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座北”,还是“坐北”?南京师范陈国庆高中语文第4册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对“倒座”一词是这样注释的:“正房是座北朝南,‘倒座’是与正房相对的座南朝北的房子”。笔者以为注文中“座北”‘座南”之“座”应为“坐”。因为“坐北”“坐南”中的“坐”是动词,...  相似文献   

2.
现行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4册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对“倒座”一词是这样注释的:“正房是座北朝南,‘倒座’是与正房相对的座南朝北的房子。”笔者以为注文中“座北”“座南”之“座”应为“坐”。  相似文献   

3.
清代杨蓉裳认为陶贞怀的《天雨花》可与《红楼梦》并称"南'花'北'梦'"。但笔者认为,虽然《天雨花》无论文本方面还是女性自我觉醒方面都不如同时期另一位女性作家陈端生的弹词作品《再生缘》。如果硬要说"南花北梦"还不如说"南缘北梦"的好。  相似文献   

4.
《今日快报》2001年4月9日曾刊载了这样一篇文章《“坐位”“座位”能否通用,小学语文教材有错误?》。文章说,一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让学生分别用“坐”和“座”、“做”和“作”组词,并加以区别。有一名学生组词“坐位”,于是,同学们有的说错,有的说对,说错的同学称应该是“座位”;说对的同学称书本上是这样组词的,互相争执不下。为此,记者找到了新版六年制一年级语文课本(试用修订本),见到了习题中的“坐位”一词,并就此电话采访了该教材编著室的负责人。该室负责人称:“座位”和“坐位”两个词都正确,《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坐”与“座”可以通用,只是“坐位”一词大家用得较少不习惯而已。  相似文献   

5.
据笔者所知,最早将“东西南北”这一固定结构短语用于诗中的是南朝宋·鲍照。其《拟行路难》之四开头四句云:“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自此以后,不少诗人先后在诗词中巧妙地运用“东西南北”这一短语,来表达各自不同的含义。归纳起来,古诗中的“东西南北”有以下几种含义。一、借代“天下各地”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曾作《吟剑诗》一首: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西南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此诗直抒胸臆,充满豪情壮志。颈联“东…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保存了不少有关汉末魏晋时代"坐"与"座"的文献资料,关于坐具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物质生活的一面,关于坐仪如坐姿、朝向、座次等的记载反映了当时文化礼仪的状况,座中的清谈、品评人物乃至娱乐消闲,则反映了当时士人真实的生活面貌和精神气度。这些有关"坐"与"座"的原生态记载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生动呈现了汉末魏晋时代独特的文化风格,由此特殊视角可窥魏晋文化之一斑。  相似文献   

7.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之北”一句中的“河北”条注释是“黄河北岸”,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依照教材上的注释,“河阳之北”句应翻译成“黄河北岸的北边”,这就叠床架屋了。我们知道,古文贵在精炼,往往惜墨如金,列文也不例外。如果“河阳”本意真是“黄河北岸”的意思,列子为什么不把此句精炼成“河之北”或干脆“河阳”呢?也许有人  相似文献   

8.
张宏星 《学语文》2005,(1):36-36
“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连用 ,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上》 :“(孔子)曰 :‘吾闻之 ,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 ,东西南北之人也 ,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 ,崇四尺。”郑玄注 :“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由此可知 ,孔子说自己是“东西南北之人 ,”意即自己是个周游列国 ,行踪不定的人。据笔者所知 ,最早将“东西南北”这一固定结构短语用于诗中的是南朝宋的诗人鲍照 ,其《拟行路难》之四开头四句云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四句诗的意思是 :往平地上倒一桶水 ,水朝东西南北四处流。人生道路就像水流一样不…  相似文献   

9.
初三册《愚公移山》一课,有“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句.教材注: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这是无可非议的,河阳也确实在黄河北岸.但如果照此讲来,“河阳之北”则可译为“黄河北岸的北边”(五省区编的《教参》就是这样译的)。这样未免显得重复罗嗦.大家知道,古文讲求对仗,而“河阳之北”恰与上面的“冀州之南”相对,教材注冀州为古地名,那么河阳也应为古地名.查南充师范学院编的《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可知春秋时晋国即有“河阳邑”,地处黄河北岸,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  相似文献   

