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天汉元年 ,汉武帝刘彻派遣苏武以中郎将职衔持节出使匈奴 ,常惠应募作苏武随员同往。当苏武使团完成外事任务返回之际 ,匈奴国内突发政变事件。副使张胜涉嫌参与谋反 ,苏武一行人全部被扣押 ,长达 1 9年之久。后来 ,汉朝与匈奴“和亲”成功后 ,西汉派使臣前往匈奴 ,提出释放苏武等人回国的要求。匈奴王谎称苏武等人已死塞外。这时常惠心生一计 ,偷偷连夜面见汉使 ,嘱告 :“你见匈奴王就说 ,我国天子在林苑射猎 ,射得北面飞来的大雁 ,足上系有帛书 ,其上书有苏武在北海牧羊。这怎么能说不在人世呢 ?”次日 ,使者依计行事 ,匈奴王听此传奇…  相似文献   

2.
鸿雁传书     
关于通信,古代流传着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传说,其 中最有名的是“鸿雁传书”的典故。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 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今贝加 尔湖)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 武,匈奴单子(chan yu)却谎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同出  相似文献   

3.
苏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40岁的中郎将苏武受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就在他完成任务等着回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苏武,朕命令你出使匈奴。遵命!小人愿投靠匈奴王。苏武到匈奴之前,有个叫卫律的汉人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并被单于封为王,但他的部下虞常对他投降匈奴的行为很不满。虞常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本是朋友,就暗地里跟张胜商量,计划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受死吧。把这些汉人和他们的头头苏武统统关起来!可是计划失败了。这时候正值冬天,虽又冷又饿,但苏武仍不屈服。苏武不肯投降匈奴,两次拔刀自杀都被救了回来。单于把苏武关在地…  相似文献   

4.
班固的《苏武传》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前人称之“叙次精采,千载之下犹有生气”。细细寻绎其中的人物语言描写,不论着笔于传主,还是泼墨于其他人物,在安排与设计上,可谓经营惨淡,匠心独运。首先,从《苏武传》对传主语言安排与设计来看。全篇人物语言描写共21处,其中直接刻划传主言语的有7处。纵观全篇,我们不难窥视作者的用心,因为这7处言语均出现在苏武出使匈奴的过程中,而且大都发生于一些重要的场合。例如虞常等人谋劫阏氏归汉的事案发,苏武得知汉朝副使张胜参与此事后,毅然要死于被辱之前。在此,作者安排了对传主的一段…  相似文献   

5.
苏武牧羊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由于虞常事件,苏武受牵连被扣押。匈奴单于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威逼苏武投降。然而苏武在刀剑下昂首不动,在甜言蜜语中侧耳不应。他对前来劝降的匈奴官吏说:以死报国,是我早就下定了的决心,只要能对国家有所贡献,即使是受刀剑,下油锅,肝脑涂地,我也心甘情愿。匈奴首领单于最后无计可施,只好把苏武赶到荒无人烟的北海牧羊,并对他说:不降,待公羊产乳方  相似文献   

6.
郭文峰 《少年月刊》2022,(17):42-43
<正>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属今陕西西安)人。他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他的爱国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出使匈奴公元前100年,时任郎官的苏武突然被汉武帝召见,获得一个重要的任务——出使匈奴。匈奴是大汉的死敌,自西汉建立,两国便斗个不休。汉武帝上台后,战争更是激烈。以前汉使出使匈奴,往往都被扣留下来,有去无回。当然,为了报复,大汉也会扣留匈奴使者。不过,这次出使,苏武觉得自己应当不会落得那种下场。因为匈奴的新“老大”且鞮(dī)侯单于刚刚上台,位子不稳,他怕遭到大汉的进攻,便主动缓和两国矛盾,把扣押在匈奴的汉使全都送了回来。  相似文献   

7.
苏武牧羊     
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常常发生战争。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节交给他。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苏武与随从们来到匈奴,完成了外交任务后准备回国。谁知,匈奴王突然翻了脸,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2011,(4):30-30
西汉苏武作为朝廷的友好使者出使匈奴,却被匈奴扣留劝降。苏武宁死不屈,被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放羊。19年后,西汉与匈奴和好,派使臣找苏武。匈奴王谎称苏武已死。苏武的随从用计,叫使臣对匈奴王说,汉朝皇帝在皇家园林里射到一只大雁,雁脚上系着一封信,说苏武在某湖泽中。于是,匈奴王被迫放苏武回汉。后用“鸿”、“雁”、“鸿雁”或“雁足书”指书信。  相似文献   

9.
《苏武》节选自《汉书》的《李广苏建传》。这篇传记记述了李广、李陵(李广之孙)、苏建、苏武(苏建之子)四人的事迹。“苏武传”附在“苏建传”的后面,它是《汉书》人物传记中著名的一篇。课文节选了《苏武传》的主要部分。内容说明这篇课文以苏武出使匈奴的时间和事件的发展为线索,依次记叙苏武从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到持节归汉的全过程,线索十分清晰,结构非常严谨,不屈节不辱命的中心极为明确。全文共九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其内容要  相似文献   

