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好,小兔菲菲又如约和大家在“唧呱论坛”中见面了,这期讨论的话题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好的鼓励方式是什么”?你们准备好了吗?OK,我们这就开始了。场景一:A同学平时在课堂上发言十分积极,在一次公开课上,他对老师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如果你是他,此刻你最想得到老师或同学们什么方式的鼓励呢?李馨:我最想得到同学们的掌声和老师的当众表扬,并希望老师奖励我一朵小红花,再给我加颗星。刘执钧:我最想让老师用赞赏的眼光多看看我,这样我就会从心底深处产生一种动力,就会更加努力学习!刘志兵(老师):对学生最有…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什么?     
“你幸福吗”?一天我问我的兄弟伊恩。“又幸福,又不幸福。这要看你指的是什么,”他说。“那么告诉我”,我说,“你认为最近一次幸福的时刻是什么时候?”“1967年4月,”他说。向一个游戏人生的人提问这么严肃的问题,我真是自讨苦吃。但是伊恩的话启发了我,当我们  相似文献   

3.
直面杜威式失败的课程事件杜威刚刚创办实验学校不久,一天,他来到学校的一个四年级班上。当他了解到这节课讲的是地球的结构时,杜威面向学生,问道:“小朋友们,如果你们不断地挖地,会发现什么?”几十个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答不上来,杜威看了看,认为自己的问题提得不明白、不清楚,学生可能没听懂,于是又重复问道:“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在玩耍时挖地,一直往下挖,你们会发现什么?”见学生还是答不上来,那位老师急了,开口说:“杜威博士,你问错了,问题不应该这样问。”然后,她转身对43个学生说:“孩子们,地心是由什么构成的?”“岩浆。”学生…  相似文献   

4.
即兴采访     
和学生在一起的日子是快乐的,在他们眼里,我永远是被崇拜的对象,因为我的幽默风趣、亲切自然深深折服了他们。课堂上我也总是谈笑风生,从我身上看不到师道尊严,偶尔对学生一些过分的做法,我偶尔也会大发雷霆,不过很快就会淡忘,所以学生与我的关系非常融洽。记得那一年的春天,我和学生一起乘车去踏青,玩得高兴极了。路上,车里歌声一浪高过一浪。这时,不知谁提议:“我们采访一下唐老师吧,看看她在想什么。”“好!好!”学生纷纷表示赞同。我扭头看着学生,故意拉长腔调说:“可以呀,不过采访得有技巧,否则我拒绝回答哟!”话筒是学生事先准备演节目用的,没想到这会儿派上了用场。他们的问题五花八门,一个接着一个:“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你心中的偶像是谁?”“你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你为什么喜欢笑?”面对同学们的“轰炸”,我只好“举双手投降”。就在我准备“撤离”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双充满期待的眼睛,那是我们班一个平时比较胆怯的男孩子(左一),他正静静地看着我,与同学们的极度活跃形成鲜明的对比。男孩子的嘴唇上下动了动,好像要说什么却没说出来,我能看出他心里一定在激烈斗争,很想融入我们却又缺少勇气。于是我主动走过去与他握手、拥抱,并顺势趴...  相似文献   

5.
眼案例演上午教学公开课《小音乐家扬科》第二课时。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下午我带着成功喜悦的心情,准备把第三课时上完,做好这篇课文的教学扫尾工作。我在指导学生了解“扬科因太爱音乐而遭毒打致死”的有关内容,激起学生对扬科的同情之后,提了一个问题:“若扬科还活着,将来他可能会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话音未落,有位男同学就把手举得高高,我为他能有如此快捷的反应感到高兴。他说:“我认为扬科是不会活着的,即使这次不遭毒打,他迟早还是会丧命的。”我意识到这是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规律在思考问题,正是引发…  相似文献   

6.
校园逸趣     
说明什么老师:“如果你裤子的一个口袋里有20马克,而另一个口袋里有50马克,这说明什么?”杰瑞:“这说明我穿的不是自己的裤子。”难题电脑课上,心不在焉的小咪被老师点名提问“:为什么不回答?小咪,我提出的问题很难吗?”“噢,不,先生。您的问题我完全懂,是答案把我难住了。”没来得及小明刚来,同学们就发现他脸上肿了一大块,就问他是怎么弄的。小明说:“昨天我和爸爸去公园划船,有只蜜蜂落在我脸上了。”同学又问:“那你把它赶走不就行了?”小明说:“我还没来得及赶走它,我爸就用船桨把它拍死了。”珍奇动物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们,谁能说出…  相似文献   