10.
王振顶 《学语文》2009,(1):48-48
"雷",名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有两个义项:一是“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二是“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近年来,网络及新闻媒体从"雷"的词典意义引申出新的动词用法、形容词用法,词义重.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阁”“西阁”,教材、教参中均将其理解为东西两个房间,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意义比较实在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与名词构成表处所的短语时,历来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尚书》“伊兹东夏”,“东夏”即中国之东部(按,“夏”即中国);《列子》“北山愚公”说的是山北面的愚公;战国地名“西河”就在黄河西岸;今天所谓“西欧、北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将陆游《书愤》中“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注释为:“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玩味再三,总觉此注不妥。诗题为“书愤”,但诗人并非落笔就抒怨愤之情。  相似文献   

13.
“渤海之尾”和“隐土之北”出自《列子·汤问篇》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我读到的选本,都在“渤海之尾”和“隐土之北”中间标了逗号,注释也各有千秋。有的把“尾”注为尽头,渤海的尽头是什么地  相似文献   

14.
“双石”辨     
“双石”辨河南省杞县平城高中刘世海《石钟山记》说李渤“得双石于潭上”,“双石”到底是个什么情形呢?有人认为,“双石”就是两块石头,一南一北,“且这南、北之间的距离绝非只有咫尺”(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5期,唐天永《(石钟山记)教学质疑》)。课...  相似文献   

15.
《今日快报》2001年4月9日曾刊载了这样一篇文章《“坐位”“座位”能否通用,小学语文教材有错误?》。文章说,一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让学生分别用“坐”和“座”、“做”和“作”组词,并加以区别。有一名学生组词“坐位”,于是,同学们有的说错,有的说对,说错的同学称应该是“座位”;说对的同学称书本上是这样组词的,互相争执不下。为此,记者找到了新版六年制一年级语文课本(试用修订本),见到了习题中的“坐位”一词,并就此电话采访了该教材编著室的负责人。该室负责人称:“座位”和“坐位”两个词都正确,《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坐”与“…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中,对于人物的座次,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因此,《鸿门宴》中的座次,是面东为尊。这与古代帝王面南召见群臣议事,以南向为尊的座次不同,那么,“以东向为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仪礼》记,古代贵族的住屋,通常是坐北面南,而且一般为“堂室”结构,“堂”在前,“室”在后。“堂”不住人,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堂”上座次最尊的是坐北面南。帝王在宫殿上的座位也是背北面南,群臣则北面朝君,故古书里常有“南面称王(孤)”、  相似文献   

17.
“北”的本义是相违背。《说文·北部》:“北,乖也,从二人相背。”乖,违反,背离。古代称打败仗时和敌相背的方向逃走为“败北”或“北”.“北”引申指打败仗。“北”在甲骨文时代已普遍借用来表示方向。于是.又造一个“背”字,分担“北”的本义。“北”“背”成为古今字。“北”的本义在古老的成语中还可看到。  相似文献   

18.
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是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里的一句话(该文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一种意见认为:“刘、张两人均系当时益州地区军阀。刘为益州刺史;张据守益州北部之汉中郡。”“刘、张弱点之一:政治腐败。刘糊涂无能;张不惜民力。”“弱点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的演变》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连“坐”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照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段文字中,吕叔湘先生认为“坐行就是膝行”无疑是准确的。然而说“蒲服即匍匐”却不一定准确。虽然古籍中也偶有“蒲”“服”分  相似文献   

20.
马中礼同志认为《战国策》中“坐行蒲服”的“蒲服”即“匍匐”不一定准确,他以为“蒲服”应理解为“穿着用蒲草编织的衣服”,并说,“匍匐”直接写作“蒲服”的例子还从未见过。(《“蒲服”并非“匍匐”》见《语文知识》1994年第3期第39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