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沈从文湘西题材的文学有一个很重要现象,就是对湘西独特文化的文学呈现,这种文化呈现主要内容是湘西的民间信仰习俗,由此体现了沈从文文学叙事的独特性。首先,这种文学表达的文化基因显然与湘西古老的民间信仰文化体系完整性和神秘性是分不开的;其次,沈从文把丰富的民间信仰资源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再次,沈从文开掘了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叙事手法,来构建湘西文化的诗性特征;最后,这种民间信仰的诗化表达是沈从文对湘西文化进行文化反思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世界"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能够让人了解另一种"人生形式",从而获得"生命的明悟"."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现实与梦幻的交织.他一方面试图在文本中挽留湘西的神话,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已经预见到"湘西世界"的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以<边城>为例分析闪耀在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式的情怀,可以深化这种艺术体验.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是一位拥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三族血统的中国现代作家,他不同时期的湘西苗族书写,因其创作时关注点的转换、生存处境的改善以及社会思潮等外部环境的变迁而各具特色。论文以沈从文北京初期~((1))文学创作中呈现出的湘西苗人的宗教信仰、生存境遇为切入点,管窥湘西苗族的民俗文化、湘西苗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北京初期的沈从文对湘西苗民的心态,借以探究沈从文北京初期湘西苗族书写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的冲突的思考与隐忧。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文化女神,爷爷是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小说与苗族盘瓠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在湘西苗乡长大,且自身有着苗族血统,他的小说创作深受苗族盘瓠崇拜的影响。作为盘瓠崇拜实体的狗是沈从文描写得最多最鲜活的动物,他笔下的狗或是男女性爱的隐喻,借其雄强的生命力来对抗现代都市男性的“阉寺性”,或是湘西苗族文化的守护神,抵御外来文化对苗族文化的冲击。盘瓠崇拜赋予了沈从文小说以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汉文化的影响也是沈从文不可回避的,其对苗族盘瓠崇拜的叙写不同程度地涂抹了一层汉文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应用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研究沈从文小说中的苗族形象,便可了解,苗族文化是沈从文作为湘西代言人与外界对话的依据和支撑,“湘西的真正特色是苗族文化;在处于优势的汉文化与劣势苗文化冲突的历史背景中,沈从文在确定自己民族身份时反映出深刻矛盾:中期他说自己是苗族,后期又说自己是汉族。沈从文后期创作中,“隐瞒”民族身份是一个普遍现象,他采取的策略是用地域性消解民族性,用地域的存在瓦解民族的存在。在“五四”东西文化碰撞主潮中。沈从文所呈现的苗汉文化对话的极其复杂的形式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于1925年写作起笔开始至1927年底离京赴沪这段时间内写作的乡土小说,建构了以一种“内部他者”身份的视角审视湘西苗族族群的“湘西记忆”。这一“湘西记忆”相对于“地贫民疾”或“香格里拉”的对湘西的偏缪认知而言,无疑是真实湘西镜像的一个侧面;而这一真实的湘西镜像在小说的叙事中得以生成,和沈从文运用民俗书写建构对湘西苗族族群认同的策略是分不开的。这即是说,在这一阶段沈从文写作的乡土小说中有着一条亦显亦隐的思致脉络:通过对湘西的民俗书写建构苗族族群的集体记忆,进而实现自我对苗族族群的“族群认同”,生成自我对苗族族群的一种心心相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实现对自我在都市早年生活中强,烈失根感的补救.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全人类学观和乡土文学创作方法主要来自他对湘西文化的理解。湘西有自己的文化根系,有着典型的文化积沉范式;在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等诸多民族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群落。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标志着中国乡土文学研究新范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湘西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着本民族厚重而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湘西苗歌是湘西苗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根据调查湘西苗歌传承断代的现象已相当严重,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工作已相当严峻和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作家田瑛的小说营构了一个虚拟的湘西,亦即第三种湘西。