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21,(4):2-3
8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播出2月18日至2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8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在央视综合频道、农业农村频道首播。该片以政论和纪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诠释“中国脱贫攻坚战是如何打赢的”这一主题。系列节目《寻找古老的中国》播出2月13日起,央视科教频道《考古公开课》栏目特别制作的系列节目《寻找古老的中国》开播。节目以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重大成果的考古项目为主要目的,聚焦国家文物局推出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  相似文献   

2.
这里介绍的《赫鲁晓夫——李普曼谈话录》(以下略称《谈话录》)是一篇获普利策奖的新闻作品,原载1961年7月14日纽约《先驱论坛报》。沃尔特·李普曼是“善于用新闻政论方式指导美国人民思想”的一代名记者和评论家。他的政论一般都能以冷静的态度,对事物作深入、全面的分析;他高瞻远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酷爱学,他博览群书,且古为今用,常在自己的政治和军事作中引用古语古事,以为借鉴,甚至曾有过写一部《中国战争史》的念头。1939年1月7日,他写信给史学家何干之说:“我则有志未遂。我想搜集中国战争史的材料,亦至今没有着手。”他虽没有写成史学专,但他的政论,如《战争和战略问题》中的《中国国民党的战争史》、《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的《中华民族》、《古代的封建社会》、《百年来的革命运动》等,都是简明而精辟的历史作。  相似文献   

4.
19世纪70年代,在那内忧外患的非常岁月,以王韬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报人勇敢地面对现实,摒弃了“言不论政”的陈规,在报刊上大胆地评说时局,议论朝政,针砭时弊,鼓吹变革,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特别是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以其质高量大的政论,在中国报坛上竖起了一面旗帜,为已经存在和即将问世的近代报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新运动中的改良派报刊政论,是对王韬开创的报刊政论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时务报》的主要创始人汪康年,就曾立志要把该报办成象《循环日报》一样出色的报纸,“欲与天南逐叟争短长。”这说明王韬对维新派报人影响之大。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看,王韬的报刊政论都是维新派政论家们的启蒙范文。他的报刊政论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报刊评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王韬,一八七四年一月五日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编。该报每天都载有一篇政论文章,大多出自王韬的手笔。在十年时间里,他以“弢园老民”、“天南遁叟”、“遁窟废民”等笔名,发表了数百篇评  相似文献   

6.
浅议李普曼专栏文章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沃尔特·李普曼,是一个把时事政论专栏《今天与明天》开了33年之久的美国报人,他的时事政论是“美国九任总统的必读书”。他用毕生的聪明才智为美国的对内对外政策、为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出谋献策,受到美国以及整个西方世界朝野的推崇,他们把一顶顶桂冠——“首屈一指的无冕之王”、“华尔街的智囊”“、专栏作家的首脑”等加在他的头上。他投身新闻界60多年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与古典文学渊源很深。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中国新闻的祖师爷。我国老一辈的新闻家和新闻评论家,都从唐诗宋词、笔记小说、古代散文中学到精炼的笔法与论断的方法。《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和《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是当今报刊上的“文前按语”与“编后”的滥觞;从金圣叹评点《水浒》、《西厢记》和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到今天的文中按语,可以找到相通的轨迹。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是从桐城派的“清真雅洁”走到“经世致用”的第一人,他把孟子以后中国传统的政论文章,用在评论时事政治问题上。梁启超在长期的办报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政  相似文献   

8.
出版     
12月15日这一期的《纽约时报书评》以封面专题的形式,推介伍德沃德(Bob Woodward)的政论新著《战争中的布什》(Bush at War)。正值联合国核查人员重返伊拉克,美国紧锣密鼓准备攻打伊拉克的前夕,此书在全美热卖,已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呆了三周,这一周仍然位居冠军宝座。 鲍勃·伍德沃德是美国鼎鼎大名的政论作家,这不仅源于他任职《华盛顿邮报》期间揭露水门事件时的突出贡献,更因为他著述极丰,近年来他几乎  相似文献   

9.
评论要以理服人,自然须运用逻辑力量,充分说理。但若写成冷冰冰、干巴巴的说教,没一点感情,其说服力也会大减。有些评论也说得有理,却不能令人感动,就因为只是晓之以理,而没有动之以情。中国古今思想家、文学家,都很重视评论的感情色彩,重视文章的感情因素的作用。毛泽东说:政论应该像政论,但并不排斥抒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繁彩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他把情与理视为文章的经纬,概括了传统文论的一条重要经验。梁启超的政论,在近代史上所以能风靡一时,与其感情充沛有关。他说,他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高明勇 《青年记者》2017,(30):76-77
自2016年1月25日刊发第一篇政论《总理何以一再喊话“城镇化”?》,一年多的时间,凤凰“政能亮”迅速成长为一个“政论IP”,形态也逐渐丰富多元,从专栏到沙龙,从报告到访谈,从出版物到峰会,通过与知名意见领袖、重量级专家学者等良好协作,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理顺政务脉络、理解公共政策、促进政策落地的重要政论窗口.  相似文献   

