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潘金莲是《金瓶梅》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女性之一.婢女、妻子和侍妾是中国古代女子担当的三种重要角色,而此三种角色恰恰贯穿潘金莲的一生.婢女阶段的潘金莲形象,折射出不合理的封建婢女制度和人口买卖现实;作为妻子的潘金莲,是封建婚姻制度的殉葬品,体现了女性在封建婚姻生活中的不幸和对自主婚姻的企盼;侍妾身份的潘金莲,昭示了一夫多妻制的不合理和身为人妾的不幸.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世相、世情和世态.  相似文献   

2.
《氓》与《美狄亚》是中西文学史上较早描写弃妇的作品,它们确立了所谓“痴情女子负心汉”、“始乱终弃”式的文学主题。历来这些弃妇作品中的弃妇形象成为人们研讨的主体,而对其中的负心汉形象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一些。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氓》和《美狄亚》两部弃妇作品中的负心汉形象,在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探讨的同时,揭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对负心汉形象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小平 《文教资料》2011,(23):84-85
《氓》中的女子婚后遭到丈夫的抛弃,《孔雀东南飞》里贤淑勤劳的好媳妇刘兰芝被恶婆婆赶回了娘家,《长亭送别》中的崔莺莺被迫和心上人分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被负心汉卖掉。她们都是封建时代遭遇不幸婚姻的妇女形象,封建伦理、封建道德是钳制她们追求幸福、自由的元凶。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中的商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对于商人的刻画是比较成功的,一方面发掘了他们性格中卑劣的部分,另一方面也刻画了他们普通、善良的一面,比较丰富地反映了元代商人的形象特征,是我们了解元代社会生活的一面生动的镜子。  相似文献   

5.
高明作南戏《琵琶记》有意改变传说中蔡伯喈的负心汉形象,无意中却加深了这个形象的悲剧意蕴。他恪守封建纲常导致忠孝不能两全的痛苦,他的懦弱和贪婪致使他在“三不从”的外在压力面前委曲求全、顺其自然。是时代的必然和自身的弱点使他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独立意志,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情非得已的负心汉。  相似文献   

6.
在元杂剧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姑形象,与传统的道姑不同,她们多情聪明,充满了世俗情欲,思凡恋世,有时还担任着做媒的任务。这些道姑形象的出现,与元代开放、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世人对女子的态度,当时的女子无力自谋生活以及创作者要满足当时市民的审美趣味有关。这些道姑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元杂剧的人物群像,对后世的小说戏曲还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元杂剧剧目中,有较多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剧本,然而以庄子为主人公的剧本并不多,今仅存史樟的《蝴蝶庄周梦》,李寿卿的《南华庄老叹骷髅》仅存残曲.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元杂剧中庄子形象的特征及其成因,得出元杂剧中的庄子有思想平民化、形象圣人化、悟道过程曲折化的特征,该形象是在社会、道教、杂剧特征、文人心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反映出元代文人的思想特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无赖"是元杂剧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类型形象。这类形象的大量出现,是由于元代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无赖们为元杂剧创作提供了现实依据。作者借他们以透视人生,针砭世情;以创造冲突,推动情节;以正反相称,塑造人物。他们在舞台表演中,还具有批判的模糊之美,丑角化的扮相之美,科诨的娱悦之美。无赖形象在杂剧中传达了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弃”模式是中外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母体类型,“背弃”包含两层含义:背叛和抛弃。其中既有传统的“痴情女子负心汉”模式,也有女性对丈夫或者情人的背叛和抛弃;前者导致的结果是“弃妇”命运的绵延不绝,后者则产生了一批反拨男权社会传统的“弃夫”形象。“弃妇”和“弃夫”是活跃在文学长廊里的两类鲜活的形象,他们作为不同的性别,在情感、背弃方式、背弃原因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本文选择中西方文学中有代表性的作品,着重对“背弃模式”中行为主体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指出元杂剧有13部作品描写了货郎形象,其形象重利、计较、勤劳、善良,富有冒险精神。论述在元杂剧中,对货郎贩货、传信、叫卖、被害情况的描写,反映了元代的都市情况、通讯状况、市场特点和旅行设施情况。阐述这些货郎形象的塑造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丰富了元杂剧中的人物群像。  相似文献   

