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牟国志 《当代传播》2007,(3):118-11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媒体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的开通了民生热线,有的定期推出"民生在线"等专题、专栏,还有的辟出专版来做民生新闻.但是在关注民生问题的同时,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深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是舆论引导最直接、受众面最广泛、现场感最强的媒体传播手段之一。然而,现场感再强的媒体在繁杂的民生信息面前,也应该做到与民众"零距离",但真正能够做到"零距离"光靠贴近是不够的,其次,民生记者还要具备职业的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媒体传播大变革,《河南日报》强化民生新闻报道,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说明,作为主流媒体的省级党报,只有运用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流勇进挺进网络主战场;树立用户意识,切实关注民生贴近民生,才能赢得民心,守好主流媒体"网络主场",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相似文献   

4.
张建红 《传媒》2011,(2):66
新世纪初,电视民生新闻曾因其"受众本位"、"平民视角",广受业界认可。而当众多媒体选择民生定位时,由于对民生的理解存在误读、褊狭或错位等倾向,导致实践中暴露出越来  相似文献   

5.
<正>民生新闻,是目前各新闻媒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新闻媒体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重要依托。然而,民生新闻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一种瓶颈状态。怎样拓宽民生新闻的概念?如何使民生新闻突破发展瓶颈?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一、民生新闻的重要性1.民生新闻是媒体争取受众的有效手段。其内容上的贴近性以及形式上的亲和力,是受众关注度的重要保障。2.民生新闻是媒体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坚强保证。网络时代,主流媒体面对的既是市场,更是舆论宣传的战场。媒体关注民生,群众才会关注媒体,有人关注,才谈得上舆论引导力。否则,所谓的"舆论导向",就成了自说自话、自我陶醉、自欺欺人。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的概念渐趋成熟,做足做深民生新闻已经成为报媒的普遍共识.作为身处基层的纸质媒体,在强化民生新闻的同时,容易出现表面化、琐碎化、同质化等倾向.《海门日报》注重民生新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丰富内涵,拓展空间,提升品质,立足"小民生",着眼"大民生",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去努力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新闻需求.  相似文献   

7.
现在,民生新闻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版块.此类新闻也许并没有非常抢眼的内容或者图片,但它却改变了长期以来大众媒体并没有以"大众"为主角的做法,它"以民为本",让新闻一下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这道"菜"?  相似文献   

8.
县级融媒体建设加速了媒体网络化和媒体大众化,其特有的互动性、即时性、快速性和延展性,成为民生新闻传播和服务的"信息池".如何通过县级融媒体平台收集民"声",并通过反馈机制让民"声"落地,已成为县域媒体融合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平湖市传媒中心借力新媒体平台优势,积极收集、处理、反馈民生信息,在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政务发布...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民生"类栏目都是各大媒体的收视"王牌"。实践证明,哪家媒体的新闻宣传对民生关切更到位,观众对哪家媒体的认知、喜爱和信任程度就会越高。"关注民生"既是新闻宣传"三贴近"的具体体现和落实,也是增强电视节目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关注民情更要服务民生。地方电视台应发挥自身优势,增强服务意识。节目要从"关注你"到"帮助你",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排忧解难,这样的节目才能好看、好用,观众才离不开、抢不走。多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和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相关信息,提供生活参考。如在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10.
眼下,关注民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媒体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必须关注民生.党报的新闻标题,要想吸引人,就必须让民生唱主角.  相似文献   

11.
王冰峰  刘西艳 《新闻知识》2007,(10):102-102
民生新闻发源于南京,由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栏目首创,时在2002年1月。这个栏目播出几个月后即迅速"走红",受到广大市民喜爱。此后,各地媒体竟相效仿,他们都把民生新闻作为媒体的一个重拳,纷纷开设民生新闻栏目,进行  相似文献   

12.
夏吉江 《中国广播》2013,(6):110-111
近年来,民生类节目备受青睐,成为媒体竞相打造的重点。这类节目关注的是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群众,充分体现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本文从注重贴近性,增强服务性和权威性;坚持平民视点,将视角由"小民生"逐步转向"大民生",凸显节目厚度;传播信息、通达民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对民生类栏目的视角与媒体应秉持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作为电视媒体,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社会公信力带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一文从民生新闻为何突然"变热",本色新闻是民生新闻的立身之本,强化监督是民生新闻的实力风向标三个方面,分析了民生新闻变热的成因,阐释了做本色新闻、走平民路线、客观公正报道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提出了强化监督敢于同腐败现象、官僚主义作斗争,是衡量一个媒体公信力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很多媒体把民生新闻摆在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将自己视为政策的传达者,百姓的救护者。我们时常看到城市台的民生新闻中,当老百姓遇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难题,就找当地媒体进行"曝光",在媒体的出面下,一些纠纷迎刃而解,长此以往,媒体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成就感,并以此为荣,百姓则认为媒体是万能钥匙,什么都能解决。这样的媒体与百姓的关系,事实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以市民生活为报道对象,关注市民生计、关心百姓生活.这类新闻的确与老百姓息息相关,但勿庸置疑,当前一些媒体的民生新闻上充斥着家长里短和鸡毛蒜皮,既琐碎、庸俗,又几乎千篇一律. 换个角度写民生,就是要把点落在服务上,以服务性满足读者的需求,使新闻事实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发生紧密和直接的联系,让民生新闻不仅"好看",而且"有用",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是增强民生新闻内涵、提升民生新闻品位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赵天 《记者摇篮》2012,(6):60-61
"民生新闻"的兴起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媒介市场发展、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2001年,湖南经济电视台率先提出了"民生新闻"的概念,继而被江苏广播电视台叫响全国,随后各地媒体纷纷开办"民生新闻"栏目,至今势头不减。但是"民生新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初,广播民生新闻曾因其"受众本位"、"平民视角",广受业界认可。而当众多媒体选择民生定位时,由于对民生的理解存在误读、褊狭或错位等倾向,导致实践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题材琐碎化、内容庸俗化、叙述浅薄化、形式粗糙化、过分追求轰动效应和眼球效应等。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鸡零狗碎"的民生新闻正在面临着"被边缘"的危险。因此,业界开始思考如何使民生定位的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多民生节目都积极转型,在增强栏目的公信力、权威性、与网络有效结合、与听众全方位互动上  相似文献   

18.
朱萍 《视听界》2013,(4):95-96
每年全国"两会"都是媒体比拼竞争力的平台。2013年中国之声"两会"报道亮点纷呈,以民生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在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打造新闻品牌,值得地方台学习和借鉴。亮点一:主专栏大"变脸",更贴近民生《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是中国之声知名的两个主题报道栏目,今年"两会",这两个栏目首次大"变脸",改变了沿用多年的"两会"报道"大综合"旧形式,推出了专栏《2013,我离梦想有多远》,每天求解一个普通百姓感受最强烈、最期待能有所改观的民生焦点问题,从当前和过去一年中最热点的新闻事件入手,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主要是"基层群众",新闻内容也主要选取的是群众日常生活,在当前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为确保新闻报道价值的充分发挥,对新闻采访技巧进行合理化应用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此,文章主要基于民生新闻的基本内涵,就采访技巧的应用对策展开了深入探讨,以此全面提高民生新闻的吸引力和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对党报关注民生、反映民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新形势下党报加强民生报道、提升报道质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民生新闻报道作为党报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访报道要做到切口与立意之间"小"与"大"的平衡,更要在媒体融合发展时代顺应潮流,借助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不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