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岔口     
人在世上一遭,你晓得好比什么?就好比一个人独身走夜路。路,并不是好好的一条到底,而是有许多岔口。走错一个岔口,就会走到完全不同的地方。走了一夜,天亮了,四周一看,一切都清清楚楚:走的是哪一条路,到的是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上了岔口,如果不是上这个岔口,而是上那个岔口,路就好得多,目的地也光明得多。什么都明白了,可是已经晚了,不可以回头了。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生活情境,揭示课题(课件出示:教师上班路线图)学校公园老师家国贸大厦321师:老师从家里出发到学校上班有三条路可以走,你认为老师走哪条路近呢?生1:我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都是弯的,只有第二条路是直的。生2:我也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师:是啊,弯来弯去的线总是比直的线要长。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连接老师家、公园和学校三个地方,接近一个什么图形?连接老师家、国贸大厦和学校这三个地方,又接近一个什么图形?生:三角形。师:老师走一、三两条路就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而走第二条路好比走了三角形的…  相似文献   

3.
正我喜欢的路最终都没有走,我走的路都是那些看起来舒坦的路。属于我的那条人生大马路已经扭曲得不像样,我也不知道它通向何方。01我一直是个得过且过的人,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也没有非坚持不可的梦想。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大马路,马路的终点是生活的尽头,从起点到终点的那段路里,又零零散散分布着许多岔路,岔路里面又有弯曲的小路,那么我的人生一定是迷失在那一条又一条看似舒坦,其实绕远的小路里。  相似文献   

4.
古代教育专著《学记》在讲到教学方法时说:“导而弗牵”。意思是教师在讲课时,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求新的知识,不要生拉硬拽,强迫他们学。好比走路。假如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再往前走,选择哪条路呢?必须找一个识途的人给指引一下才行。没有人指引,我们就会迷路的。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当老师的就是学生的“向导”。这个“向导”怎么当,大有学问。有的老师,往往不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指点,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硬拖着学生走,你想学也得学,不想学也得学。好比牵着“鼻子”走,那个难受劲就甭提了。  相似文献   

5.
三个旅行者     
三个旅行者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归来,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前面的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会没有事呢?”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摔伤呢?”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稳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摔伤。”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  相似文献   

6.
歧路亡羊     
路本来就多,不料岔路里面又有许多岔路,我们不知道它会跑到哪条路上去,只好停下不找了。”杨子听后,有所感悟地悲哀起来,没有话也没有笑容,别人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7.
向左走?向右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几天几遍我一直走晴天雨天没有停过你(用人单位)一定要等我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我努力选择努力记得不管世界有多辽阔只要向着你(用人单位)走——BY光良《向左走向右走》歌词大四了,要找工作了,该想办法把自己”卖”了,又不能“卖”得太便宜:是时候把自己”嫁”了,也不能“嫁”得太随便。求职的路啊,你真是让我左右为难,我应该向左走呢还是向右走?无论是拿到了offer的,还是等待观望的,抑或是苦苦寻觅的,每一位求职者心中都有或多或少的矛盾,他们怕的是什么呢?是什么让他们难以取舍呢?先听听下面的心声吧,说不定你也处于类似的徘徊中——  相似文献   

8.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个旅店。早上出门的时候,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归来的时候,带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事呢?”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带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摔伤呢?”带伞的旅行者说:“当下起大雨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稳的地方走,所以没…  相似文献   

9.
放弃的需要     
两个朋友去动物园游玩,动物园非常大,不可能每个地方都玩到。由于他们时间有限,他们不得不选择去观看哪些动物。他们俩都同意如果选定了每个岔口中一个分支路口后就不再折回。第一个岔口的路标指示一条路通向狮子营,另一条路通向老虎山。讨论片刻后,他们决定去狮子营,因为狮子是森林之王。第二个岔路则分别通向熊猫和孔雀。他们决定去看熊猫,因为熊猫是国宝。他们就这样一路作出决定。如果他们犹豫不决就只会失去更多游玩的机会。只有迅速作出决定才能赢得更多的机会去观光。生活亦是如此,当有两者可供选择时,也意味着你得作出选择。接受其…  相似文献   

10.
大学是很多人的一道门槛,一脚在家里,一脚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在接受这种高等教育同时就是在一个小社会中历练,我们终有一天会走出象牙塔,面向社会,面对自己,那么这道门槛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找对了就顺其一生,找不对,接下来的路可能会多走几条岔路。那么,全国高校数不胜数,怎么选择呢?———看你未来想要什么!有目标才会才有方向,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面向社会,那为什么不在有选择的时候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呢?所以,确定目标———选好地域———选择学校。  相似文献   

11.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就得让课文的内容有鲜活的生命,没有生命就无法打动学生。在有些学生的心中,语文就好比经冬的小草,虽然枯黄,虽然衰败,但并没有死亡,还有生命力,只要有一股春风,一场春雨,它们会立刻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是如此。那么什么才是让语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呢?  相似文献   