11.
“封龙三老”是金元时期的诗人和名宦,三人关系密切。“三老”中的元、李二人在真定路所辖封龙书院授徒讲学,白朴、李文蔚等是其学生,侯克中、史樟等亦与之交。“三老”与真定路及当时北方许多军政大员来往密切,这为他们身边学生进入仕途、得交显宦创造了条件。真定元曲作家较少怨世、愤世之作,便与他们交往的人物和生活的环境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元代戏曲包括南戏和元杂剧。南戏中有很多描写负心书生形象的作品,而元杂剧中此类题材的作品却比较少。比较南戏和元杂剧中书写负心书生的作品并分析其思想历程,可了解当时人们对书生的态度以及当时的环境下书生负心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原野》是曹禺的第三个戏剧生命,深受西方表现主义艺思潮的影响,戏剧中意象纷呈、隐意深奥。“森林”、“老屋”和“金子铺的地方”是《原野》意象群中的主要意象。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婚恋诗一向以女性为主角,对男性的关注不多,其实《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是丰满的。既有恋爱中的痴情与多情,也有面对分离仍然驻守婚姻的坚定与执着。当然也有像“氓”那样的重色不重德的负心人。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忽略了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对一些作品的,深入分析,采寻绎诗经时代诸多男性在情感生活中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5.
清朝康熙年间出版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是目前完整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女性对这一剧本的评点。这个评本的产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其一是关于女性戏曲评点的能力问题。在三妇评点的真实性方面,以往学者认为三妇根本没有对戏剧作品进行评点的能力,所谓合评其实是吴人代作。但明清时期许多女性读者评点《牡丹亭》的事实以及评语表现出的不同的性格特点都表明,这部评点是吴吴山与其妻子们共同完成的,有夫妻"唱和"式创作的特点。其二是明清时期文化人的理想婚姻以及文学对夫妻关系的表现。随着明清社会新思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开始抛开礼法的约束,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夫妇之情,表现了对理想的伙伴式婚姻关系的追求。吴人将夫妻共同评阅《牡丹亭》的韵事公之于众,肯定了妻子们的才华,展现了夫妻间文艺与情感上的共鸣。其三是关于女性文学传播意识的变化。这个评点本的刊刻出版,在女性文学传播观念方面意义深远。之前的女性戏曲评点甚至诗文等文学创作,常常只在闺阁女性或亲族好友等小圈子中流传,明末清初的文学女性开始认识到文字印刷可以使女性创作走入公共领域。钱宜推动了三妇评点的出版,实现了女性戏曲评点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16.
戏曲在元代至为繁荣兴盛。元代文人对于戏曲的推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戏曲创作者和表演者极大关注和褒扬;二是肯定戏曲的社会政治和道德教化的功能,促进戏曲向传统文化贴近,以提升戏曲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7.
希腊悲剧与中国元代悲剧虽然产生的时间不一,但其中的女性形象都呈现出刚柔相济的悲剧美,面对厄运,她们都表现出与传统女性美标准背离的独立自强、意志刚毅和敢做敢为,同时又不失女性的贤德、温良与柔美。尤其在元杂剧里,女性在舞台上激情呐喊,其音,其行,其心,由远而近,由模糊到清晰,使得在历史中消隐了的女性,终于从元代悲剧文学中脱颖而出,表现了对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美”标准的背离与颠覆。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与明传奇,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戏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实甫的《破窑记》杂剧和明代无名氏《彩楼记》传奇是元杂剧和明传奇兴盛时期的两部同题材戏曲作品,这两部剧作从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原因与剧作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历史剧《屈原》是一部浪漫抒情诗剧杰作。它在结构上具有集中统一的特点,主要人物的戏剧动作(特别是内心动作)呈现出逐步深化、层层迭进的轨迹。屈原和婵娟等艺术形象带有浓厚的理想化、抒情化特征,特别是屈原形象,把中华民族的道德美和情操美发扬光大起来。"失事求似"创作原则的运用,对于诗意地表现屈原魂灵,"发掘"大波大澜时代的悲剧精神,颇有积极意义。作者擅于驰骋艺术想象,将历史背景、乡土民情等等幻化成鲜明的艺术形象,以诗的意趣和氛围营构出特定的戏剧情境。  相似文献   

20.
宋元戏曲演出,是一种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活动,有比较自觉的商品意识,商业气息比较浓厚;演员商品意识强烈,把他们的演艺当作商品出售,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现代意味”的传播行为。探讨带有商品意识的宋元戏曲的传播特点,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振兴传统戏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