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罗尔纲先生所著的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中,谈到忠王写自传的动机,他认为是‘企图用自传去打动曾力藩释放他,以恢复太平天国。’他的理由是:‘太平天国实力不但是完整的,而且是方兴未艾的。’‘忠王是太平军统帅,太平天国全军拥护他,广大人民拥护他,他跟捻军又有深远的联系。’因此,他认为,‘忠王采取伪降藉图复国,这一方式是适应他当时的客观情况的。’  相似文献   

2.
一,赖文光加入捻军还是捻军加入太平军。罗尔纲先生认为后期捻军的人数多于赖文光的部队,但组织的主体、骨干是赖文光的基本队伍,而最高的领导又是赖文光本人,所以说是捻军投入太平天国队伍。实际上,赖文光领导的西北太平军于1864年11月与清军进行总决战后,几乎全军覆没,赖只好率残部加入捻军。《求阙斋弟子记》等文献资料都记载了赖文光加入捻军的史实;捻军是一支独立的抗清队伍,有自己的组织制度,即“五旗军制”。这五旗军制并没有因赖文光残部的加入而发生丝毫改变;赖文光在捻军领导集团中的地位,也居于张宗禹、任化邦之下。所以,组织的主体、骨干并不是赖文光所率西北太平军残部,而是捻军;赖文光本人也并不是最高领导者。赖文光加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关于苏轼词风方面的研究文章接踵出现,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吴世昌先生的两篇文章。 本文,就“豪放”、“豪放派”问题,评吴世昌先生词说,并与徐洪火先生商榷。 “豪放”,是人们很熟悉而又常用的,似乎没有什么不懂的,其实并不如此。吴世昌先生独具慧心,首先探本索源,指出:“陈登不理许汜,许汜说他‘湖海之士,豪气未除。’显然说陈傲慢,并非褒词。‘放’字则似乎起于魏晋间‘放浪形骸之外’一语,结合‘豪’与‘放’为一词而成豪放,大概起于唐朝,《唐书》称李邕为‘豪放不能治细行’则是指其品行,陆游为别人说东坡词‘不能歌’辩护:‘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也是说东坡为人性格‘豪放’。”“豪放二字多少还有点挥洒自如,满不在乎,豁达大度的含义。”①诚然,做这样认真的探赜索  相似文献   

4.
张奇 《学语文》2012,(1):4-6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沧述了套板反应:“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术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stock 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这其实就是要求文学的语言要不断创新.不断打破这些套板反应,使语言常有“新奇的意味”。这其中有一个语文的创新和文学语言的“阻拒性”和“陌生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 1 96 3年说 :“什么叫语文 ?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 ,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就叫语文。”很多年 ,我们也一直这样来解释语文 ,虽然叶圣陶先生作了如此明确的解释 ,但是关于语文涵义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 ,可见他的解释难以服众 ,因而也只能算争论中的一家之言。我们认为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所作的解释是片面而肤浅的 ,至少存在着两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一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的合称这一解释忽略了语文的民族文化内涵。语文如果只是口头语言和…  相似文献   

6.
捻军是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淮北平原上的一支强大农民起义军。它在反抗清朝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表现了自己伟大的力量和智慧。捻军的兴起与活动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具体地研究各次农民战争的特点,对于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掌握我国农民战争的规律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本文试就捻军的起源问题提出初步的体会,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一八五三年的皖北捻军起义,和我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一样,是在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群众中经过了一段时期的酝酿才发展起来的。捻军的前身就是捻党。捻党起源于清康熙年间,至嘉庆年间,他们以数十人结成“小捻子”,一二百人结成“大捻子”,在徐、淮一带活动。至道光年间,捻党的组织与活动范  相似文献   

7.
外联部,怎样的部门?大家议论纷纷。学生“:他们算是半个市场营销人员吧,身上有我们所没有的经世成熟。”学生干部:“他们是我们的财神爷。现在哪个学生活动不需要经费呀,这些经费不都是他们‘跑’的吗?”团委老师“:他们是一批训练有素的‘工兵’,有着对市场的高度敏感,有着大学生应有的纯真和激情,有着坚决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的决心。”外联部的干事走过来,微笑着说“:嗨,我们其实就是校园里‘拉赞助的’”。  相似文献   

8.
著名作家老舍说过:“一本外国杰作,若译得好,也就成为我们自己的珍宝,世世代代相继享受。”①怎样才叫译得好呢?译得好的作品是否就没有毛病呢?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译文是大抵比不上原文的。”②梁实秋先生也说:“无论译笔怎样灵活巧妙,和原作比较,总象是搀了水或透了气的酒一般。”③大翻译家傅雷曾写道:“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④朱光潜教授曾说:“严又陵以为译事三难:信、达、雅。其实归根到底,‘信’字最不容易办到。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那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鲁迅杂文“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传统的“理趣”原来说的是诗的范畴。沈德潜在《说诗醉语》中指出:“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朱自清先生所说的鲁迅杂文的“理趣”,渗进入现代的“幽默”;而鲁迅式的“幽默”之中,也饱蕴着“理  相似文献   

