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能浅析     
众所周知,原子核结合能(下简称结合能)是指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的能量或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时吸收的能量。因此,结合能的大小不是原子所含能量的多少。我们也知道,结合能除以核子数就得到核子的平均结合能。它指: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平均每个核子所释放出的结合能量。它也等于把原子核拆散成单个核子时,外界所必须提供给每个核子的平均能量。可见,平均结合能的大小,是原子核稳定程度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采用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Isospin-Dependent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model IDQMD),把HBT方法应用于核物质的性质研究.计算结果显示,HBT方法得到的关联函数强度可以很好地表征原子核内部核子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且原子核内部核子之间的关联函数强度与表征核子之间联系紧密程度的物理量存在着近似线形的关系.另外核物质状态方程(EOS)的HBT研究,也对确定合适的核物质状态方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许多物理化学教学参考书中都有如下化学平衡思考题:“对碳的不完全燃烧反应 2C+O_2=2CO △G~/J.mol~(-1)=-232600-167.8T 温度升高时,△G变得更负,故反应进行得更为完全,对吗?”这些书中一般用等压方程式即() =来讨论,以上反应△H=-232600 J.mol~(-1),升温时K_P会减小,反应更不完全。  相似文献   

4.
若将热力学第一定律Q+W=△E中所表述的系统的内能扩展为一切能量,则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它是反映物质运动及其转化的一条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它明确地告诉我们自然界间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总是不断地互相转化,且在这一过程中总的能量保持不变。 据此,让我们用其讨论静电场的能量问题,我们的研究系统由静电场和电荷组成。 在静电能场问题中,系统的“内能”就是系统的电势能,并且在这种系统中没有热交换。 若令系统的电势能表示为ε,则热力学第一定律Q+W=△E在静电场中将表示为:  相似文献   

5.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是建立电动势的概念,所以本文首先从定义和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角度详细阐述电源电动势,然后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 r),并说明了它的适用范围和解决闭合电路问题的方法。电路中电源输出的电压称为路端电压,U =E-Ir,它随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当外电路断开时,R→∞,U=E,短路时,R=0 U=0 I=E/r。电源输出功率P_出= P_总-P_消=IU;当R=r时,P_出最大。P_(出max)=E~2/4r。  相似文献   

6.
关于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结构的解释,近年提出了不同意见。本文在这里不打算对这些不同意见的解释去论长道短,而只想用Slater近似计算来定量地说明基态原子核外的电子,何以有如此的结构。 众所周知,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应服从如下的三条原则: (1)Pauli不相容原则:即在同一原子中,各个电子的状态应互不相同,亦即各个电子的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磁量子数m、自旋磁量子数m_s不能完全相同。 (2)能量最低原则:即在不违反Pauli原则的前题下,应使整个原子体系的能量为最低。  相似文献   

7.
距离公式公式I设△ABC的三边长为BC=a,CA=b,AB=c,点E按定比AE/EC=λ_3/λ_1内(外)分/AC(当λ_3/λ_1>0时为内分,当λ_3/λ_1<0时为外分,下同),点F安定比AF/FB=λ_2/λ_1内(外)分/AB,直线BE与CE相交于M,而N是△ABC所在平面内任意一点,那末  相似文献   

8.
考虑如下Kirchhoff方程:-(a+b∫RN|▽u|2dx)△u=V(x)u=f(x,u),x∈RN(E)非平凡弱解的存在性问题,利用临界点理论中的山路引理,方程(E)弱解的存在性结果被证明。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递增负荷运动对心电频谱分析的影响,我们采用标准12导联引导心电信号,测试了30名大学生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的心电频谱图,所测得结果提示如下:频率成分能量比W1〔W1=E(100-1000Hz)/E(0-1000Hz)〕,W2〔W2=E(80-300Hz)/E(0-1000Hz)〕,在一、二级负荷运动后增大(P<0.05),三级负荷后恢复到安静水平。  相似文献   

