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这是李敖第二次来到大陆,带着他18岁的儿子李戡。与以往锋芒毕露、四面出击的李敖不同,作为父亲出现的李敖显得脉脉温情,在嬉笑怒骂间也不会忘记向大家推荐自己的儿子李戡和他的新书《李戡戡乱记》。今年,李敖75岁,儿子李戡18岁。2010年8月的最后几天里,这个自称是祖父辈的父亲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再度踏上了大陆的土地。在绝大多数场合,李敖在台上,嬉笑怒骂皆文章,儿子则静静地坐在一旁听着,安静不多话,甚至不轻易流露出自己的情绪。我的儿子忠厚老实。李敖这么评价道。直到高中毕业后,李戡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写就了人生的第一本书——《李  相似文献   

2.
去年从书摊上买了一册<李敖评传>(董大中著,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出版).这也许是出自祖国大陆作者之手的第一部李敖传记.但是读了这个<李敖评传>,我觉得有一些问题值得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3.
李敖的作品最早在大陆出版的,是《李敖的情诗》、《李敖的情话》,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花心肠的文人,好在两书文字上颇有可观之处。我最初知道李敖这一号人物,时间更早一些,是1986年在一本短命的校园刊物《复旦风》上看到大三学生顾刚(参加过  相似文献   

4.
佚名 《新闻天地》2010,(12):34-34
李敖将儿子取名为李戡,“戡”字在古代有平定、消灭叛乱之意。 李戡是李敖与小他30岁的妻子王小屯所生,所谓虎父无犬子,李戡在自己的第一本书《李戡戡乱记》里,痛批台湾教育体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点击李敖     
[主持人语] 这是一个以文化热点为媒介、对现实中国进行学术思考的栏目。它的切入点是热点图书(可能是知识界热点,也可能是大众热点),试图由此进入一个为问题意识所驱动的开阔纵深的思维领域,为探讨国人的精神处境和现实处境,提供一个建设性的平台。本栏目为集束性文章,力求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行文清新有趣,言浅意深。本栏目首期聚焦旧闻“李敖神州文化之旅”,其实别有缘故:其一,李敖著作热销说明其影响并未随“神州之旅”告终而匿迹,他是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研究对象;其二,对于“李敖神州文化之旅”的现实意味,目前为止毕竟只进行过“媒体化”探讨,中国知识界究竟如何“看李敖”,无论正面看还是反面看,都未得以充分表达;其三,看看内地知识界如何“看李敖”,其实也是反观当下中国知识分子与现实相遇的种种方式。本期刊出的四篇文章,看法不一,见仁见智。由是,我们多少也可看出中国知识界不同的精神走向。主持人:胡粲然  相似文献   

6.
去年从书摊上买了一册《李敖评传》(董大中著,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出版)。这也许是出自祖国大陆作者之手的第一部李敖传记。但是读了这个《李敖评传》,我觉得有一些问题值得提出来讨论。例如“取材”,正如作者所说,材料主要是来自三本书:“《李敖自传与回忆》、《李敖回忆录》以及《李敖快意恩仇录》。”撰写一个人的传记,尤其是评传,仅凭传主个人的“自传”,似乎有“模拟”  相似文献   

7.
陈栋 《今传媒》2005,(11):4-6
2005年9月,本是继“超级女声”后一个传媒平淡期。可就在此时,9月19日至30日的“李敖神州文化之旅”打破了近一个月的平淡,一场传媒风暴随之来临。北京、上海、香港,海内外近两百家媒体风涌云集,全程关注和报道了这一文化活动。可以说,在人们的印象里,没有一个文人或学者的归来  相似文献   

8.
2005年9月19日下午,70岁的中国台北地区学者李敖先生乘飞机抵达北京.这是李敖阔别大陆56年后首次返回故里.有人用"才、智、流、狂、俗、诙、忠"来概括李敖的七大特点.  相似文献   

9.
陈栋 《今传媒》2005,(11X):4-6
2005年9月,本是继“超级女声”后一个传媒平淡期。可就在此时,9月19日至30日的“李敖神州文化之旅”打破了近一个月的平淡,一场传媒风暴随之来临。北京、上海、香港,海内外近两百家媒体风涌云集,全程关注和报道了这一文化活动。可以说,在人们的印象里,没有一个文人或学者的归来会像李敖这样如此兴师动众,甚或是惊天动地。媒体为何如此关注和报道这一活动?是什么导演了这场传媒盛宴?这次活动将对中国传媒文化产生哪些影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相关学者和媒体人士,带读者一同走进“李敖大陆行”传媒盛宴的背后。  相似文献   

