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于《穷人》这篇经典课文来说,怎样从多角度读出有创意的理解,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苦苦追索的目标。张祖庆老师“紧贴着‘穷人’的心灵”,巧引妙导,和学生一起细读文本,层层发掘,步步深入文本的核心。虽然是长文细读,但脉络清晰、繁而不乱,让人叹为观止。另一位老师则通过对“自作自受”一词的深度挖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虽然是长文短教,却环环相扣、简而不单,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
教一篇课文之前,我们习惯于叫学生预习。某老师教语文七册12课寓言《拔苗助长》却一反常例:不准学生预先看一看。为了保险,竟把课本也收缴上来了。“这是干什么?”“不干什么,教书。”他老老实实地说。教书?哪有教书先缴书的!  相似文献   

3.
阅读了桂文通老师的课例《众数、中位数》 ,笔者感触颇深 .一方面觉得课例很好地运用了“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创新教学模式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凸现 ,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的理念 ;但另一方面也感觉到课例中一部分学生的活跃似乎也掩盖了一些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因此笔者也想就课例来谈一下数学设计应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问题 ,并以此作抛砖引玉 ,愿就教于同仁 .1 教学设计上的关注新课导入的问题情景的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但若能把表中的“亲戚、领工、工人、学徒”改为“工种 1、工种 2…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发挥学习主动性,我在课堂中不主动去“教”,注重“引”、“导”、“牵”、“放”、“赏”、“查”、“思”七个环节,力求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思维,自主、独立的探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一、“引”要到位初中生已有一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有机会现场聆听了特级教师丁杭缨老师执教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受到不少的启发。这个教学内容是国标教材刚刚从初中移到小学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例。丁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看似简单,实际内涵极其丰富。几乎所有的素材都来自教材,但却能让你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和深刻。丁老师在这节课上突出了她所追求的理念——为“思维而教”,用丁老师自己的话说“任何细节做到极致就是完美”。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思维。在这种新的教学要求下,语文教师通过不断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让课堂有了实质的改观,但很多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完善,以改变语文教学效率低的尴尬处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引”、“读”、“碰”、“拨”四字,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  相似文献   

7.
课例〕师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习作的题目是“×× ,我想对你说”(教师指着板书) ,请同学们读读文题 ,仔细想一想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老师特别欢迎同学们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一上课 ,教者寥寥数语很自然地将学生请到主人的席位上 ,把习作的审题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发挥主体角色的作用。“请……”“特别欢迎……”等教学语言营造了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 ,表达了教者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期待。〕生 :题目中的“××”表示某某人 ,可不可以是任何一个人?能不能是老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是不熟悉的叔叔、阿姨等等…  相似文献   

8.
“双主体”是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教师,学的主体——学生。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生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的主体,又是教师教的客体“。双主体互动”活动是指在师生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过程中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在思想政治课中开“展双主体互动”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并依据主体性发展的目的,根据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以提高教学的效益。一、采用“课堂复述式”复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复习旧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导入新课的前提。然而,以往的复习旧课就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方式虽然能达到回顾上节课知识点的目的,却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双主体互动”原则指导下,教师可采用这种方式:教师随机抽学号或学生自愿上讲台复述上节课内容,复述内容自己课前概括总结,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限时5分钟左右,复述结果由教师记学习态度分。每次复述完毕,教师都要及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学生大力表扬,对表现一般的学生加以鼓励,对表现差的学生加以引导。这种课堂复述式复习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后自觉主动地复习...  相似文献   

9.
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一两处有意蕴的“点睛”之笔,这往往是理解和领会全文的关键,人们常称之为“文眼”。笔者认为,课也应该有“课眼”。一堂课,如果没有“课眼”,就如同一幅肖像画没有画上眼睛,顿然没有了灵性。 一、“课眼”是学生学习的疑点,却往往是教者的盲点 常听到一些课,从环节上分析,可谓中规中矩,但总给人一种  相似文献   

