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4年北京国际体操邀请赛,有苏联、罗马尼业、民主德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97名运动员(其中女运动员41名)参加。各国派出的阵容较强,是一次能够反映世界水平的比赛。我们观摩了这次比赛,并对高低杠“大回环前后连接”动作作了详细的统计。本文拟作一分析。目前概况当前,国际体操运动发展很快,高低杠尤为突出。它的总趋势是向难新动作继续发展,连接技术更加完善,新难度与新编排不断出现,成套动作难度有所提高,处在一个新的技术发展时期。高低杠自1977年采用男子单杠大回环动作以来,技术上出现了一次飞跃。目前大回环的前连接动作有:腾身回  相似文献   

2.
从第十九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电影和录像来看,吊环也和其它项目一样,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它的发展,除表现在“直臂前、后大回环”的技术已被绝大多数运动员较好地掌握和下法的创新以外,更主要表现在动作连接——尤其是摆动动作与静止用力动作连接——的创新上。我国赴第十九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考察团介绍了在吊环比赛中所出现的八个“难新动作”,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八个“难新动作”是:  相似文献   

3.
单杠向后大回环是连接下法的常用技术动作,也是发展回环转体、腾越、空翻再握等高、难、新“飞行”动作的基础,是单杠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动作.怎样使男子儿童既快又好地掌握这个动作?本人拟将多年来的教学训练实践和经验作一些归纳,与体操界同仁们共同探讨一下有关男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纵观体操发展史,在单杠项目中下法和脱手再握动作的每一次发展、变化和突破都是与新的较为先进的大回环技术分不开的。如果说老式的挺腹大回环只能完成直体空翻下,而较为先进的“鞭打振浪”大回环技术却产生了众所周知的“特卡切夫”“京格尔”等飞行动作的话,那么在今天应用崭新的“盖浪鞭打”大回环技术,将会使单杠的飞行动作带来一个令人瞩目的飞跃。对于“盖浪”技术的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大回环”的目的:自沙波什尼柯娃于七七年首创“高杠正握向后大回环”以来,能否掌握“大回环动作,特别是“大回环”类创新高难动作,已成为衡量高低杠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我国体操界不少同志,对待这一创新技术,经历了一个“怀疑——观望——接受”的曲折过程。这一在认识上的失错,使我们在“大回环”类动作的发展上,失去了1—2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四年,我国首次完成了大回环转体360°的难新动作。八五年,在欧洲少年体操锦标赛上,外国运动员才正式在成套动作中使用。在以后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在我国少年体操训练实践中,大回环转体360°已经成为高杠空翻前的连接动作。先后出现了转体360°接交臂握前空翻,转体360°接特卡切夫,转体360°接京格尔空翻等。为快速、正确地掌握360°转体技术,普及这一难新连接动作,提高我国高低杠技术水平,本文对大回环转体360°的教学与训练进行了初步总结,供我国同行训练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7.
选题依据和研究任务七七年苏联沙波什尼柯娃在高低杠上成功完成了大回环,在体坛引起了轩然大波。接着,她又在七八年十九届世界体操锦禁赛上独创了“大回环前摆转体180°分腿前空翻抓高杠”动作,从此,掀起了大摆潮流。近年来,大回环转体、特卡切夫腾越、京格尔空翻、叶格尔空翻等动作纷至沓来,极大地推动了高低杠技术的发展,不仅使高低动作连接的编排顺畅,惊险性加大,而且,使高低杠下法又得到了新的开辟。  相似文献   

8.
吊环向前大回环是吊环大摆类动作的典型动作,也是优秀体操运动员成套动作中不可缺少的C组动作。近年来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都比较好的掌握了向后大回环,但向前大回环掌握得好的还不普遍,这是与向前大回环的技术困难程度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分析和总结向前大回环的技术有一定的现实忌义。  相似文献   

9.
七十年代以来,体操许多项目都有很多的创新、突破和发展。但双杠项目的发展相对较缓慢。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始终停留在侧的部位上进行。为着突破大摆,创新正大回环动作,使双杠项目发展开辟新的领域、既具有侧向摆动、腾空、静止等特性,又具有单杠正向的大摆、翻腾再握的特点,使双杠动作难新竞出,编排生色多彩,我们试对双杠正大回环动作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一九七七年五月全国体操个人比赛中,我们看到在吊环项目上,各种新动作技术发展很快,尤其是“大摆动”技术,已经淘汰了过去的陈旧摆动技术,从而使吊环动作有了更新更快的发展。当前,我国优秀运动员和青少年选手已经较好的掌握了“大摆动”技术,大部分运动员都能较好的完成向前、向后大转肩及向后大回环等动作。有些运动员,为了加大动作的幅度和摆动力量,还采用了窄环做大回环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体操男子单杠的难新动作中出现了单臂大回环的动作,这为单杠的新动作编排和单杠动作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从1979年初开始国家体操集训队先后开始攻克这个难新动作。有的运动员由于初学,未掌握动作要领,在练习三、四次以后每个队员都出现胼胝(老茧)撕脱的现象。由于露出神经末梢非常丰富的真皮,运动员感觉很疼痛,严重地影响练习的顺利进行。如何通过治疗来保证运动员不间断地训练,成为攻克这个难新动作急待解  相似文献   

