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论语》中的关系比喻是复合比喻中的一种。从内容和作用上看,关系比喻主要是为了明白生动地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关系?从格式上看,关系比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喻复合而成,分喻之间并非平等并列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从构成要素上看,关系比喻具有本体、喻体、相似点、相异点四个构成要素,这四个要素在表层皆可隐可现,并不一定全部出现。关系比喻在实际运用中有很多变体,是人们常用而常被误解的一种比喻类型。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解读《马太福音》,并与《论语》比喻手法的对比,将《马太福音》中的比喻分为三个类别,阐明了《马太福音》中运用比喻的意义。寓言式比喻在寓言中包含多层次的比喻;象征性比喻,与《圣经》其他章节紧密联系,需要联想;抓取事物特征,将人拟物化的比喻,与中国《论语》中的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称、钟鼓、时代、地域及出土文献来考察,认为<关雎>是以第一人称"我"为"君子"求"淑女",来比喻为周王求贤士.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诗词中的涉鸟句以鸟起兴,以鸟喻人,这在《诗经》《楚辞》中早已有之。《诗经》首篇《关雎》即是以"在河之洲"的鸠鸟和鸣,引出淑女是君子好配偶的话题;而屈原则在《涉江》中用"鸾鸟凤凰"比喻贤良忠臣,以"燕雀乌鹊"比喻奸佞小人。  相似文献   

5.
《围城》的语言艺术深得世人称赏,其语言魅力与其运用各类辞格有密切关系,在各类辞格中,又以获得"钱氏比喻"美誉的比喻辞格成就最为突出。"钱氏比喻"参与《围城》的环境描写主要表现在整体环境描写和较具代表性的场景的环境描写两个层面,这些比喻中都有一些独到的手法。"钱氏比喻"的主要作用:一是使景物具象化,二是形成文化嘲讽意味的幽默,三是形成滑稽的地域特色,四是体现环境隐喻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6.
《围城》比喻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城”是一个大比喻。小说《围城》又是一个比喻的大世界。情感,接通了本体与喻体;思想,蕴藏在比喻的深层;设喻新颖独特,别出机杼;博喻联珠,曲尽幽微:是《围城》比喻艺术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贝多芬传》篇幅较长,又有很多对音乐作品的描述,使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难以去芜取精做精短理解。文章从文本解读角度出发,对《贝多芬传》中"狮子""一天雷雨的日子""力"三个核心比喻对表现人物形象、经历以及影响作用进行阐释,为提纲挈领整体理解《贝多芬传》提供一个巧妙角度。文章同时介绍了学生在解读三个核心比喻之后以贝多芬为本体所做的新的比喻,为学习《贝多芬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其选文多为"事出於沈思,义归乎翰藻"的经典之作,多姿多彩的比喻更使全书文若春华,语言炉火纯青。建立在类比联想上的比喻,是人类共同的思维特征;《文选》比喻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早期汉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论语》修辞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个主要方法。孔子运用比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用比喻适应比较复杂的语言环境,含蓄委婉而讽喻中肯;(二)用比喻说明深奥的道理,生动形象而明白易懂;(三)用比喻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内容充实而真情感人。  相似文献   

10.
针对李玉山、张心科关于《拿来主义》逻辑问题的论争,使用语料库方法和关系比喻的逻辑理论对《拿来主义》后半部分的主要逻辑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大宅子"的比喻仅仅指向城外文化,与传统文化无关,也不会引发道德问题;喻体形象的选择不会违反同一律,"拿来"的意义中并不包含接受,因此用"不管三七二十一"修饰"拿来"不会...  相似文献   

11.
诗歌中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诗的语言来说,隐喻极为重要,而隐喻往往是诗歌理解的障碍。诗人运用隐喻并不是转移意思,使诗变得晦涩难懂,而是用隐喻在我们的脑海里产生一个可见的图像,使我们看得更清晰、更明白,从而更好地理解诗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简单介绍了隐喻和语境及政治隐喻的语境意义。政治隐喻意义的理解和语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理解政治隐喻的语境意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语言使用中的普遍现象,语法隐喻在广告中有广泛的应用并起重要作用。本文以功能语言学对语法隐喻的论述为理论基础,以经典广告范例为语料,探讨了概念隐喻、语气隐喻以及情态隐喻在不同类型广告中的应用及其对实现广告的语篇目的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隐喻理论不仅可以应用于词汇教学,而且可以应用于篇章教学。本文从隐喻的认知功能出发,分析了中心隐喻与篇章教学的关系,并以大学英语《锁之国》为例,来说明隐喻理论在篇章教学中对于认识篇章的连贯以及篇章所传递的中心信息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从修辞学角度上看,幽默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其在实现方式上与语音隐喻有着多方面的共同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上看,语音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其功能之一是要获得幽默。由此可见,语音隐喻与幽默是相互兼容,相互支持的。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文章简单介绍了隐喻和语境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语境与隐喻的构建和理解之间的关系,同时,认为在隐喻语的翻译过程中也离不开对语境因素的考虑并提出了几种可行的隐喻语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的认知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山之作,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分析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并总结翻译策略,既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检验,也是对隐喻翻译认知研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隐喻只被修辞学家视为研究的焦点。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这一具有语义和语用的语言现象,必须通过语境知识来体现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通过解释隐喻理解中互动的特点,分析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阐述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语言学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入手研究隐喻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理论中把隐喻归入修辞学范围的归纳方式,同时,也分析了隐喻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文化与语言、文化与隐喻的关系为切入点,首先从文化差异的视角,通过比较英、汉、蒙三种语言的隐喻表达的异同,重点分析了文化对隐喻翻译的影响问题。其次,对字面意思与隐喻意义的关系,翻译的不确定性,隐喻的可改述性和隐喻的可译性等隐喻翻译的若干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建议在保持多元文化的同时为了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外语教学中既要强调隐喻所呈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有必要在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之间的在隐喻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这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