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形象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形象设计要想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助跑器和推动力,就必须走出视觉形象的误区,遵循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2.
俞明海 《职大学报》2014,(4):107-110
本文应用符号学原理剖析了宁式家具装饰中的吉祥纹样体系,并详细论述了符号学在宁式家具雕饰中的文化表征,从建筑形制角度分别对宁式家具的成因、结构、造型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宁式家具设计中所具有的符号特征及其应用范围,期望能引起人们对弘扬与发展民族工艺与传统文化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3.
吉祥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像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空气之于人。吉祥文化的外在体现更是从部落图腾延伸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吉祥文化谈起,以川西民居为代表,阐述我国传统民居的装饰图案中的吉祥观念,及其表现形式和寓意的本质,探索其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含义而富有极其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企业形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对沿线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推动当地资源和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推动沿线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一带一路"带动当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本土微小企业形象的识别。因此,本文以甘肃省为例,探讨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本土微小企业"C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5.
传统符号元素是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设计师有必要在现代工艺设计过程中融入传统符号元素。本文针对此,首先分析了传统符号元素的概念,其次分析了传统符号元素在现代工艺设计中应用的前提条件以及应用要点,最后则对传统符号元素在现代工艺设计中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是品牌个性的视觉化体现,能够增强品牌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视觉传达系统的设计,可以从企业的标志设计、图形设计、标准色设计以及辅助图形和辅助颜色等方面入手,通过不同的视觉元素的设计,展示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同时,要注重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注重企业与人的"沟通",注重品牌与市场的"沟通"。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命脉,决定了企业是否健康发展,企业效益是否良好,企业是否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导入可以创造出品牌差异化的优势,从根本上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7.
人物形象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核心内容构成,在世界设计领域占据重要位置。我国人物形象设计起步相对较晚,尚未形成健全的专业体系,整体发展也相对滞缓,导致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作品的现状,急功近利、粗糙和浮躁十分鲜明,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精神的作品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包括缺少文化内涵支撑、设计工作者本身不具备文化融合意识、民族个性凸显不足等。因此,本文从传统文化元素入手,通过融入人物妆型、发型、服饰设计,深化人物形象设计的文化底蕴,促进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从吉祥观念的起源谈起,论述了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的表现形式及其寓意的本质,从一方面反映了装饰是一种善和美的行为和意志,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必定会使设计更具化性与社会性。  相似文献   

9.
企业形象是21世纪企业管理的重大研究课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浪潮席卷而来,传统的商品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迈入了不断完善的阶段。由于企业之间的产品项目上趋向多元化;而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文化视野的开阔,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变得更复杂、更多元、更超前。他们不单单是对企业要求提供产品质量的优越,并且要求企业同时提供产品的附加值——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成了企业形象及品牌的竞争。企业形象也成为当今企业界有识人士日渐改进及加强管理的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思想和情感,先祖创造了许多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图案,利用图案所含的寓意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与向往。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巧妙地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文字等,以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题材,运用指物会意、谐音寓意、感景悟意、宗教禅意、吉祥文字用语的直接应用及一系列数字化的吉祥涵义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1.
运用象征人类学的有关理论和视角,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用器具这一具体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用器具有肢体功能的延伸与象征意义的衍化,生殖崇拜与生命阈限象征,图腾崇拜与吉祥人生寓意象征,祖先崇拜与社群认同功能象征,神灵崇拜与世俗权力神圣化象征等具体象征形式。象征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精神的传承纽带,是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体凝聚力,强化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化功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形式的多样化,表达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趋同性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2.
极富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艺术魅力的吉祥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不断注入现代人的审美思想和文化观念,从中焕发出更多优美动人的容颜和时代精神,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向人类传递最祥和的福音和最美好的祝愿。  相似文献   

13.
武术教育由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于2009年重新修订了武术的定义,确立了"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这对现行的武术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如何在教育环节中体现出武术文化符号、载体象征,如何体现武术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武术教育必须由单纯的武术技能传习转向更重要的武术文化传承.采用文献综述,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针对当前武术教育存在的弊端与武术文化传承的现实状况进行了阐述分析.对未来武术教学教育方式、重心的转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面对全球化的文化侵略与争夺,我们只能选择自救,把武术文化精华加以传承、发展、创新,并期望由此推动武术教育方式的转变,进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场全世界的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人文艺术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从诞生起就和文化设计联系在一起,2008奥运奖牌设计将中国的文化带到奥运设计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充分融合,同时也是奥运奖牌设计的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标志形象设计之中,使标志形象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为古老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注入新的意念。  相似文献   

16.
艺术设计的时代性与文化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的思想与原则,在各种设计专业文献中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然而,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性维度的确立和应用手法与模式的研究还值得在文化根源、内涵特色、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进一步明确,以促进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与应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我国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政治背景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更好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常常面临诸如自我与他者的取舍、传统和现代的矛盾等问题的纠结。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理性分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认识上的困惑和症结,并寻求破解的良方。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得知利用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释疑、解惑。研究结论认为文化自觉思想的提出为多角度认识和思考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帮助,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矛盾的解决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8.
摘要:社会的价值需求是文化存在的依据、发展的动力,当前“中国梦”对各种文化发展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承担起一份责任,以自身价值功能助推“中国梦”,当然它也为处于茫然期的传统武术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动力。运用口述史方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社会价值与“中国梦”的价值需求主要契合点、“中国梦”视域下传统武术社会价值实施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回归的传统武术是保护自身文化安全的基石,符合“中国梦”文化安全的要求;繁荣的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动力,符合“中国梦”文化复兴的要求;传统武术的多元价值功能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符合“中国梦”之“人民梦”的要求。要实现助推“中国梦”,首先,传统武术需要文化自醒,确立主流文化地位;其次,从传统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出发,做好传统武术发展的顶层设计;再次,从技术和理论两个层面入手,规范拳种及其内容体系;最后,彰显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健身功能,采用社会普及与精英传承、传播并行的模式。研究结论对传统武术助推“中国梦”及其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文章溯源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逻辑,分析高校美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时代价值,建议高校美育通过研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美育资源,探索实施"三融三进"新途径,打造体验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