宪法及宪政制度的思想、观点和看法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起决定作用的统治阶级的宪法观念,广义上也包括广大社会成员的宪法观念。在宪政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宪法观念作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始终影响牵制着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实践。因此,推动宪政制度构建,正确的宪法观念的树立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将“宪政之母”—英国的宪政制度与我国的宪政制度从历史的演进、基本内涵和基本框架进行对比研究,会发现虽然中国宪政发展模式是外来的,但并不是对英国及其它西方国家宪政制度简单的移植, 我们有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宪政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经进行了四次修宪,宪法该如何修,朝哪个方向发展。只有以宪政观念为基础,以宪政宪法为修宪演进之方向,宪法才能真正享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同时在修宪过程中须重视程序性规范的设置,方可保障宪法中实体权利的实现。通过修宪,在宪政框架内依宪立法、依宪行政与依宪司法,在保持社会及政权的稳定和切实保障基本人权的同时实现宪政转型。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之核心,其丰富的宪政思想对我国宪政建设无疑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两代伟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不同,他们对宪政的认识和实践也不尽相同。对他们宪政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我国宪政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由和民主是宪政最核心、最基本的价值追求。自由是宪政的终极价值追求。尊重和捍卫人权和人的自由,是全人类共同的最高价值,也是宪政最基本的内涵。宪政本身即承载着民主的理想,民主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民主存在的最基本方式。在这两种宪政价值中,自由应具有高于民主的价值。民主只是宪政的基本形式价值之一,自由才是宪政的实质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论述了宪政和政治明的关系,阐明实施宪政是建设政治明的核心,并提出了实施宪政的几个措施,如加强宣传、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和宪法司法化等。  相似文献   

20.
耿长娟 《培训与研究》2008,25(10):67-70
中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欧洲出现了市民阶层,其特有的自由、平等、人格独立、权力等理念使得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离和互动发展,从而催生了宪政要素的产生,最终使得宪政国家在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建立起来。市民社会不仅产生了与宪政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孕育了法律至上性理念,同时也为这种宪政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因此,宪政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