10.
绝大多数的盐易溶于水,如:钠盐、钾盐、铵盐、氯酸盐和硝酸盐,而部分盐类如:碳酸盐、磷酸盐却难溶.为什么同属于盐类而溶解度差别较大呢?让我们分析一下盐类的溶解过程.盐类溶解度大小既与晶体结构有关,又与溶剂性质及对离子的溶剂化作用有关,盐类属于离子化合物,用MN表示,其溶解过程可表示为:就是说晶格中离子首先要克服离子间引力,从晶格中解离下来成为气态离子,然后进入水中并与极性水分子结合成水合离子.溶解焓变:△H_(?)~(?)=△H_(?)~(?)-U当△H_(?)~(?),<0时,即水合过程放出的能量足以抵偿破坏晶格所需要的能量时,盐类往往易于溶解.但根据热力学原理,光凭来判断盐的溶解性是不可靠的.例如:Ca_3(PO_4)_2:的△H_(?)~(?)=-64.6KJ.mol~(-1)<0,却难溶于水;而KNO_3的△H_(?)~(?)=35.15KJ.mol~(-1)>0却易溶于水.因此,盐的溶解性如何,还需要考虑熵的变化.当无机盐MN在水中建立了溶解平衡时:MN(S)→M~+(aq)+N~-(aq)则有△G(?)=△H(?)-T△S(?)△G(?)为溶解标准自由焓变,△H(?)为溶解标准焓变,为溶解过程的熵变.△G(?)越负,越有利于溶解.相比较的△G(?)值越大,盐越难溶一些,如:KNO_3的△(?)=-0.49lKJ.mol~(-1)<0,易溶.Ca_3(PO_4)_2的△(?)=191KJ.mol~(-1)>0.难溶.Na_2CO_3的△G(?)=-5.4KJ.mal~(-1),NaHCO  相似文献   

11.
[原题]一个质量可不计的活塞将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上端开口的直立圆筒形气缸内,活塞上堆放着铁砂,如图1所示.最初活塞搁置在气缸内壁的固定卡环上,气体柱的高度为H_0,压强等于大气压强P_0.现对气体缓慢加热,当气体温度升高了△T=60K时,活塞(及铁砂)开始离开卡环而上升.继续加热直到气柱高度为H=1.5H_0.此后,在维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逐渐取走铁砂,直到铁砂全部取走时,气柱高度变为H_2=1.8H_0,求此时气体的温度.(不计活塞与气缸间的摩擦)该题是1995年全国物理高考题中的一道计算题,分数为8分.在众多的考生中能够得到这8分的人不是很多.笔者参加了1995年该地区的高中中专评卷工作,发现大多数考生能够稍微动笔做一至两步,后面则是乱写一通,不得要领.其实解该类题目只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解法是很多的.这道考题共有十六组方程可以求解.为叙述方便,我们以Z(P,V,T)表示选定研究的状态点,应选Z_0(P_0,H_0,T_0);Z_1(P_1,H_0,T_0+△T);Z_1(P_1,H_0+△T);Z_2(P_1,H_1,T_2);Z_2(P_0,H_2,T_2)四个参考点,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_1V_1/T_1=P_2V_2/T_2可开列C_4~2=6个方程;我们设:a=P_0H_0/T_0 b=P_1H_0/T_0+△T C=P_1H_1/T_2 d=P_0H_2/T_2=P_0H_0 b=P_1H_0?T_0+△T C=P_1H_1/T_2 d=P_0H_2/T_2=P_TH_0T/T_o b=P_1H_  相似文献   

12.
一、平衡常数的另一种表示《无机化学》化学平衡一章告诉我们:对于可逆反应aA+bB(?)dD+eE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生成物之间存在如下关系[D]~d[E]~e/[A]~a[B]~b=K_c(常数)则K_c被称为平衡常数,它是用平衡摩尔浓度来量度的。对于气相反应,我们还可以用平衡分压K_p来表示平衡常数。对于气相反应aA_(g)+bB_(g)(?)dD_(g)+eE(g)而言K_p=P~d_D P~o_E/P~a_A P~b_B通过克拉伯龙方程PV=nRT,我们可以导出K_p与K_c的关系K_p=K_c(RT)~(△n)。除了可用这两种方法表示平衡常数外,我再向大家介绍另一种表示法,即用各物质在平衡时的物质的量的分数来表示。  相似文献   