10.
高二册语文《苏武》第二自然段开头一句“方欲发使送武等”,其主动者(主语)是“汉”还是“匈奴”?编者的注解是“汉”。有的同学对此不解,而且认为此处与前一自然段衔接不上。在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阐述。第一自然段简介苏武的字、出身、官职,以及苏武出使匈奴时的背景、原因与随行人员的情况。最后一句“武与副中郎将张胜……非汉所望也”说明苏武一行已到达匈奴。在时间的先后顺序上,第一自然段的尾与第二自然段  相似文献   

11.
一节数学教学课时,我对学生讲了下面的一段历史故事:公元前100年,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不料,副使参与谋划,劫持匈奴太后。东窗事发,苏武受连累被抓。几死未成,劝降不从,匈奴主无奈,遂将苏武放逐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声称,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时,才放苏武归汉。苏武在荒无人烟、生活极端困苦的北海,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后来,经当初一起出使匈奴的随员巧妙设计,匈奴主不得不同意放苏武归汉。  相似文献   

12.
成语"铁石心肠"亦做铁肠石心、铁打心肠或心如铁石。如今,人们常将其作为贬义,比喻心肠硬得像铁和石头一样,冷酷无情或无情无义。唐代皮日休的《桃花赋序》中说:"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辞。"其实,这是一种明显的误读误解。"心如铁石"的原意本为"心如铁石坚",是一个褒义词。这个成语出自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是汉武帝时的中郎将,被派出使匈奴。抵达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欲劫持单于母亲阏后又被流放到边远  相似文献   

13.
苏武牧羊     
<正>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常常发生战争。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节交给他。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恭恭敬敬地接了过来。苏武与随从们来到匈奴,完成了外交任务后准备回国。谁知,匈奴王突然翻脸,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顿时鲜血直流,幸好  相似文献   

14.
取材于《史记》和《汉书》的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有关苏武的介绍,使鸿雁传书的传说更为鲜活生动。汉使苏武被匈奴人扣留,且对汉室封锁实情。苏武对汉室至忠至诚,拒不投降,忍辱在北海牧羊十九载。后汉室皇帝在上林苑射中鸿雁得苏武血书,方知苏武尚在匈奴,后多方交涉,匈奴不得不将苏武放归汉朝。回雁峰的传说也使鸿雁更趣味化,人性化。相传湖南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便不再南飞,待春而回。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脍炙人口的佳句也都极恰切地诠释了回雁峰的传说。千百年来,雁…  相似文献   

15.
苏武留胡节不辱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委派苏武出使匈奴,以使汉、匈和好。苏武知道匈奴贵族不守信用,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苏武不顾危难,望险而趋。果然不出所料,苏武被扣留,关进又湿又潮的地窖里,不给吃、不给喝,渴了吞雪块,饿了啃毡皮。匈奴首领单于以封苏武为王的诱降计破灭后,恼羞成怒,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一带)...  相似文献   

16.
剪纸的由来     
《今日中学生》2010,(1):78-78
西汉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新的单于继位。汉武帝刘彻为了表示友好,派中郎将苏武带了礼物,率百余人出使匈奴。苏武完成任务正准备返回.匈奴上层突然发生了动荡,他被扣留下来。匈奴单于经过软硬兼施,都没能让苏武背叛朝廷,就决定把他流放到“北海”。  相似文献   

17.
刘作奎 《科技文萃》2005,(4):124-126
匈奴人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动的一个游牧民族,我国从有记载的编年史开始就一直有他们的踪迹,殷商时期,他们被称为鬼方、犬戎等等.从春秋时期开始,匈奴人不断南下骚扰.西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匈奴元气大伤.西汉晚期,匈奴发生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朝消灭,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  相似文献   

18.
《苏武》节选自班固的《汉书》第五十四卷《李广苏建传》。它是《汉书》中最著名的一篇传记。文革前曾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它记载了苏武自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归汉,被匈奴扣留十九年的前后经过,突出地表现了苏武在羁留期间经受住了匈奴贵族的威胁迫害与高官厚禄的利诱,始终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9.
<正>1.假如古人有了手机,汉代苏武出使匈奴,匈奴假称苏武已死时,苏武就不必鸿雁传书,只要给大汉天子打个电话,用不了几钱银子,就回国了。  相似文献   

20.
苏武牧羊历来是教育后代保持高尚民族气节的传统故事。高中语文课本也节选了《汉书·李广苏建传》关于苏武的部份,题为《苏武》(第二册)。然课本注“阏氏”匈奴单子配偶的称号,如王后”(第310页)则是不尽如人意的。因为把阏氏说成是匈奴单子配偶的称号是可以的,但加上“如王后”一语则欠周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