10.
1995年2月26日,星期日,台北六福客栈。今天,台北《民生报)、《联合报》分别以“两岸怪才相见欢”和“四川鬼才碰上台湾怪才”的醒目标题,刊出了我与李敖会见的消息及合影照片。李敖:台湾著名学者,杂文家。精通文史,学贯中西,谈古论今,惊世骇俗,反传统,反封建,骂暴政,骂时弊,呼吁政治民主,鼓吹言论自由,道人之未道,成一家之言,其书屡遭查禁,其人两次入狱。他公开自称:“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口气之狂,史无前例,后世难再。我在大陆读过他的杂文选集《传统下的独白》、《独白下的传统》、《千秋功罪》,对此公心仪已久。这  相似文献   

11.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记叙了李敖这位传奇人物上世纪50年代至2008年的奇特人生,是祖国大陆目前写李敖最新的一部传记文学。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2010,(6):39
李敖(1935年4月25日—),字敖之,生在哈尔滨,祖籍吉林省扶余县。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政治评论家。2006年访问大陆,获厦门大学颁  相似文献   

13.
今年满60岁的台湾作家李敖,自编了《李敖大全集》,并将于今年11月交由荣泉文化事业公司出版。这套书为精装本,共20册,收全了李敖执笔以来所有发表的和未发表的以及所有被查禁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和文体有:思想、历史、自传、人物、小说、杂文、随笔、评论、札记、书信、谈话、演说以及诗歌等。李敖的多部著作曾被台湾当局查禁,他的消息和姓名也曾多年不能出现在媒体上。此次他推出自选作品集,估计会受到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4.
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喧腾了几多时日,终于渐次平静下来。其间,好几家报社记者打电话来询问对李敖大陆之行的看法,因为我在2005年上半年出过一本《与李敖打官司》的书。这本书透过二十多年前台湾《文星》杂志老板萧孟能与李敖的一场财产官司,向大陆  相似文献   

15.
2005年9月19日下午,70岁的中国台北地区学者李敖先生乘飞机抵达北京。这是李敖阔别大陆56年后首次返回故里。有人用“才、智、流、狂、俗、诙、忠”来概括李敖的七大特点。第一特点是才:学问杂而广。作为学者,李敖的学问很杂,很广。李敖熬在监狱里还苦读《资治通鉴》,据说他在读中学时就已有藏书500多本,16岁时投给杂志社的稿件,就包括《毋忘在莒的出处》、《行李考》等艰涩的文章,可见其涉猎之广。40岁时,李敖曾自夸说,40岁以下的台湾人没人能够比他读书多。第二特点是智:嘴巴不饶人。才是后天的东西,智是讲反应。李敖性格中好斗的因素,使…  相似文献   

16.
吉路 《北京档案》2005,(4):48-48
据台湾联合晚报和东森电视台报道,名作家李敖在去年当选“立法委员”后,依旧不改大师本色,他对记说:“还是称我大师吧,委员算老几!”。他在名片上印的不是“立法委员李敖”,而是“毁法立委李敖”,因为他表示进“立法院”的目的,就是将一些他认为不适宜的“恶法”全数删修。2月1日,新一届“立法院”成员集体照“全家福”时,独见他从中走出,拒绝合影。  相似文献   

17.
陈伟 《视听界》2006,(1):76-78
凤凰卫视于2004年3月8日,推出了量身定做的全新个人脱口秀栏目《李敖有话说》,该栏目由台湾知名作家李敖担纲主持,“一手包办、一言九鼎、一针见血,打破电视制作模式,以证据骂人,以口舌开心,闯出一片言论新天地”。在不长的时间里,《李敖有话说》就以其形态和内容的特立独行,在华语电视节目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李敖有话说》为什么会引起两岸三地观众的极大关注?它的特立独行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试图对《李敖有话说》这一栏目进行一番评析。  相似文献   

18.
台湾名历史学家、学家李敖在凤凰卫视中台开讲“李敖有话说”栏目。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论人言事,言必有据。他当场出示过很多资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档案原件或复制件,有些甚至是孤本。  相似文献   

19.
王聚中 《新闻世界》2005,(10):17-20
台湾历史学家、作家、名学李敖于2005年9月19日从台北搭机经香港赴北京,展开为时12天的“李敖神州化之旅”,引起媒体广泛关注自从身为无党籍“立委”的李敖,走马上任这大半年来.反“军购案”,痛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勤于问政,提案不断.曾给烽烟四起的岛内政局增添了一把干柴,再一次成为新闻热点人物。  相似文献   

20.
最近,台湾作家李敖以其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一书而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提名,一时成为媒体公众瞩目的焦点人物,他的这部以清末戊戌变法为主题的历史小说,书未出版,也已被媒体炒得炙手可热。李敖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消息,不是什么小道消息,而是由国家级大牌通讯社——新华社发出的,其可信度似应是无可质疑的,但从历来评选诺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