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无时不有,无处不有,无事不有。”这是唯物主义哲学观的说法。这一观点,同样涵盖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目的、手段、形式,无论是“导”与学,还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衡量一堂课成功的标准,不在于学生与教师有多一致,而是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多少不一致,这既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力,更应该关注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呢?一、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语文是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联系生活去阅读素…  相似文献   

3.
两种“语文”的混淆及对语文与人文关系的遮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概念上来讲,“人文”的内涵要大于“语文”;也就是说,有许多“人文”的内容是在“语文”之外的。因此,在语文课程这个范畴内,有一些人文内容其实与语文教学是没有关系的。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这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语文教学的“泛语文化”倾向。“语文”与“人文”肯定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那么,它们二者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觉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对此作了简明而中肯的论述,应该可以给大家以启发。欢迎大家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第3期的话题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教学”不需要了吗?第4期的话题是: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体系?第5期的话题是:该不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一个边界?  相似文献   

4.
从概念上来讲,“人文”的内涵要大于“语文”;也就是说,有许多“人文”的内容是在“语文”之外的。因此,在语文课程这个范畴内,有一些人文内容其实与语文教学是没有关系的。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这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语文教学的“泛语文化”倾向。“语文”与“人文”肯定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那么,它们二者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觉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对此作了简明而中肯的论述,应该可以给大家以启发。欢迎大家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第3期的话题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教学”不需要了吗?第4期的话题是: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体系?第5期的话题是:该不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一个边界?  相似文献   

5.
郑勇 《现代语文》2009,(8):66-67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养成性教育,与生活共成长。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是众多语文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呼声,也是众多优秀语文教师的共同经验。于漪强调将语文教学放在社会生活大环境中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赵谦翔的“东方时空课”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贴近;韩军的“新语文教育”主张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于永正则通过戏剧化再现生活情节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有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学仅仪强调联系生活、与生活相结合是不够的,全面理解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6.
语文素养是2000年修订原教学大纲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它替代了常说的语文能力一词。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变化很多教师不适应,不知道语文素养的范围究竟有多广,它的核心又是什么,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二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等。本文对于何谓“素养”,以及何谓“语文素养”暂不作理论上的探讨,只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联系教材对二者加以阐说。一、语文素养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作文论》里说:“语文教学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了。”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是水泥墙的阻隔,在它的上空应该有无数道联系生活的彩虹。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有道是“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这说明语文和历史是两门密切相关的学科。经常在历史教学中注意文史联系,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利用语文教材,将历史与语文联系起来。中学语文课中同历史教学内容有联系的课文共有五六十篇,大多数内容可以与历史教学联系起来。如语文教材中的《大渡河畔英雄多》和《红军鞋》这两篇课文,对于讲述“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课很有启发。另外还有《扁鹊见蔡桓公》、《活板》、《冯婉贞》、…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系统都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语文也不例外。与其它学科相比较,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往往不很明显。突出语文教学“知识点”就显得十分必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知识点”,要在备课备“点”,课堂授“点”,作业练“点”检查考“点”,自学寻“点”几个主要教学环节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几乎是通过学校课堂教学这一途径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甚少,忽视了日常生活这一重要“课堂”。有的老师虽然根据教学的需要,相应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参观、游览等活动,但这种活动的开展往往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次数不多,难以坚持,所取得的效果也很有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后边都有“思考和练习”。通观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题,形式样多,深浅适度,富于启发性,编配有计划。前后有联系,同课文紧密结合,同作文教学与语言知识教学互相配合,确实是进行读写训练的好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有计划有重点地搞好“思考和练习”,是医治目前学生做题难于入手,答案不准、不全这一弊病的一  相似文献   

12.
吕王芳 《新疆教育》2012,(6):101-102
语文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为什么怕学语文?语文教学为什么效率低下?其根本原因是语文只注重机械练习,与生活严重脱节。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聚焦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进行语文教学,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错误与错位的小说教学内容1“.泛语文”:错误的小说教学内容。新课标主张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一次重要突破。但是在当前的小说教学中,这一主张却被误解,走向了“泛语文”的极端。如某教师执教《  相似文献   

14.
目前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单元教学。教师按体裁编单元,搞单元“整“备课”,而不是一课一课的孤立的零打碎敲。这也可以说是以单元为顺序的课堂教学。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确认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语文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不走彼此孤立,截然分开的。所以,各单元的教学设计、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到单元间的联系,只有洞悉这种关系,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  相似文献   

15.
<正>叶圣陶一生致力于探索现代语文教育规律,其思想内涵精妙,往往直击语文教学核心和要害问题,语言与思维训练思想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本文将从探寻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着手,分析探讨其丰富内涵与“文道统一”传统教育思想之间的联系,这对我们准确理解新课标,坚持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正确方向,践行“文道统一”,达成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极大的启迪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在我国开设语文学科近百年的历史上,“讲”风与“改”风一直很盛?根子到底在哪里?我们认为,根子在于对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认识与把握偏了。人们常说,语文教学要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语文自身的规律,另一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这两个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7.
1.“泛语文”:错误的小说教学内容新课标主张语文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这是对语文教学传统的一次重要突破。但是在当前的小说教学过程中,这一主张却被误解、被滥用,走向了“泛语文”。  相似文献   

18.
一、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 这一“对话”观念是与我们对语言、语文活动与语文教学的特质的基本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看来,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  相似文献   

19.
冰心先生曾说过“语文就是生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当中 ,如果不注意与广泛的生活相联系 ,那么 ,语文教学则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实际上 ,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事倍功半 ,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浓厚兴趣的根本原因。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究竟如何才能联系起来呢 ?笔者体会是 ,联想与想像是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一、通过寻找事物间的联系 ,学会联想和想像。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本身就是互相联系的 ,由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寻找事物间的联系 ,学会联想和想像。比如 ,在写作训练时 ,学生常常提起笔头 ,愁上心头 ,感觉腹中空空如也 ,把写…  相似文献   

20.
“语文性”就是一个站在语文课程的立场上,对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任何可能的要素,进行一番“像,还是不像”的判断的尺度。“语文性”是语文课程特有的、必要的概念。用“语文性”这一尺度来判断,我们就可以知晓,语文教学是不是符合以及在何种意义、何种程度上符合语文的性质和特点。符合,即意味着“有语文性”;高度符合,就意味着“很有语文性”;如果不符合,就意味着“语文性欠缺”或“失去了语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