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姆莱特对女性的认识三阶段 :尊重女性———厌恶女性———赞美女性。结合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他对女性的鄙视心理非常复杂 ,其所表现出的性观念近于偏执 ,哈姆莱特独特的身份与性格是这种观念形成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应该是这样的 :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与其性别意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哈姆莱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中研究价值最高的就是哈姆莱特形象的研究,他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就是每个人对于哈姆莱特的形象都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我们摒弃以往的传统说法,把哈姆莱特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来解读哈姆莱特复杂性格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3.
主题导读: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之中,《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可能是最为复杂和令人心动的人物了,莎士比亚在老套的“王子复仇记”(中文译名)中赋予了他人文主义者的光辉,使之既伟大又真实,在复仇悲剧后也蕴涵了光明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活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唯一源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为作家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在历史“十字路口”,社会矛盾的激化、各种力量的斗争,对社会前途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索,为伟大作品和不朽的艺术典型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浮士德》中浮士德,《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这样一些作品中的不朽形象.著名作家巴金所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叫“果壳中的字宙”? 果壳中的宇宙出典于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莱特》。在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有这样一句吟唱:即便把他关在果壳中,他仍然是无限空间之王。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莎翁和霍金原本就是他们各自领域中的无限空间之王。霍金  相似文献   

6.
《哈姆莱特》(1601)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振聋发聩的惊世之作。曾被誉为“戏剧诗人之王的灿烂王冠上的一颗最光辉的金钢钻”。主人公哈姆莱特复仇时忧郁踌躇的性格几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思考与探讨,其形象也成为世界文艺舞台上经久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子哈姆莱特起初是个充满欢乐幸福与满足的丹麦王子,在人生的大海中自由风顺地航行了一段航程。正当精力、知识、品德、思想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接受了激魂荡魄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他对人生和世界充满美好乐观的想像,认为人像天使一样,是“了不起的杰作”、‘宇宙…  相似文献   

7.
《哈姆莱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延宕。哈姆莱特为什么要延宕,这在右外文学批语界争论和探索了几个世纪,但始终没有定论。从宗教的角度分析,可以说宗教思想导致哈姆莱特延宕的关键因素;基督教义和《圣经》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南;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和促进了他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8.
上一世纪中期 ,西方文坛曾经有过一次争议 :谁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英美学者推崇的是莎士比亚 ,苏联公认的是老托尔斯泰。虽说由于圈子狭小及标准方法不明确 ,这见解未能成为定论 ,但莎士比亚之了不起 ,却是毋庸置疑的。不必说莎翁那众多的历史剧、喜剧与悲剧了 ,单是一部于 160 1年首演的《哈姆莱特》 ,4 0 0年来已经成为读者与观众心目中的常青树 ,逗引出世人无尽的唏嘘与评说。在英美 ,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哈姆莱特》”之说 ,其原因是因为“在一千个人眼里 ,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而且还有一个比中国的“红学”派(《红楼梦》研…  相似文献   

9.
对于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评论家们争论不休的是哈姆莱特为什么在复仇过程中一再踌躇的问题。在西方,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却很少有能够令人信服的结论;在我国,虽然早有文章涉及,但专门谈此问题的文章尚不多见,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众所周知,哈姆莱特是一个思想深刻、行为勇敢的青年。在接受了父亲鬼魂的托付之后,他决心杀死克劳狄斯,为父复仇。可是两个多月过去了,哈姆莱特还没有采取果断的复仇行  相似文献   