11.
澎潮 《新闻前哨》2005,(10):75-76
9月13日《湖北日报》千字通讯《掌握话语权传递中国声音》,是记者在“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现场经过认真采访、深入思考、明辨是非,再“跳出论坛”,放眼全球华语传媒现状,写得很有政治、文化品位,很有“主心骨”,很有逻辑性,颇具新闻学功底的一篇时评。特别是在“论坛”期间,弘扬正气,侧面抨击了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发展的严重误读,立意高,有政论性和正确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季鸾一生中曾参与编辑、创办过多种报刊,而其最辉煌时期当属1926年至1941年逝世前主持《大公报》这一阶段。他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总主笔,在这一时期,他撰写的《大公报》社评(即社论)曾经在当时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他对中国现代报刊评论写作形式和论述内容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公报》的老报人曹谷冰曾概括张季鸾的政论“如昌黎,如新会,无僻典,无奥义,以理胜,以诚胜,故感人深而影响远。”①这里的“昌黎”即唐代韩愈,“新会”即为梁启超。韩愈和梁启超为文之道皆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他们主张文以立言,而语言…  相似文献   

13.
陆定一对无产阶级新闻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定一同志长期从事和领导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文化教育工作和党的新闻出版工作,有着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早在1925年“五卅”运动中,他还是上海南洋大学学生的时候,就创办过《血潮日刊》,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和反动派。1926年秋他在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工作,创办过《中国青年》《列宁青年》。进人中央苏区后,主编过《斗争》杂志。1985年长征途中,他继邓小平之后主编了《红星报》。1942—1945年期间,他担任延安《解放日报》的总编辑,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解放日报》出色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1945年起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他长期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主管宣传口的工作。在报刊工作的实践中,写下了大量的政论和通讯。他是我国新闻界德高望重、功勋卓著和很有影响的前辈、领导。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政论家。他以办报写政论开始了他的早期革命实践。诸如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写作并发表了大量尖锐犀利的述评性短论。1925年12月5日在广州创办并主编《政治周报》,从第一期起,就设有短论专栏《反攻》,亲自撰写了一些犀利明快、有的放矢的短评。随后,在他长期领导我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还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政论作品,其中有长篇的报刊评论,也有不少短小精悍的短论,在评论史  相似文献   

15.
类别:新闻人才学编号——胡乔木盛产“社论”1941年2月,胡乔木被毛泽东点名调去当他的秘书。同年5月,延安《解放日报》创刊,博古是社长,他提出每天要发一篇社论,社论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胡乔木电成了博古的约稿对象——有时,是博古请毛泽东写社论,毛泽东嘱胡乔木写;有时是博古直接约胡乔木写。胡乔木第一次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题为《救救大后方的青年),在1941年6月8日刊出,胡乔木在这篇文章中显示了他写政论的深厚功底。于是,《解放日报》编辑部“抓”住了他,约他不断写社论,光是1941年6月份便发表了他写的4篇社…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2月31日,“余心声”在贵州日报上又一次发表了重要政论:《论风气要正、工作要实、干部要干》.这是“余心声”2010年发表的第四篇重要文章。前3篇重要文章分别是:3月31日发表的《论增强干部执行力》;5月5日发表的《论大旱中屹立的贵州精神》;9月27日发表的《论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们习惯把《望长城》称为“中国纪录片的里程碑”。这是因为正是此片对纪实手法的运用,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在千“片”一律的“形象化政论”的说教氛围中感受到一缕清新怡人的空气:也正是因为片中那些看似不事雕琢的片断,使得  相似文献   

18.
刘蓓然 《兰台世界》2006,(15):66-67
《独立评论》是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流文化精英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办的,上一世纪30年代最有影响的政论刊物之一,从1932年5月22日创刊至1937年7月25日终刊,共出版244期。1932年春,已经考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的黎昔非,应他的老师胡适的要求,毅然中止了自己的研究生学业,担任了《独立评论》的经理人,负责除编辑以外的校对、出版、发行等工作,使胡适对于《独立评论》的出版发行事务得以实行“无为政治”,且使刊物最高发行量达13000份,遍及国内各地,远销日、法、德、美等国,黎昔非因此被胡适称为《独立评论》“忠心的看护妇”。但《独立评论》毕…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既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大师,又是一个著名的报刊编辑,先后主编过中国公学的《旬刊》、《文学杂志》月刊、《工作》半月刊、《华北日报》副刊、《民国日报·文艺》等多种报刊,也为《东方杂志》、《一般》及《工作》等报刊撰写过新闻通讯和许多政论,尤其是他曾经在香港大学学习,后又在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留学,对国内外新闻事业有着独到的观察。他的报刊实践和新闻思想体现出自成一家的鲜明个性。 (一) 朱光潜认为:“报章的主要功用是报道新闻和反映舆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很大一部分也得  相似文献   

20.
2017年前10个月,贾永用一连串的大手笔为新时代献礼:他是纪念建军90周年朱日和大阅兵解说词总撰稿、八集政论片《强军》总撰稿;他还是央视另外两部迎接十九大献礼大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主要撰稿之一.他创办的个人公众号“第一军情”拥有了293万粉丝,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