12.
双杠向后大回是我国运动员首创的一个有生命力的难度动作。继1978-1982年日本选手监物·具志坚先后使用大回环类动作,夺得世界比赛的双杠桂冠之后,该类动作的发展,仍经久不衰。我国运动员许志强在1987年荷兰鹿特丹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世锦赛上,把向后大回环转休360度编入自选套路,使全套动作锦上添花、别具风格获得双杠自选动作比赛的满分。又一次充分显示了该类动作的生命力。体操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的规律:从一个难新动作问世,经过各国运动员一段时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单臂类”动作的价值: 我国运动员童非、邹利敏,苏联运动员特卡切夫在沃思堡世界体操锦标赛和我国第四届全运会体操比赛中,成功地完成了单杠单臂向后大回环。这个新动作的脱壳而出,不但使观众喝彩,而且引起了体操界的普遍重视。在全运会后不长的一段训练中,我国有的运动员能在单杠上连续用单臂打二周、三周向后大回环,有的运动员试做了单臂向前大回环,有的运动员用单臂向后大回环接后空翻转体180°抓  相似文献   

14.
双杠横向大回环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体操运动的日益发展,自选动作日趋向难、险、美的方向发展,双杠上除纵向完成一些高难动作外,横向也出现了屈伸等技术。一些行家为在难度、险度上出奇制胜,他们大胆地开扩双杠横向摆动动作的广阔前景。浙江省体操队教练周建中,敢于创新,设想了“双杠横向大回环”这一动作,并对一名少年运动员进行了训练,但至今还未成功。观察目前国内外有关技术资料,横向动作还多局限于屈伸类。双杠横向大回环这一动作倘若问世,无凝  相似文献   

15.
女子高低杠向前大回环系统的开发,是近年来一些教练员不断探索的“高低杠前沿动作”。包括体操强国苏、美、罗、东德的运动员中,前空翻类动作虽已熟练,但用向前大回环动作去联结在比赛中尚未出现,其原因首先在“向前大回环”的可能性还没有完全被教练员所认识。  相似文献   

16.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体操比赛进一步证明了男子体操动作将继续被运用到女子体操比赛中去,苏联运动员达维多娃在高低杠上所完成的高杠大回环接“特卡切夫腾越”是最好的证明。我国高低杠技术虽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利用大回环来连接“特卡切夫腾越”这样的高难度动作还很少,在目前的主力队员及替补队员中还没有掌握这个动作。为了使我国高低杠技术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有必要及时推广大回环接“特卡切  相似文献   

17.
本刊1987年第3期在“创新是体操的生命”一栏中刊登了六篇文章,介绍了八个难新动作,受到了广大体操界的欢迎。本期再介绍几篇,以后仍将保持这一栏目,陆续介绍体操难新动作。希大家积极设计新动作,创造新动作,为我国体操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8.
单杠是男子体操项目中弹性强、位置高,容易获得较大动力的器械。器械的这些特点,使运动员能有较充裕的空间、时间,完成各种大幅度的回环、高腾空的脱手再握动作、转体和高难度的下法。因此,它也是一个技术和难度发展都较快的项目。在美国沃斯堡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单杠前六名选手中就有三名(中国的童非、日本的监物、苏联的特卡切夫)首次使用了单臂大回环,震动了体坛。它不仅打破了过去一向认为做单臂大回环在杠下垂面会因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脱手的看法,而且很快被许多优秀选手加以发展,创造了许多单臂类的难新动作,这可谓是惊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吊环动作连接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操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吊环也和其它项目一样,也有了很大发展。它的发展,除表现在“直臂前、后大回环”的技术已被大多数运动员较好地掌握和下法的创新外,更主要表现在动作连接——尤其是摆动动作与静止用力动作连接——的创新上。众所周知,体操技术的发展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在原基础上进行改造,即把原来的技术作了新的处理而获得新的  相似文献   

20.
引言竞技体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它是“健”与“美”的统一,体操动作中难、新、稳、美紧密相联,缺一不可,正如体操界的权威人士国际体联主席尤里·季托夫所说,当代体操正朝着艺术化、创新、腾空飞行三方面发展。这一提法,在肯定了“难、新、稳”在体操中所占的特殊地位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体操动作的艺术性和优美感。而我们的训练有时只是拼命突难度,却忽视了对动作规格化的要求和体操意识训练,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