10.
<正>18世纪美国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富兰克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父亲是财源。"而在欧洲也有类似的谚语:父亲是大自然规定的银行家。两者都是说父亲的财富,一份丰厚的财富对于子女来说,算不算是一份同等分量的父爱呢?如果不算,那么父爱又是什么?是苛刻严厉的眼神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12.
哈姆莱特对女性的认识三阶段:尊重女性——厌恶女性——赞美女性。结合西方女性主义学批评,他对女性的鄙视心理非常复杂,其所表现出的性观念近于偏执,哈姆莱特独特的身份与性格是这种观念形成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应该是这样的: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与其性别意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自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莱特》问世以来,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引起了许多文学评论家的注意。人们按照各自的理解,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对哈姆莱特性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又有种种不同的角度。但是一般都把哈姆莱特的性格发展分为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和行动的王子四个阶段。我们认为这种分析仅仅是从外部,也就是说它只注意了人物性格的表层,没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对人物性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它既不能体现哈姆莱特心灵发展变化的轨迹,也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例如:把哈姆莱特的最后阶  相似文献   

14.
在莎士比亚的三十七部剧作中,分量最重的是《哈姆莱特》;在这些剧作所表现的典型人物中,最有时代概括性的也是哈姆莱特。剧中的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这是一个取材于历史传说的剧本。丹麦人沙克逊·格兰姆克在八世纪初期第一次记录下这个古老的传奇。传奇中叙述年青的王子,佯装疯子,麻痹并杀死了作为他仇敌的叔父,为自己的父亲报了仇。传奇以王子的顺利成功而结束。在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法国作家倍尔弗耳,在他的《悲惨的故事》中转述了这个传奇。以后十年中,伦敦舞台上演了关于哈姆莱特的剧本,剧本可能是汤姆斯·吉特写的,现己失传,仅存作家汤姆斯·罗兹在五九六年说的一段讥笑话,“鬼魂在舞台上诉苦地叫着:‘哈姆莱特复仇吧’!正象一个贩卖牡蛎的女商人在叫卖一样。”莎士比亚一六○一年写成了《哈姆莱特》,他一定是利用了这些材料。不过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既不是史料的复活,也不是真正的丹麦王子,而是来源于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并且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为什么这样说?根本原因在于莎士比亚把他的时代的先进人物,换上一  相似文献   

15.
王可  韩菊 《物理教师》2005,26(9):7-8,11
玻尔是上个世纪中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过玻尔:“他具有大胆和谨慎这两种品质的难得的融合,很少有谁对隐秘的事物具有这样一种直觉的理解力,同时又兼有这样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不但具有关于细节的全部知识,而且还始终坚定地注视着基本原理.他无疑  相似文献   

16.
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包括《哈姆莱特》《罗米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名剧在内的37个剧本、一百多首诗歌。一般认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590年至1600年为历史剧、喜剧时期,历史剧主人公往往是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体现者,代表作品有《查理三世》《威尼斯商人》;1601年至1607年为悲剧时期,代表作品是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1608年至1613年为传奇…  相似文献   

17.
哈姆莱特的悲剧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历来的评论家也一个个在各自的心目中塑造着不同面貌的哈姆莱特的形象。弗洛伊特学派用他们的性心理学说来给哈姆莱特作心理诊断,丹麦王子报仇心切,却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一再拖延呢?英国琼斯博士认为:这缺乏行动意志力的病根子归源于恋母仇父的“俄狄浦斯情结”。他的叔父杀兄夺嫂,正是实现了潜伏在他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愿望。原来在这个恋母者的心目中,父亲成了不能容忍的情敌。这一学说,似乎在西欧很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72):12-13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作者塑造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经典形象深入人心,但同时是千百年来难解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从作者对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着手,透过哈姆莱特的行为,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展示给众人一个与众不同的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19.
王妮 《母婴世界》2010,(4):74-75
伟大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得多",因为想象力是人类向前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如果没有想象力,人们不会发明电话、飞机等。想象力就是这样一种能力:能够将某个平淡无奇的东西变得弥足珍贵,能够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新的亮点。对于宝宝来说,从小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将会令他终生受益的。  相似文献   

20.
福丁布拉斯作为次要情节线索的主人公,既衬托哈姆莱特的悲剧性,又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他集合哈姆莱特以及雷欧提斯的长处于一身,是作者塑造的理想王子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即由手握军政大权有勇有谋的年轻王子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