12.
我要说的是另外一种阅读,掌握了这一种阅读,你就知道书其实是活着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我最早的阅读是从故乡的一条小溪开始的。我出生的地方叫太阳。许多年过去,我每每跟人说起我的出生地,人家都以为我是个外星人,而且是个耐高温的人,其实我这人最怕炎热。太阳这个地方有一条溪,从东边流向西边,有一搭没一搭地流着,我长到13岁小学毕业那年吧,流得不见了踪迹。我向西望着,就想,怎么就没有了呢,鱼虾们都给带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会不会晒干了呢?我沿着它的湿迹一路找寻,鞋子粘满土泥。我没有白费工夫,果然找到几具小鱼的尸体,它们身上的鳞片失去…  相似文献   

13.
“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会干些什么呢?会有些什么样的感受呢?绝大多数的来稿都是写自己如何害怕,如何孤单,于是把房门关得紧紧的,把电视机的声音开得很大,把所有的灯都打开等等或者写自己开始很高兴,如何疯玩一阵,继而就感到乏味了。看来这是绝大多数同学一个人在家时的真实情况,但是你也这样写,他也这样写,大家都这样写,就成了一个公式,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就像我们要到一个什么地方去,大家都挑那条最近的、最容易走的路走,结果就只能挤在一起,塞车、撞车也就难以避免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另辟蹊径呢?条条道路通罗马,为什么我们偏要挤在一条道…  相似文献   

14.
风筝 《家教世界》2009,(10):51-51
一不留神,我考了个中考小状元,爸爸妈妈的很多朋友同事都来向我打探有什么学习窍门。我真是想破脑袋了。有什么窍门呢?哈!我认真总结了一下,也许对学弟学妹们有点帮助哦。  相似文献   

15.
手印取证     
咦,前面那辆大客车出什么事了?警察,我随身携带的一笔巨款不见啦,呜呜呜Ug…现场很难判断谁是作案者,请司机将车开到警局 去吧。我们都急着赶路呢.这不耽误事了吗?!这 ·可叫我们如何破案呢?依我看,现场也能够断案!i碌畏珂场又没有显微镜之类的仪懈…··采,我这儿有测试纸,请每位乘客在上面按一下手印。对,得把手伸进去按。待会儿如何鉴别指纹呀?接下去,我得一个一个地嗅一嗅。再说赃物还没找到,先提取指纹又有什么用?各位都摁过手 。*印了吧? “口_。波洛大探长,您到底使用了什么侦探技术呀?老弟,凡事得多想几条思路明白了吗?哈哈哈哈哈!…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齐)春天. 师:是啊,春天终于来了.北国春天的脚步走得多缓慢呀,冰雪刚刚消融,还没有见到春天的色彩呢,如果说四季是有颜色的,那春姑娘到来时会给大地披上什么颜色的装束呢?  相似文献   

17.
我们写老师,总是把老师写得形象高大,令人尊敬;写爸爸,总是把爸爸写得严厉而充满爱;写奶奶,都是慈祥而和蔼……难道他们就没有缺点吗?他们都是完美的人吗?作文讲究真实,要真情流露,为什么就不能写写他们的不足和缺点呢?有缺点的爸爸难道就不是好爸爸了?有缺点的老师难道就不值得尊敬了?显然不是!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物呢?还等什么,跟我一起学习欲扬先抑的绝招吧!  相似文献   

18.
最近从《齐鲁晚报》里读到这样的一则故事:三个旅行者一大早外出时,一个带着伞,一个带着拐杖,一个什么也没带。恰巧那天下午下了一场大雨。晚上回来时,带着伞的淋得浑身是水,带着拐杖的跌得满身是伤,而另一个却安然无恙。这是怎么回事呢?带伞的说:“大雨来时,因为我有伞,所以就大胆在雨中走,但不知怎么淋湿了。可是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拣平稳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摔伤。”带拐杖的说:“当时我没有伞,所以捡能躲雨的地方走,而当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仗着自己有拐杖,便有恃无恐,却不知为何常常跌跤。”…  相似文献   

19.
回头是土     
毕淑敏 《初中生》2002,(35):34-35
早年读鲁迅关于写作技巧的传授,有一条叫作:一直写下去,不要回头。那时年轻,很有些不解。为什么不能回头呢?看看自己的脚印,歪斜了就校正;如果笔直,便一直走下去,有什么不好呢?  相似文献   

20.
三个旅行者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一家旅店。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一个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则两手空空。晚上归来时,拿雨伞的人淋湿了衣服,拿拐杖的人跌得身上不少泥,而空手者却什么事都没有。前两人都很奇怪,问第三人这是为什么。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人,“你为什么淋湿而没有摔跤呢?”“下雨的时候,我很高兴有先见之明,撑开伞大胆地在雨中走,衣服还是湿了不少。泥泞难行的地方,因为没有拐杖,走起来小心翼翼,就没有摔跤。”再问拿拐杖者,他说:“下雨时,没有伞我就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或停下来休息。泥泞难行的地方我便用拐杖拄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