7.
又到了周一的升旗仪式,听着孩子们你快我慢几乎是读下来的“唱国歌”,我不禁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老师,你何时才能与孩子们一起高唱爱国主旋律,不把自己置身事外、作壁上观呢? 按照学校惯例,周一早晨要举行升旗仪式,其中一项是“唱国歌”。每到此时,我就为同学们着急,替同学们鸣不平:34名老师站在学生们的后面,冷眼旁观,怎么能让学生们唱得雄壮,唱得高亢?我们老师为什么就不能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如果老师也能抛开矜持,与同学们一起欢歌,与同学们的脉搏一起跳动,那么,孩子们又怎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而恨不能早早完事?如果我们处在学生的位置,会怎样想?老师的率先垂范作用指的又是什么2  相似文献   

8.
讲台上放着一只装有半杯茶的玻璃杯。教常识课的李老师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茶杯,然后他问大家:“杯里装的是什么?”  同学们异口同声:“装的是茶。”  李老师又问:“还有什么?”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补充说:“有水”、“开水”、“茶叶”、“茶色的液体”……  李老师再问:“还有什么?”只有半杯茶吗?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做声。  李老师告诉大家:“还装有半杯空气。”  刚说完,只听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  李老师笑了:“没想到吧?茶杯么,总是用来装茶,装水、装饮料的,所以一见到茶杯,你们就自然地会想到它…  相似文献   

9.
作文课上,我以《落花生》为例,启发学生多角度求异思维。课文的中心是“怎样做人”,重点写了“议花生”。我问:如果我们仍以此文的开头为开头,要突出“劳动的艰辛”这一中心,重点应写什么?如果要突出“丰收的喜悦”这一中心,重点又该写什么呢?同学们仔细思考后,作出了正确的回答:“种花生”和“收花生”。我随机进行点拨归纳:同样一个题目,一个开头,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挥,抓住中心,展开联想,就可以打开思路,写出新颖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我在常规教学并配合幻灯教学中,尝到了甜头,取得了一定成效。现以语文二册18课《锄禾》为例,谈谈教学尝试。 (一)利用形声并茂的优点,在学词句中学字教《锄禾》这首古诗,我是利用幻灯帮助学生边理解词句边教生字的。当教“锄禾日当午”时,首先启发学生想象“锄禾”是什么意思。我说:“前几天老师带你们去春游,同学们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往下看,看见农民伯伯在田里干什么?”学生经过回忆,回答:“我们看见农民伯伯在田里给庄稼除草。”“对,‘锄禾’就是给禾苗或庄稼除草松土”。我小结后又问:“农民伯伯在什么时候给禾苗除草呢?请同学们看幻灯。”紧接着幻  相似文献   

11.
张锐 《教师博览》2002,(3):27-27
前几天看电视时四岁的孩子问我:“爸爸,鬼子是什么?”面对纯真的孩子,我不知道用什么字眼来描述。战争和侵略毕竟离他们太远了,理解不了这一点没有谁会感到奇怪。但是一位学生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老师,如果日本鬼子没有被赶出大连,大连肯定会比现在建设得更好,是吗?”还没有等到我回答,他又加上了一句:“我想肯定是的。”面对他那张单纯和天真的脸我不知道如何来描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位语文教师,对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煞费苦心,结果收效甚微。一次,我要同学们回家把当天看到的、听到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写下来。第二天,同学们把日记交上来,成绩差的同学千篇一律都是写:早上我起了床,洗了脸,就背着书包来上学,走到学校上课铃就响了,我就走进教室上课。然后就是到了什么时间就放学回家了。空洞无味,记流水帐。写作稍好一点的同学就编一些不真实的故事,一不生动,二不具体。当日记快检查完的时候,我忽然看见一位平时话多的男生,坐在座位上默不作声,从神态看,好像有什么心事。我就问他:“杨举志同学,今天怎么这么乖?“还没等他回答,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昨天晚上教室门没关。”这位同学马上站了起来说:“老师,昨天下午我把锁弄坏了。”我问他:“你弄坏了锁当时是什么心情?”他说:“我害怕,怕老师批评。”“那你昨晚的日记是不是写这件事?”“不是。”“你想,这是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件事你是怎样想的,你把它写出来不就是一篇好日记吗?”我由此得到一个启示: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着眼点应该在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上。  相似文献   

