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武广客专设计时速为350km/h,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对混凝土的耐久性等提出很高的要求,按普通配合比设计规范设计采用单一的胶凝材料配制混凝土已不能满足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要求,复合混凝土胶凝材料,将胶凝材料中的两种、三种、或四种进行复配,通过试验确定其最佳复配比例,然后将其掺入混凝土中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对各种胶凝材料的配制技术的研究,减少了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时对选材的困惑。  相似文献   

2.
李军 《华章》2007,(9):238-238
本文详细论述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特点;阐明使混凝土达到高性能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材料与配合比,采取适当的施工工艺和养护制度;并说明新型外加剂和胶凝材料的出现为混凝土实现高性能提供了技术条件和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修补混凝土自密实的要求,利用高效复合减水剂增塑和超细复合粉煤灰改善胶凝材料级配等有效措施,尽可能降低新拌混凝土屈服剪应力,使混凝土拌合物达到自密实所需要的流动性,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了自密实混凝土的配比参数.针对超早强的性能要求,通过胶砂试验,在多种化学外加剂中,选取早强剂A作为超早强水泥混凝土的外加剂,并确定其合理的掺量,同时在此基础上对自密实超早强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技术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选用高效减水剂、早强剂A、普通硅酸盐水泥可配制出1d的抗折强度达3.0 MPa以上,2d抗折强度达4.0MPa以上,自密实性能好,30min后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损失小的自密实超早强高性能混凝土,能够满足对混凝土路面进行快速修补、无需振捣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83-2012)推荐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采用地方材料,成功配制出了强度等级为C50-C60的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试验研究所配制的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重点考察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峰值应变和泊松比等。研究结果为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某地铁钢管柱必须垂直插入柱下扩孔混凝土灌注桩中,柱下C35混凝土初凝时间必须满足钢管柱从插入灌注桩至完成的整个过程,要求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小于36 h,终凝时间不大于42 h,属于超缓凝混凝土。本文从C35超缓凝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思路、原材料的选择与检测、基准配合比设计和对超缓凝混凝土的工作、力学等性能进行检测,得出符合该施工要求的超缓凝混凝土配合比,为以后的类似工程混凝土施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双掺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并分析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物理性能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运用宿迁地区地产材料及通用的工艺方法 ,成功地研制开发了C5 0、C5 5、C6 0高性能泵送商品混凝土 ;具体论述了C5 0、C5 5、C6 0高性能泵送混凝土配制技术途径、原材料、配合比、性能指标及工程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一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专用界面剂。试验通过选取了粉煤灰与胶凝材料用量比、水胶比、平均浆体厚度这3个因素,通过正交试验,测定界面剂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通过初步试验的结果,选出3组较优的配合比,掺入外加剂对界面剂进行改性。优化后的界面剂的剪切粘结强度比原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性价比高。  相似文献   

9.
结合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N线工区C60盾构式管片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要求,对C60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C60盾构式管片高性能配合比参数的控制以及一种简易的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再生混凝土(RC)的配合比进行分析,探讨水胶比、再生骨料掺量以及超细粉煤灰 (UFA)掺量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规律.结合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并优化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再生骨料掺量90%,可配制出和易性优良,3d抗折强度大于3.0 MPa,28 d抗折强度大于5.0 MPa的再生混凝土, 均能满足重交通和特重交通开放交通的要求.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拉压比和折压比在后期均有提高,韧性改善,同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再生混凝土强度与胶水比、再生骨料掺量以及UFA掺量的经验公式,相关性高,为再生混凝土的配制技术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