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9年9月出版的《大龙邮票与清代邮史》一书,是在1988年“中国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纪念邮展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那次邮展,有集邮家个人展品与“邮博”官方展品两大部分。官方展集,名字就叫“大龙邮票与清代邮史”。展出形式,不是用邮展贴片,而是用绫绢裱成的大展版,每幅尺寸相当于一个展框。文图并茂,章节分明,  相似文献   

2.
我是50年代学习机械制造的大学生,喜欢集邮,因而与圆规、三角板和集邮相伴了几十年。因邮识浅薄。以致写的邮也很“机械”,有如机械运动轨迹那样——“简单而重复”,让人读起来干瘪而乏味。然而,退休儿年来却喜欢上了“爬格子”,原先是想以此打发日子,使生活不致太单调,后来写邮时,通过查资料、读邮书邮刊等,学到了不少东西,增长了邮识,使得“爬格子”比买邮品更有兴趣,也就很自然地和(《上海集邮》结了缘,并且圆了邮上(《上海集邮》之梦,去年还“儿度夕阳红”。  相似文献   

3.
上年十月间,我偶触灵感,怀旧忆昔,随手信笔写了一篇也堪说是“邮文”的小品之作,题目叫做《郑“板桥”和应“国庆”》。当时,寄给了台北县集邮学会,遂蒙在《北县邮讯》上刊登了出来。这一拙稿发表时,正值中国大陆在热烈推出一套《郑板桥作品选》特种邮票。  相似文献   

4.
魏裕民 《上海集邮》2004,6(11):39-39
《中国邮史》第6卷第5期刊登徐洪《查证“大片红”有旧票》,认为《上海集邮》2002年第6期一篇文章中“认定‘大片红’无旧票存世”的说法“有误”,并举证出在拍卖会上出现的三枚“大一片红”旧票,说明“‘大片红’不但有旧票面世,而且还不止一枚。”《中国邮史》编者也在“附注”中补充说:“最新一期《中邮大地》拍卖中有一枚销‘北京’日戳之旧票拍卖。”如果此处所讲的“旧票”都指信销票,那  相似文献   

5.
解放前的集邮文献获奖非常少,只有三部:一本是蜚声海内外的《邮乘》杂志。1926年10月美国第二届国际邮展在纽约举行,上海周今觉先生选送了他主编的《邮乘》杂志4册参加了本次邮  相似文献   

6.
金问涛 《上海集邮》2011,(11):36-41
一、研究现状 1915年7月起,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小说界》月刊开辟《邮乘·邮票考略》副刊专栏(图1),这是中国最早的集邮专栏,比迄今尚未见踪影的《邮志界》还早两年。《邮票考略》对邮品的介绍,相对于1880年上海清心印书馆《花图新报》第三卷所刊《各国信馆之印图》(图2)而言,远为详实,但并未超脱美国斯科特目录范围。  相似文献   

7.
"中国集邮漫画"议题,已见有四川陈春雨《用作广告的集邮漫画》、黑龙江霍国维《试述中国集邮漫画的由来与发展》、王平《介绍「邮乘」上的一幅集邮漫画》、蹒跚、南初《我国最早的集邮漫画专刊——「邮坛画刊」》等多篇文章述及,然而对于早期部分则着墨有限,现将更多相关资料汇集并奉献读者。一、邮刊上的集邮漫画国内最早出现的集邮漫画确实见载《邮乘》,但首刊并不是1927年6月版那期。  相似文献   

8.
在2014年的上海书展“书香中国”上海周系列文化活动期间咀,由台盟上海市委、同济大学出版社于8月17日在“思南文学之家”联合主办“方寸之间,万千之美”——《邮票上的法国文学》新书发布会。本书作者是台盟中央副主席、台盟市委主委、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健。他自中学就爱好文学与集邮,此前还出版过《邮票上的童话诗人安徒生》与《邮票上的海洋》两部邮书。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邮的收藏家们对施塔(J·Starr)与梅赞文(James Mills)所著《中国航空邮鉴(1920-1937)》一书(以下简称“施梅专著”)中内容都很信赖,惟两位作者对中国20年代几次飞行的研究不尽完善。本文关于1924年两类航空邮运的研究结果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10.
吴荣先 《中国集邮》2000,(11):15-15
我的邮书《邮票知识与投资实务》出版后,各地直接来电话和信函购签名书的邮友不少,由此我结识了一批搞文献集邮的新朋友,他们当中,不乏20多岁的“后生家”,其远见卓识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1.
按照全国集邮联《关于举办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论坛的通知》,笔者从上海南站乘长途汽车。途经常熟、江阴长江大桥、靖江等地历时4小时余,到达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高邮。10月18和19日参加了第六届中国邮文化节的多项活动,对高邮喜迎八方宾客、邮缘千里来相会,打造东方邮都、建设文化名城的精神风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深受鼓舞。  相似文献   