13.
一个女孩走进心理咨询室,微笑中又有几分忧虑:“刘老师,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不用说请教,我们一起来讨论。说说看,刘老师能给你什么帮助?”我说。“您说,怎样让同学们喜欢我?”我笑了:“你能把这个问题讲得具体一点吗?比如,你碰到了什么具体的难题,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在心理咨询中,常有来访的同学自己概括问题却又表述不清的情况,因而我启发她说。  相似文献   

14.
学《小音乐家扬科》(部编六年制十一册)最后一自然段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睛床已经不再动了’这一句中的‘再’写了别字,应该是‘在’”。是“再”还是“在”,同学们争论不休。我启发学生先想想“再”和“在”在这句话中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分析后回答:“在”是“正在”  相似文献   

15.
如今,上海市中小学规定“不得张榜公布学生成绩名次”,广州市学校规定“学生作业不打叉,改画方框”等。对教育界的这些做法,应该怎么看?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就事论事。“打叉”就是表示错误,并无他意。但是,我们怎么把“打叉”联想成对学生的不尊重?这是有机联系还是牵强附会?其实“,打叉”也好,“画方框”也好,都是以符号表示答案不正确,这又有什么不同?就算张榜公布学生成绩、学生作业“打叉”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失败感,这也是正常和有必要的。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作为学生,对于不如意事,也是无法逃避的,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相似文献   

16.
“什么?南昌还是一例‘非典’都没有!?”看着报纸头条的同学们更加垂头丧气了,几天前还因为有一例疑似大闹“火车站”、“信天游”网吧、“超越”网吧而让同学们大呼过瘾,可这两天又退烧了。“嗨!天不助吾等也!”“天哪!您老人家凭啥只让北京、广州的学生停课?”“不公平!”平时课后“杀声震天”的教室里如今是“呼声如潮”。面对“非典”同学们的这种反应,我认为这不是大家对“非典”的恐惧,而恰恰表达了一种迎着困难上的精神。这时,人送美称“口水鸡”的王骏程也发言了:“非典,非典,有什么可怕的?老子当年得艾滋病……不不不,老子当年得流…  相似文献   

17.
故事一:感谢那天的雨上课铃声响过三分钟了,尽管我在讲台上再三地喊“:已经上课了,我们大家不要被窗外的雨所吸引……可同学们还是无动于衷,仍是看外边的雨。我思索片刻,来了灵感……我走下讲台,和同学们一起看雨,我突然问:“大家都看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看见雨了。”我追问“:雨中有什么呢?”同学们七嘴八舌“:雨中有操场、有树木……有几个老师在走路……”我提出新的问题:“我仿佛看见操场、树木……在幸福地笑着。谁能说说它们为什么笑呢?”同学们又七嘴八舌“:雨滋润了它们……洗净了它们……”我加重语气表示肯定,又提出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剑桥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又一批学生临近毕业时,眼睛忽然失明了。学生们纷纷前来看望,他问每一个来看他的学生:“你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业?小时候幻想干什么?毕业后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将来准备做什么……”同学们把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想法如实地告诉老教授。老教授一边听一边点头,不时地说着“好”、“很好”、“再说一遍”、“你很了解自己了”、“你目标明确,好好实践吧”什么的。谁知,在学生们毕业离校的前一天,老教授的眼睛又“奇迹般地”复明了。他在送别会上对同学们说:“在我双目失明、意志消沉的时候,是同学们的关怀和…  相似文献   

19.
一个女孩走进心理咨询室,微笑中又有几分忧虑:“马老师,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不用说请教,我们一起来讨论。说说看,马老师能为你做些什么?”我说。  “您说,怎样让同学们都喜欢我?” 我笑了:“你能把这个问题讲得具体一点吗?比如,你碰到了什么具体的难题,有什么具体的故事。”在心理咨询中,常有来访的同学自己存在问题却又表达不准确的情况,因而我启发她说。  相似文献   

20.
幽默甜甜果     
脸色“知道吗?孩子,”父亲对儿子说,“昨天我的一个同事伊罗先生晕倒了,得了急病,当时他的脸色苍白,就像你的白衬衫一样。”父亲瞥了儿子一眼,接着说道:“噢,不,比你这件脏衬衫要白多了。”毕业留言看着其他同学们毕业了,被留级的阿强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还是强忍着悲伤,十分潇洒地在毕业纪念册上留言:“各位同学,我有事留下,你们先走吧,不要再见。”建议大学毕业班的某学生问指导老师:“教授,大学毕业后,您建议我读点什么?”这位教授只讲了4个字:“招工广告。”意义地理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思考题:“人类征服北极对我们有什么意义?”阿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