13.
发现释放和实际利用原子核能的方法是现代科学的巨大成就.自从发现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和人工方法得到大量的各种放射性同位素以来,利用这些同位素作为“标记原子”可以建立很精细而准确的方法——示踪原子法.用此法来研究生命体内代谢物质的吸收排泄,循环分布,渗透转移及更新和周转,揭开了许多“自然之谜”,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与可见光一样,能使核子乳胶感光.在暗处,把放射性样品放在核子乳胶上,一定时间的曝光产生潜象,再经显影就可把象显出来.凡是射线在核子乳胶起作用的地方,就显现出黑点.射线强,黑度大;射线弱,黑度小.这种利用核子乳胶记录,检查和测量标本(整体或组织的)或样品(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中的放射性物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 ,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0 (a≠ 0 )含有根 1的充要条件是a b c=0。据此结论不仅能迅速求出某些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同时 ,对于某些问题的解答 ,也能起到很简便的作用 ,现举例如下 :例 已知方程 (ac-bc)x2 (bc -ab)x (ab-ac) =0有等根 ,求证 1b - 1a =1c - 1b证法一 ∵方根有等根 ,∴△ =0 即△ =(bc-ab) 2 - 4 (ac-bc) (ab-ac) =b2 c2 - 2ab2 c a2 b2- 4a2 bc- 4ab2 c 4ab2 c 4a2 c2 - 4abc2 =(bc ab) 2 ac(bc ab) ( 2ac) 2 =(bc ab- 2ac)…  相似文献   

15.
当自变量的允许值范围是实数集时,一般是可行的(也有例外);当自变量的允许值范围是实数集的某个真子集时,就不行。因此,运用判别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必须检验。 检验的方法:若△=0时,自变量的值在允许值范围内,那么可用判别式求函数的最值。若△=0时,自变量的值不在允许值范围内,那么不能用判别式来求最值。  相似文献   

16.
中学实验中,滑动变阻器是用分压式还是用限流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为使变阻器能正常工作,其额定电流I0必须大于或等于通过干路的最大工作电流Imax;二是满足待测电阻的调压(变流)范围;三是在调压(变流)范围内,使变阻器便于调节,即滑动触头移动时,通过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电流)变化比较均匀。1限流式(1)额定电流如图1所示。设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不计,变阻器阻值范围为R0,被测电阻的阻值为RL。当触头p移至A端时,RAp=0,电路中电流图1最大(Imax=E/RL)。所以变阻器的额定电流I0要满足:I0≥Imax=E/RL(2)电压范围闭合电键后,RL…  相似文献   

17.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重要手段.它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选择适当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领悟井学会运用这一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例1:证明恒等式tg67°30′=2~(1/2)+1(教材内容)证明:由题意,根据三角函数,我们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延长CA到D,使AD=AB=2~(1/2)a.(如右图),作AE⊥BD于E则∠DAE=67°31′容易知道,R_t△DEA∽R_t△DCB(?)tg67°31′=DE/AE=DC/BC=(2~(1/2)a+a)/a=2~(1/2)+1例2:问当x如何值时,函数y=(x~2+4+(x~2-6x+25)~(1/2))~(1/2)有最小值?求出最小值.分析:这类问题是学生解题中的难点,可联想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解.解:原函数即为:y=(x~2+2~2)~(1/2)+((x-3)~2+4~2))~(1/2),可看作x轴上任一点P (x,0)到两点A(0,2)和B(3,4)的距离和.构图如右图,故y=|PA|+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成像技术依据原子核能级跃迁释放能量在物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的电磁波,获得构成物体的原子核种类和位置,从而绘制出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近年来,随着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仅在医学,而且在其他科研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考试题中 ,出自课本例题、习题 ,或由课本例题、习题演变拓展而成的试题历年都有 ,所以紧扣教学大纲 ,立足课本对于每位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很重要 ,下面以初中《代数》第三册 77页 2 0题为例加以说明。原题如图 1,在△ABC中 ,∠B =90° ,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 1厘米 /秒的速度移动 ,点Q从点B开始沿B向点C以 2厘米 /秒的速度移动 ,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 ,几秒钟后△PBQ的面积等于 8厘米2 ?图 1解 :设t秒后△PBQ的面积等于 8厘米2 ,则PB =(6-t)厘米 ,BQ =2t厘米S△PBQ=12 PB·BQ12 (6 -t)…  相似文献   

20.
初中代数第四册中的第十五章是解三角形,本章末的复习参考题最后一题为: 17.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 S_△=s(s-a)(s-b)(s-c)*1/2(其中s=1/2(a+b+c),a、b、c是三角形三边的长),计算下列各题中三角形面积S_△: (1) a=20,b=13,c=21; (2) a=17,b=21,c=10。 在相应的教学参考书里,编者用余弦定理给出了这个面积公式的详细推导过程,并介绍此公式称为海伦公式。 我们知道,在50年代的教材里,此公式又称为海伦——秦九韶公式。现在的教材不要求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