12.
伪造齿孔票     
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版《中国解放区邮票目录》第113页苏皖边区第一版毛主席像有齿孔票的5枚彩图,其中“便”邮是真的,但是9.5°,“机”邮应为10×10.5°;“印”邮、“平”邮可以确定是伪造齿孔,“快”邮存疑。  相似文献   

13.
《中国集邮史》在介绍东北、华东及其他沦陷区的集邮活动时,说“1944年,日本人四川高岭等在大连发起成立日华邮票研究会,出版发行会刊《邮趣》,双月刊,只印3期即停刊。”(文中“四川高岭”应为“西川高岭”《邮趣》应为《邮海》)此外,《中国  相似文献   

14.
看到2004年第6期《集邮博览》第51页上邮友苏文土先生“介绍一款邮件通知便条”一文后,笔者查阅了国家邮政局2000年12月编印的《国内邮件处理规则》一书。在国内邮件业务单式目录中,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出编号(邮1406)规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集邮协会”成立日期:1953年8月9日会刊:“中国邮刊·会务简讯”。(二)高雄市邮学会成立日期:1956年8月26日会刊:《宝岛邮讯》。(三)台南市邮学会成立日期:1959年8月23日会刊:《成功邮刊》。(四)台中市中兴邮学会成立日期:1968年9月8日  相似文献   

16.
《中国邮史研究》(北京李国庆邮社编)2005年第四期刊出方立武先生的《钱万能的集邮轨迹》一文,读来颇有趣味。其中写道:“钱万能为进军邮坛,取得诸位信任,在 1936年8月又捐赠《华邮珍史》和《邮声》各一册给甲戌邮票会图书部。“紧接着方先生提出:“但不知这两部是怎样的一本书?”的问题。我认为,研究这个问题是关乎发掘中国集邮文献及其历史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7年前,在参加大连市集邮协会组织的《大连集邮史》编写工作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张林侠先生编著的《中国集邮与邮政要览》一书中的一段:“1944年6月,大连日华邮票研究会出版《邮海》双月刊,西川编辑,同年11月停刊,共出版3期。”  相似文献   

18.
1916年9月10日,《申报》报道了这样一个消息:上海“邮便储金期成会致北京大总统、国务院电云:邮便储金为奖进勤俭储蓄惟一良法,风行各国,国家、社会同受其福,急望交议推行。邮便储金期成会叩”(图1)。此前,《申报》曾刊登蹉跎文稿《邮便储金与中国前途之关系》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集邮报》在9月里曾发起讨论一一“邮书的印量为什么越来越少?”不同意见色彩缤纷,读来饶有兴味。学长邵林先生对现状有点悲观,他写道,“一流选题已经用完,二三流的类似之作已经唤不起读的激情……”有趣的是,同一版上,杜铁胜先生的“调侃”章,指责《中国集邮大辞典》“错漏百出”,1996年卖195元,1999年“修订版”卖298元,他买了前“着实后悔”。《中国集邮大辞典》名扬世界邮坛,屡屡获得大奖,为中国走向集邮强国奠下了一块基石,其属“一流选题”是毫无疑问的。哪容得有人如此“调侃”呢!  相似文献   

20.
《中国集邮》2000,(7):7-7
《中国集邮》的“集邮茶座”栏目很受邮人欢迎,但是总是在一个地方办有缺陷,似乎也应当有各地的邮友们加盟,才能体现邮友俱乐部的广泛性、参与性。由江西邮协的王洪新建议,并经《中国集邮》特邀,请了几位江西邮人也来品品“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