10.
上过一节课 ,应很快将自己的教后感做一番精心总结 ,记在教案后。一、要记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 将本节课成功的关键记下 作为以后讲同类型课的借鉴。再教时记好“再教心得”作为三教、四教备课、上课的借鉴。二、要记学生中好的思维方法。课堂上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 ,会超越老师的设想 ,这是教学相长的有利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品质 ,从中汲取营养 ,用于再教时启迪学生的思维。三、要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错例。记下错例 ,用于以错为戒 ,以错促思 ,以增强再教时的针对性 ,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四、要…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发挥学习主动性,我在课堂中不主动去“教”,注重“引”、“导”、“牵”、“放”、“赏”、“查”、“思”七个环节,力求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思维,自主、独立的探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一、命题引趣趣自文题来,情随笔端流。富有情趣魅力的文题能开启学生的生活仓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比如教完了《太阳》一课,老师不妨出一道《我是太阳》的作文题,让学生凭借课文的有关内容,采用拟人化的写法写一篇作文。老师家访,但不知如何走法,可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老师,你这样寻找我的家》,附上线路图,并诙谐地告诉学生:“谁写得好,谁将取得老师家访的优先权。同学们该不会乱写一气,故意让老师找不到你们的家吧。要是老师迷了路,走丢了,以后你们就没有语文老师了。”在欢笑声中,面对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许多教师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遍采取“问导”式的“课堂讨论法”,即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问题,课上循循善诱,步步启发,最后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这种讨论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依然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生从师问”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也正是时下大多数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只重视教师“问导”,而对学生的“导问”重视不够;只关注教师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  相似文献   

14.
自然课教学的特点是实验多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操作去掌握知识。这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符合小学生“动作识记优于机械识记”的思维规律。实验时要充分让学生“操作前质疑”、“操作时讨论”及“操作后谈体会” ,所以 ,课堂看起来有些“乱” ,我们暂且称其为“引乱”、“导乱”、“平乱” ,下面笔者逐一加以说明这三“乱”。a .“引乱” ,目的是提起学生的实验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摩擦起电》一课 ,课前我准备了十多张大小一样的吹塑纸以及香糊、双面粘胶、水等 ,我问 :“你们有办法把吹塑纸贴在黑板上吗 ?”只见…  相似文献   

15.
纵观 6个课例 ,感觉课例 2— 1的学生群体与我校实际比较相似 ,因此 ,在阅读中也就比较认真、仔细 .课例 2— 1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例 ,具有各方面的特点 .现仅就这节课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谈谈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体现了困材施教的原则 ,而这一原则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中体现 .例如 ,为了降低难度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者设计了 x y =0的形式 ,要求学生将四种特殊形式的直线方程化为统一形式 ;而且教者很明确地指出这样做的原因 (针对学生实际、减小坡度、集体学习、减压增趣 ) ,从而引起了学生…  相似文献   

16.
“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在我们不少学校可谓“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我们的老师不愿也不敢越这样的“雷池”半步。最近笔者听了几位老师的课,课堂上教者挥洒自如,教学过程流畅,学生“相得益彰”。课间我问这几位老师:“这部分内容,课上如果你不讲,换换别的方法,学生能行吗?”“应该可以吧?”事实上,小学数学里的某些内容,教师大可不必煞费苦心地讲解,而应腾出这部分时间,开展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凡文章,每篇都有一条提挈全文内容的‘线’,我们教的是文章,应依‘线’施教。”这是王老师在教学园地中辛勤耕耘三十年的智慧结晶,读后令人叹服!那么王老师是如何依“线”施教的呢?仔细琢磨王老师的教学艺术,颇有感悟。 一、依线但不逼牵。回顾自己平日的教学,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思维僵化、课堂气氛呆板生硬的局面,其症结何在?学习王老师教学艺术之后,顿然悟到:把学生捆住牵着走,学生稍有“越轨”,便加以束缚的做法怎能产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对此,王老师的经验是:依“线”施教,应让“线”时刻掌握在学生手中,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而不应把“线”当作牵逼学生的缰绳。  相似文献   

18.
《鸟的天堂》中有“不可计数”这一词语。这课书我教了好几遍,都是读作“不可计数(shù)”,解作无法计算榕树枝干的数目。我听其他老师上这一课也是这么读、这么讲的。后来我在课堂上放朗读这篇课文的录音  相似文献   

19.
要想成功举办一次精彩绝伦的音乐会,就必须要有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一批优秀的演奏家,指挥家在演奏家的音乐声中指挥,演奏家在指挥家的指挥下演奏,从中流淌出一曲曲美妙动听的乐曲,那么,观众就有极大的兴趣去细细品味。一堂成功的课就好比是音乐会,要有一位能“牵”能“引”的教师,一群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的学生,再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情境氛围,师生相互协作,必能教得精彩、学得生动,赢得满堂的喝彩!因此就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一、前提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在音乐声流淌出的一刹那,指挥家手中的…  相似文献   

20.
十几年求学生涯一路走来,教过我的老师可谓不少.但不知怎的,每当回忆起我的老师,总是第一个想起一位“大脚”女教师——朱玉爱. 朱老师不教我已整整30年了.印象里朱老师是一位教学有方、爱护学生的好老师,她不仅是我小学四五年级时的班主任,也是校长.她讲起课来头头是道,让人听得明明白白,让本来对数学这门课“不感冒”的我也感到了数学的有趣、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