10.
华东师大朱家雄先生在《提倡以幼儿园为本位的教学研究》一文中提出“要教研,不要科研”的呼声。文中提到“‘科研’,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研究,让幼儿园教师做‘科研’就是要求教师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探索和发现幼儿教育中的‘普遍规律’,或者去证明幼儿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等方面。”“做‘科研’,这并不是幼儿园教师的本职工作,也不是他们的需要,更不是他们的所长,要求幼儿园教师去做擅长于科学研究的研究型教师是错位的,对教师而言,是勉为其难。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1963年说:“什么叫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很多年.我们也一直这样来解释语文.虽然叶圣陶先生作了如此明确的解释,但是关于语文涵义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可见他的解释难以服众,因而也只能算争论中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2.
著名作家老舍说过:“一本外国杰作,若译得好,也就成为我们自己的珍宝,世世代代相继享受。“怎样才叫译得好呢?译得好的作品是否就没有毛病呢?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译文是大抵比不上原文的。”梁实秋先生也说:“无论译笔怎样灵活巧妙,和原作比较,总象是搀了水或透了气的酒一般。”大翻译家傅雷曾写道:“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朱光潜教授曾说:“严又陵以为译事三难:信、达、雅。其实归根到底,‘信’字最不容易办到。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那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  相似文献   

13.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是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好。”这里的“语文”和“教学”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引申,分别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没有确定,就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4.
黄潇 《大学时代》2006,(1):75-77
外联部,怎样的部门?大家议论纷纷。 学生:“他们算是半个市场营销人员吧,身上有我们所没有的经世成熟。” 学生干部:“他们是我们的财神爷。现在哪个学生活动不需要经费呀,这些经费不都是他们‘跑’的吗?” 团委老师:“他们是一批训练有素的‘工兵’,有着对市场的高度敏感。有着大学生应有的纯真和激情,有着坚决决心。 外联部的干事走过来,微笑着说:“嗨,我们其实就是校园里‘拉赞助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身教和言教     
1984年叶圣陶先生写了《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叶先生说:“通常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又说:“‘育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这说明了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归根结底  相似文献   

16.
我想起这样一件事。当我到艾森豪威尔处进行访问时,他有一回对我说:“我想问您,赫鲁晓夫先生。现在我有时会产生这样一些困难。军人们来找我,说:‘采取这种措施。我们需要几十亿美元’。而我看着他们说:‘没有钱’。在这种情况下您能回答什么呢?我的一些将军对我施加压力说:‘总统先生,如果您不给我们钱,我们没有这种武器,那我们要预告您,苏联已经在研究这个问题或者一般地说,它来得及作到这一点(他们说什么的都有),因此我们的武装力量要向苏联的武装力量做出让步’”。我问他:“您后来怎样回答的呢?”“给他  相似文献   

17.
宋玉柱同志在《汉语里有“没去了几次”这种结构吗》一文(1980年《中国语文》第6期)中提出:“‘没’在‘动+了+数量’中就只有一个位置,即放在数量短语前,而没有放在动词前的形式”;汉语中“没有‘没去了几次’这种结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宋氏推理的过程是:“没有”与“去了”相矛盾,不能说“没有去了”;因而“没去了几次”的说法是错误的。如此推理,也大有漏洞。首先,宋说并未明确此语中否定的指问。高名凯先生在讨论否定句型时指出:关于否定,一般人“以为是约束动词的。否定实在是整个命题的否定说法。如果我们说‘这不…  相似文献   

18.
在一般古汉语教科书和文言虚词专著中,都把“有”字出现在名词前,看成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头。这种观点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至有人在探讨国号前附加的“有”、“大”、“皇”诸字意思时,就能断言:“‘大’字为一美称,表示‘广大’、‘伟大’,多为本朝人的称谓。‘皇’也是‘大’的意思。”而“‘有’字井无什么实际内容,只是用在名词前的语首助词,一般是后来加上去的”。“有”字有无实义,学术界曾有探索。秦建明、张懋镕二同志最近撰文,又提出了不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语文教育论集》)。“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读就是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读书。张志公先生很喜欢“导读”这个说法,强调指出:“‘导读’涉及两方面——‘导’者和‘读’者。”“‘读’者是主体,但是要‘导’。‘导’的任务是使‘读’者读得更好,终于能够自己去读。”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进行导读。  相似文献   

20.
陶潜《五柳先生传》。按“不”字为一篇眼耳。“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第四卷第一二二八至一二二九页)“不”字句全是否定之句。和《五柳先生传》相反的一篇文章,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假如以“也”作结的作为一句,全文共计二十句。这二十个“也”字句全都是肯定之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