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群体伦理作为调节类伦理、群体伦理和个体伦理三者关系的中间环节,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它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对社会群体依赖作用程度的改变而改变。在人的自由需要不断发展的历史时期,群体伦理要想更好的发挥调节作用,理应向类伦理、个体伦理发展。这是由其现实依据,哲学依据;以及其客观化过程中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四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人作为类属性、群体属性与个体属性的现实统一体,它必然具有类的、群体的、个体的三重利益诉求.先进伦理文化建设作为一种优良的人化建设,它只有实现人的多重利益,才可能获得内在发展动力.同时,伦理文化的先进性,绝不只是它原则的理想性和价值的崇高性,其先进性应当体现为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只有不断追求这种统一的伦理文化,其先进性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其对社会发展的规范引导才会深入持久.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类面临发展危机,危机的症结和根源在于发展的异化.现代人要对发展的天然合理性产生质疑,区分"有能力做的"并非一定是"应当做的".发展伦理学作为一种新型伦理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它是批判传统发展观和生态发展观的缺陷以及重视人类生存需要基础上生成的.而发展伦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解决发展实践困惑的新兴伦理,就在于它有其深刻的哲学依据、政治依据、经济依据和生存依据.  相似文献   

4.
“个体伦理政治”、“制度伦理政治”是政治伦理的两大基本类型。其中,任何一种类型在政治伦理的历史展开中都具有其发生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但都必须扬弃与超越。本文主要从五个层面具体地分析了两类不同的政治伦理之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立足于“制度伦理政治”,彻底摈弃“个体伦理政治”的思维,贯彻“制度伦理政治”优先的根本原则,同时又吸收“个体伦理政治”中强调个体道德修造的合理之资源。惟有如此,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成长才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刘兰芝所面临的伦理环境和伦理选择困境,表现出封建伦理环境对伦理个体的束缚与压迫。作品揭示出刘兰芝伦理悲剧的深层根源在于伦理环境与伦理个体发展诉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冲突,警示人们应该重新思考伦理环境与伦理个体的应然关系,以良好的伦理环境促进伦理个体的发展,以伦理个体的努力创建良好的伦理环境,实现伦理个体发展与外在伦理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哲学教育作为价值塑造的裁体,它的任务是造就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主体.与人的生存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的主体性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即群体主体、个体主体和类主体.群体主体已成为历史,个体主体在当前的发展中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大量矛盾,形成现代的生存危机和困境,类主体是全球背景下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类主体的建构要求哲学教育必须实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等诸方面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个体主体向类主体的转换,塑造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语境中的风险社会是作为主体性的人造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或主体力量的异化或极端化展现;实践表明,同人的三重本质表现样态相适应,风险社会的主体性原则也相应地表现为个体主体原则、群体主体原则以及类主体原则;风险社会危害性或破坏性的有效化解同样有赖于人的主体性发挥,即不断彰显人的个体本质、群体本质以及类本质的本真生存样态,重建生态化伦理、社会化伦理和市民化伦理。  相似文献   

8.
社会个体社会化的根本途径是在实践理性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标示着社会个体实现自我超越的基本依据。人的社会性是社会个体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要现实依据。人与群体的基本关系决定着社会个体必然实现自我超越。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性和曲折性决定着社会个体必须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9.
群体、社会和共同体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反映了人的类存在的不同条件和性质.群体存在是人的类存在的原初形式和普遍状态,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历史中具有基础性和发生学意义;人的社会存在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的类存在的物质总和,它为人的总体性存在提供条件和基础,但是,其固有的矛盾直接导致人的本质无法根本实现;在历史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并由此构建了全新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理想人类共同体存在方式及其现实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教师伦理具有基于人的共性伦理、立足群体的群性伦理和面向个体的个性伦理三重属性。共性伦理是基于"人"的基本伦理属性,强调教师作为"人"的基本伦理;群性伦理是立足教师群体的群性伦理属性,强调作为"教师"的群体性规范伦理;个性伦理则是面向教师个体德性的个体伦理属性,核心在于形成教师个体德性的高位伦理。澄清教师伦理的三重属性,旨在全面认识教师伦理并据此给予教师伦理的不同期许与合理要求,促使教师伦理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的价值选择——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一切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为整个人类整存与发展的需要服务。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在强调人的利益时走向了绝对化的极端,忽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了人的利益的整体性、共同性和社会性;看到了人与自然的休戚相关性,又突出了人的主导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的利益作为环境伦理的中心,又主张以尊重自然规律及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成为生态伦理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强调在生产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领域要控制和减少碳排放。为此,我们应当理性而审慎地行动,共同努力来承担社会责任。只有建立从个人、企业、到政府的责任伦理体系,甚至人类协同行动,才能促进自然、人类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考试伦理之微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具有功利性和伦理性。考试伦理是由公正和诚信共同维护的道德体系。当前我国考试伦理建设应从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建立现代考试制度、调整考试价值取向、实行依法治考,以及严格查处腐败行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深生态道德是在深生态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上,以道德价值为评判标准,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研究人以及整个人类社会行为与保护生态整体性的相关性,从而形成指导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态行为的准则。开展对深生态道德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也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创建,对于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国经济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要求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环境伦理也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的分野走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的鼎足局面。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是合理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非人类中心环境伦理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它要求人们在对待环境的行为中必须遵循善待自然、关注未来和规范行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如今人们忙于建构全球伦理, 却不去拷问它源于何处和其价值义理归趣。本文从普遍的源起出发, 认为普遍性就蕴育着理性主义。而全球伦理萌发于理想与制度理性的内在紧张关系, 为了摆脱制度理性给社会带来的暴力和禁锢, 人们寻找离政治意识形态较远,而对人性又比较亲和的伦理问题, 作为解决它们内在紧张之路向。因此, 全球伦理之起点是对制度理性所设制的专制主义不满, 把制度理性可表述的框架放大, 为制度理性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观之, 全球伦理之萌生, 既是制度理性自发性进化结果, 又是普遍主义理想与制度理性关系筹划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生态经济伦理是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相结合的产物。重视生态经济伦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伦理道德不是一种自然的和永恒不变的社会观念,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含义、构成、作用和性质也各有特点。现代和谐社会所依托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建立在现代物质文明和文化背景之上的,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原则存在着经济基础、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以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传统伦理价值和西方宗教伦理价值在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人性以及道德理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各自伦理价值的不同特点。作者希望在传统伦理价值与现代经济伦理之间找到某种共同点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为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从环境伦理学视角出发,以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可持续发展现的主要内涵:环境价值尺度和在实现人类利益的过程中,体现了社会公平(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国际公正)。并针对此情况,提出转换思维观念,加强培养生态道德品质,提高人类整体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能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