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湘红 《辅导员》2012,(3):18-19
据调查,小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常常处于"被写作"的状态之中,为写而写,空话、套话、内容贫乏、千题一试、千人一面、缺乏童趣……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脱节,是作文教学难以摆脱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更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因此,学生首先是会生活,然后才是会作文,即作文教学要立足"生活"才是根本,努力让"生活"扎根学生  相似文献   

2.
王伯美 《学语文》2007,(4):38-38
"老师,我知道这样写不是很理想,但我不知道怎么写,没什么可写的。"生活二字,渐渐地从部分学生的作文中淡去。这是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容忽视的现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生活,才是写作的永恒源头。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因为有了生活的滋润而"活"起来?片段作文训练不失为一种可行性强、收效显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头痛于作文的学生,是因为作文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相似文献   

4.
张明 《语文天地》2012,(24):67-68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将写作和生活联系起来,联系的方法之一是进行随笔写作训练。随笔有多种,作文教学中的随笔是指自由灵活的散文,特点是"有感即发",富有"理"趣,创作规律是"观察而思考,思考而表达"。加强随笔写作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认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有些学生不会观察生活,难以发现写作素材.针对这种现象,我在作文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作文,帮助学生"找米下锅",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培养写作兴趣,提高他们收集素材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引导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触摸生活、参与实践、表达真情就是新课程在作文教学方面的核心理念。因此,小学生作文教学应视生活为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审美的兴趣。这样才能"陶冶学生的审美的情操","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笔者每次在习作训练前,为学生选取或创设一个特定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融入此情此景,他们会因"物"而发"情",因"情"而发"辞",写出来的作文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相似文献   

7.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如果把习作的训练形式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对写作不仅兴趣盎然,而且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喜好,让学生有权选择自己"乐于采用的训练形式"。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表达需要,寻找适合他们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介绍了微作文的相关概念,其次对微作文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具体的训练方法,如积累生活素材、续写、仿写、写图等,最后对现今大作文训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写作应回归生活;二是讲评应及时高效;三是写作应有"学生视角"。  相似文献   

9.
作文能力是现代人生活中的必备素质之一,一个不具备作文能力或作文能力较差的人,在生活中是会碰到很多麻烦和不便的。笔者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对初中学生的写作训练探索之后,现将自己训练记叙文写作的经验概括如下,向同行就教。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观察生活、熟悉生活则是写作的前提。怎样观察生活呢?作家艾  相似文献   

10.
正改变作文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下面谈几点粗浅体会。一、引导观察,积累习作素材观察、思维、表达是学生写作能力的三个具体训练环节,而观察则是构成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写作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  相似文献   

11.
长久以来,初中作文教学一直被"生活贫乏,语言平庸,效率低下"等问题困扰着。传统的作文教学没有能激起学生主动写作的欲望,主要是因为束缚学生作文的要求太多,缺少自由表达的环境,学生一直处在"被作文"的状态。只有解开"被作文"的枷锁,才能让学生自由表达,回归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正>高三作文训练是一项让师生身心俱疲的艰苦劳动。学生面临写作如有大难临头之感;教师批改作文则摇头叹息,感叹佳作难觅。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教师缺乏对调动学生兴趣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课外素材的特点研究,使得作文教学陷入"练审题、勤写作、多讲评"重复训练教学模式,课堂作文教学难现灵气与活力;其二是学生学习直奔高考,对社会生活少观察、少体验,对时代变化少感知、少思考,长期的学校生活让  相似文献   

13.
眭明会 《陕西教育》2010,(10):42-42
要写好一篇作文.就要从内容入手,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选择材料.从自己身边生活着手,把每天看到、听到、想到的写出来,从而起到激发写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之“表述与交流”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表述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也就是要求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要紧紧抓住“真实生活”这一主题。众所周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能写出好的感悟作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相似文献   

15.
一、片段作文训练能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有人说:"作文是哭泣时的泪珠,欢笑时的音符。"这个比喻让学生意识到作文无需刻意地去搬去套。在片段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启发学生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看、去听、去闻、去摸、去想象……让学生从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情趣和意义,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采撷朵朵生活浪花,从而获得丰富  相似文献   

16.
正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写作和生活不能割裂开来,让学生坐在几十见方的"笼子"里去凭空捏造生活,还要形成语言文字,并记录下来,写成作文,这是多么不切实际的行为。由于学生不能感悟生活,不能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导致写作中产生如下一些弊端:复制、照抄、翻版生活,缺乏个性、细节、情趣,内容失真,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让学生走近生活,观察自然、社会,我想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充实,饱满,有灵性。这样的作文才会有生命力。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探究性作文?笔者认为,探究性作文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中选取问题或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练习写作的综合性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18.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许多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甚至害怕写作。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观察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就得不到作文的素材。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出来的作文就缺乏真情实感,不能打动人。想要学生喜欢写作,获得快乐,尝到甜头,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在生活中用心体验,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将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  相似文献   

19.
何为“情境再现,观察作文”呢?就是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联想、想象,进而进行作文创作。这样的情境再现。学生观察饶有兴致,感觉身临其境,自然而然产生联想和想象,并融入个人情感。写作时,学生顺着感情线索,头脑中再现一个个动人、难忘的场景、细节,自然笔下生辉。这种作文训练法,为学生搭建了生活与作文的平台,提供了写作的材料,彰显了作文内容的细节,触发了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写作的趣味和动力,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在“情境再现,观察作文”训练中,我为学生架构起词、  相似文献   

20.
朱丹琴 《现代语文》2007,(6):115-115
作文教学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对写作技巧的精辟分析,我认为,作文教学的成功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前提。因为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只有学生对作文感兴趣了,才能主动地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此,在设计作文教学时,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