它远离了沈从文抒情的湘西,孙健忠写实的湘西,逼近了一个文化精神意义的湘西。田瑛的小说,在南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坚守着一种执着的文化审美,一种原始生命冲动的文学倾诉。他的小说创作实践,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湘西现代文学传统,划出了精神上一以贯之,却又各自鲜活的三个方块,亦即第一、第二和第三种湘西。田瑛是一位生活于现代都市,精神却自我放逐到自己的湘西的作家。他文学发问的方式,就是他小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创作对生存经验的复杂观照和对审美体验的丰富传达,使文本具有一种新旧杂陈的繁复的美感内涵,建立起审美主义的多重视野。沈从文的湘西风情小说,民族性与现代性合二为一,其现代性借民族性来实现,民族性在现代性中获得存在的理由。他的存在意义在于,对中国的现代性选择而言,是一种丰富和补充。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所描述的"湘西世界"具有浓郁的神话气息,结合其相关作品,从"神话元素"入手,可从"历史潮流的客观影响"、"作者创作的主观选择"及"巫觋之风的深刻浸润"三个方面,集中阐释沈从文为何构筑充满神话色彩的"湘西世界",初步探求沈从文寓于其中的深刻感情。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小说都带着"桃花源"式的归隐情结,在表现这一情结时,沈从文与汪曾祺表现出诸多不同之处。沈从文着重赞美湘西人情事态的原始,而汪曾祺则着重渲染高邮水乡的和谐淡雅;沈从文憎恶都市人奢侈、畸形的生活,他通过都市与乡村的强烈对比,将自己深深寄托在湘西土地;汪曾祺则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城市,他的小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小城文化;沈从文注重人物生活形式及文体形式刻画,而汪曾祺则注重人性本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为湘西代言,一方面是湘西本身具有隐蔽性,应有的丰度没有体现,需要得到平等的交流和理解;另一方面是作为特殊代言人的身份决定的,都是弱势的象征。他受到"梦"的压抑,通过梦的表现,转真假命题为善美命题,与湘西一起争取文化空间,同时,也创造了其他的独到价值,实现了代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通过《边城》等作品塑造了诗画般的"湘西世界",大力歌颂中华民族积淀的原始文明和自然文化,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在他精心打造"湘西世界"这个世外桃源时,又似乎有意识地在这里安排了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和灾难,并且费尽心思地花大量的笔墨描写"砍头"这种残忍的刑罚。这表明作家虽然非常向往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是他也深深感受到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所暗藏的危机,于是通过描写"砍头"这种残忍的刑罚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忧虑,借此来批判"湘西世界"存在的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学界大都关注沈从文的“从文”的一面,而忽略其“尚武”暴力的一面.事实上,军人家世、苗乡风俗、军旅生涯等导致了沈从文笔下暴力—生命力的奇特形态与独异观念.从整体而言,沈从文并不是简单的叙述某种暴力行为,而是将其纳入到“生命”的理性思考,并从中挖掘出生命的强悍、雄武、健康与高尚,展现湘西精壮汉子的“血性”“烈性”与“野性”,并将暴力使生命力更加强悍,生命力因暴力而有价值的生命奇观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人种的双重弱化,沈从文不得不进行暴力—生命力的双重“留种”,渴望以“雄强的人生观”建设国家.故此,沈从文小说的“暴力—生命叙事”同样没有摆脱民族振兴的话语环境,与“尚武尚力”兴国的民族理想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有借闺音以抒情、言志的“男子作闺音”现象,沈从文在湘西小说创作中也深谙此道。在城市遭遇的自卑苦闷让沈从文梦回湘西;而阿尼玛原型影响下的女性崇拜心理让沈从文更多寄梦于女性形象。湘西女性形象的塑造让沈从文在城乡对照中完成了对湘西世界的造神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自卑的超越。因此他笔下的湘西小说具备了“男子作闺音”的基本特征,其中的一些重要女性形象,被赋予了作者自身最重要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同时,也充当了沈从文情感情绪的隐蔽代言人,要想读懂真实的沈从文,需要我们揭开其女性形象创作背后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执拗地称自己为“乡下人”,这一自许源于他的以“民间”为主体的文化资源。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文化资源大致由屈楚浪漫文化、沅湘苗族文化与五四新文化所构成。他的这种民间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文化资源,虽然属于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但却呈现出和谐互补、交融互渗的关系,从而构成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与异质性,也形成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独特的民间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