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科自1993年1月至1998年1月对9例血液病所致巨脾进行了脾脏抽血形态学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例患者均为住院男性病人,年龄20~58岁。骨髓纤维化3例;毛细胞白血病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霍奇金氏病1例。全部病例均为巨脾。经骨髓象及骨髓活检明确诊断。其中3例骨髓纤维化均为骨髓干抽。 2 方法  相似文献   

2.
骨髓涂片经Wright染色,油镜观察,常可见嗜碱性粒细胞胞浆脱颗粒现象。尤其是CML经治疗后、复发或急变时,胞浆空泡状尤为明显。使得细胞形态确认造成困难,致使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比例偏低,不能为临床及早,准确地提供诊断依据。为此,骨髓涂片经固定液处理后,再行Wright染色,避免脱颗粒现象。  相似文献   

3.
宋建陵 《新高考》2008,(1):45-47
一、人体免疫系统 1.组成 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物质(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组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学变化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常规方法对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发现粒细胞系统反应性增生,并有较特异的形态学改变。主要为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增多和空泡变性;结论:血细胞形态学变化对深部真菌感染具有提示性诊断价值。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可对深部真菌感染作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5.
1999年3月初,上海<新民晚报>刊登了一条消息: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慈济骨髓捐赠中心主任、国际著名的血液免疫学家李政道博士专程来沪(图1),护送1100毫升新鲜骨髓给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图9、11)的小李,骨髓是台中某小学一名40岁的女教师自愿捐献的,她的HLA与小李完全相合.小李住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内科高度洁净的层流病房里,他已经接受超大剂量的化疗和全身放射治疗(图2、3),渴望着救命的骨髓能顺利抵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入 1999.3~2 0 0 2 .12月期间收治的化疗病人出现骨髓Ⅱ度以上抑制 4 3例 ,对其应用G -CSF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 3例病人虽出现骨髓不同程度抑制 ,但在G -CSF支持下均得到恢复并保证化疗及时足量的使用而不致出现严重后果。结论 :化疗时合理使用G -CSF可以促进骨髓功能恢复 ,增强造血功能 ,减少化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10例苯接触致造血异常者的骨髓象及血象变化分析,了解其特点。方法:对10例患者均进行骨髓穿刺,骨髓涂片、血片进行瑞氏染色和铁染色进行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结果: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1或接近1,骨髓细胞外铁正常,内铁增高。均有不同比例的环形铁粒幼细胞和含有铁颗粒的成熟红细胞。结论:苯致造血异常时外周血粒/淋与一般再障明显不同,苯中毒早期即有铁代谢障碍,可见铁粒红细胞。  相似文献   

8.
为宝宝“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让父母放心、宝宝健康的贴身呵护。什么是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由于正常儿童各年龄组中性粒细胞比例不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判断标准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Ph^1阳性、bcr/abl阳性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人.本病例则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骨髓淋巴细胞形态和数值异常、免疫学B细胞表型的高表达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符合慢性淋巴B细胞型白血病诊断的病人,染色体检查发现细胞Ph染色体阳性,即t(9;22),经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髓活检、涂片、血片联合检测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初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50例患者,分别采用骨髓穿刺、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和毛细血管采血法取材,同时观察其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切片及外周血涂片.结果 诊断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多见,占80.0%(40/50),其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等;在疾病诊断方面,骨髓活检优于涂片.结论 骨髓活检能更全面地衡量造血细胞增生程度:骨髓活检与涂片同步观察能有效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偶遇白血病合并麻疹1例,经严格消毒隔离,积极抗炎抗病毒治疗及加强心身护理,病人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20岁,因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近一年,经治疗获完全缓解。末次强化治疗结束于1995年3月10日,出血、贫血症状改善出院。第三天去商场购物,当晚即高热不退,于1995年3年3日16∶00再次入院,诊为:(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抑制期;(2)上呼吸  相似文献   

12.
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物不良反应,自十九世纪磺胺药问世以来一直为医学界所关注.药源性血液病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药物相关死亡病例数的40%.据WHO药物反应国际监督调查研究中心收集的主要药源性血液病中,粒细胞减少与缺乏约占40%左右[1].近年来,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世界各国呈历年递增的趋势.临床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持续<2×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预期性反应和非预期性反应两大类.本文就国内近年来报道的引起粒细胞减少和缺乏的药物及其致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血液病的诊断以骨髓象分析为依据,因其病因复杂,合并症多,骨髓象变化差异大的病变特点,教学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血液病骨髓象特点,还要熟知与血液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有一套完整准确的诊断方法,才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翔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研究认为骨髓中存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项分化潜能,体内实验证明其不但能分化成骨、软骨、脂肪等中胚层起源的细胞,而且能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等外胚层起源细胞.本文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研究认为骨髓中存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项分化潜能,体内实验证明其不但能分化成骨、软骨、脂肪等中胚层起源的细胞,而且能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等外胚层起源细胞.本文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文献报告红白血病是以异常幼红细胞和原粒(单) 早幼粒(单)为改变。本文二例中,除红系异常改变外,粒系以异常中幼粒为主,中幼粒核浆发育不平衡,浆老核幼,呈典型的亚急性粒细胞为主的红白血病改变,建议:粒系中以异常中幼粒细胞为主的红白血病为红白血病亚型-一红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判断CR:原粒Ⅰ Ⅱ型≤0.05,中幼粒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内,红系原 幼红以及比例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骨髓中的原始间叶组织的慢性恶性增生性疾病,是血液系统疾病的难治病症之一,病理改变为骨髓中网状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生,骨髓腔狭窄伴髓外造血,病理分:早、中、晚三期,临床分急、慢性,慢性多见,骨髓造血功能完全被抑制.近年来,其治疗无明显进展且疗效差.我科自1995.9~2003.4,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常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文章概述了龟鳖类血细胞——红细胞、有粒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喊性粒细胞、嗜天青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栓细胞的特性,显微和超微结构特点,血细胞发生及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骨髓具有造血功能,它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网眼内,在胎儿和幼儿时期全部都是红骨髓.随着年龄的增长(约5~7岁),骨髓腔中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颜色变黄,称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当大量失血或严重贫血时,黄骨髓可再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机能.由于红骨髓能转变成黄骨髓,同样黄骨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又可转化为红骨髓,因此有学生认为细胞分化是可逆的.事实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源性EGFP基因转染修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可行性。方法:用增强型荧光绿色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作为报告基因,以脂质体法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转染结果、表达情况及对靶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证实:成功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现了基因转染。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进行长期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直接作为基因靶细胞,建立稳定表达EGFP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具有可行性,为进一步做标记的MSCs细胞的移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