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主要以歌师(东郎)传唱方式进行“表演”的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被誉为是苗族始祖亚鲁王的创业史.《亚鲁王》通过独立场面的串连叙述方式、在叙述中主动诱引旁观者能动性的表现以及以性格动作展示情欲的本质特征呈现出了鲜明的戏剧形态.  相似文献   

2.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在呈现历史变迁的本真状态时,塑造了一个被苗族人民奉为精神领袖的王者形象,大多数学者称之为"悲壮的英雄"。人神同体的亚鲁王既有英雄的典型特征,又有凡人的性格特点,他的主导思想是以民为本,即为了族群的生存、繁衍和发展而舍弃个人利益,改变自己的心性,忍辱负重,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王者。  相似文献   

3.
贵州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围绕核心人物亚鲁王而展开,在开路仪式上唱诵的《开路经》、在砍马仪式上唱诵的《砍马经》构成史诗的主体内容,唱诵史诗《亚鲁王》是葬礼的灵魂。在苗族丧葬仪式上展演的活态史诗《亚鲁王》为我们探讨史诗的仪式起源问题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史诗的仪式发生说对于文艺起源的探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贵州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围绕核心人物亚鲁王而展开,在开路仪式上唱诵的《开路经》、在砍马仪式上唱诵的《砍马经》构成史诗的主体内容,唱诵史诗《亚鲁王》是葬礼的灵魂。在苗族丧葬仪式上展演的活态史诗《亚鲁王》为我们探讨史诗的仪式起源问题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史诗的仪式发生说对于文艺起源的探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亚鲁王》是苗族长篇叙事史诗,于2011年6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从“何处唱”、“唱什么”、“如何唱”和“为何唱”四个方面对《亚鲁王》的演唱传统进行初步分析,了解其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麻山地区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文化部列为2009年中国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研究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对哲学、文学、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语言学、神学、管理学等学科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此文仅用管理思想中谋略的视角,从坚持正义谋略、坚持智慧谋略和坚持粮草先行谋略来对亚鲁王的军事谋略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及苗族丧葬仪式《指路辞》的田野调查实践中发现,在人类传统社会生活中,构成身份认同的方式可以由区域性共同生活环境、语言使用的民族性、宗教信仰的同一性、社会记忆的历史性等多层次特点所组成。民族身份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对于社会历史的记忆都有着相同的情感和来自"本位"的自觉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8.
作为"复合型史诗"的代表,亚鲁王文化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因此,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亚鲁王文化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有效借鉴西方文化整合理论,对亚鲁王文化进行文化整合研究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思路.史诗带有鲜明的稻作文化模式,史诗的三大母题包含众多文化原型,可以综合运用民族志研究以及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列维-施特劳斯的结...  相似文献   

9.
在苗族文化中,寻根意识作为一种母题,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民族稳定的文化心理;从麻山苗族丧葬史诗《亚鲁王》的神圣仪式及诗化的阐述方式中,可以看到寻根意识的普遍存在,使苗族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的原初生命感觉和敬畏之情,形成一种把万物生命看作一体的生态自然观;这种生态自然观展示了苗族的原初生命感觉和思维方式,带有原始信仰的神圣性,使得敬畏自然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观念;在人与自然相互信赖的和谐亲缘关系被破坏的现代社会里,寻根意识具有尤其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考察贵州西江苗族,对比亚鲁王的故事传说,指出苗族(贵州苗族、广西苗族、湘西苗族)的来源与迁徙,从亚鲁王的传说、苗族的语言、贾理、古歌等来梳理一条比较清晰苗族迁徙路线。  相似文献   

11.
电视剧《神话》以奇特的"穿越"构想再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难忘的秦汉往事,本剧通过一位80后主人公天马行空的经历,叙述了其思想由稚嫩变为成熟的成长经历,体现了当下青年对真情、梦想的心理期待;同时,本剧的创作过程也体现了潜藏在创作者内心深处向往自由浪漫心境的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2.
玛纳斯在人世的诞生是整个民族的大事,也是史诗真正的开始。围绕英雄在人世的诞生,整个民族的古老文化都慢慢地铺展开调动起来了,英雄的诞生过程,实际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古老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两弹元勋"邓家先的成才之路、显赫贡献,尤其是对他许身中华壮我国威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作了简要的介绍.旨在领略卓越,感受崇高,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的特性会决定着它言说历史的方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郁英雄情结的民族,这样的情结决定了中国的历史必然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复旦大学吴礼权教授穷十年之功,研究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苏秦,以史实为依据创作出长篇历史小说《远水孤云-说客苏秦》,以历史言说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中国文化语境下英雄们直指庙堂的理想和孤独悲凉的人生处境,从而圆满地完成了对汉民族英雄观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缪弘是一位抗日英雄,牺牲时年仅19岁.他生前勤奋创作,但作品多散佚,唯有牺牲后西南联大文艺社为他编辑的《缪弘遗诗》有少量存世.文章对这本诗集作了较为详细的评介,认为:《缪弘逮诗》是诗人的心灵独白,主要内容包括郁闷与痛苦、追求与归宿、同情与歌颂、抗战与爱国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奥德赛》被认定为西方海洋文学的开山之作,其具备了这样的要素:在情节安排上,海岛成了史诗主人公浪迹的核心场所;在环境描写上,大海不断延展了史诗主人公活动舞台;在立意构筑上,海岛和大海是作品主旨表达重要支撑.不仅如此,它的认识价值也从中得到凸现:第一,记载了海洋文明兴起之因子;第二,书写了人与海洋关系新转折.  相似文献   

17.
《帕尔哈德与西琳》是世界文学上最悲惨的爱情长诗之一,帕尔哈德与西琳的爱情传说主要来源于(公元590-628年在位)萨珊王朝的国王之一霍斯罗·帕尔维兹与伊朗国王大流士一世(Darius 1)之间的矛盾。帕尔哈德与西琳的传说早已在西亚、中亚流传开来,与其是维吾尔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悠久历史。在中亚《帕尔哈德与西琳》长诗有一百多种版本,十几世纪以来,这部长诗不断重复的唯一原因就是情节的完美。本论文主要对纳瓦依与尼扎里笔下的爱情长诗《帕尔哈德与西琳》的具体情节类型按照原有典型,基本情节和派生情节,结局性情节和展示性情节,英雄的行为传统,英雄的行为符号等项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化英雄"的自我指认 --电影《英雄》的泛本文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以影片《英雄》诠释了他的英雄观,打造了当下的新概念英雄,即英雄当“胸怀天下”,从而标示出其文化身份,实现了其“文化英雄”的自我指认,使得这个精巧文本具有了泛本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