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爱美天性从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提升的教育,就是美育。人们说,美育像春风,无处不在,令万物充满生机。美育又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以浅显的优美语言,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表现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社会之美。而教师通过这些课文的阅读教学,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文本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审美教育的内在需求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作为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理论 ,首创于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他在《美育节简》中指出了审美教育对人的个性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 ,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 ,除了首先他成为审美的人 ,没有其它途径。”席勒认为 ,人性的发展要从自然状态提升到理性和道德的状态 ,必须经过审美这个中间途径 ,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审美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手段 ,以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 ,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地进行审美活动 ,激发…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美好的事物,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陶冶人的性情。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人具有一种欣赏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情感。”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小学6年的学习过程中,占时最多的,最富于美感的就是语文课,所以我们要把美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那么,如何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呢?一、发掘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  相似文献   

4.
孟湘砥主编的《美育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本有特色的书,作者大多富有学校教学经验,并长期在教育学的领域里求索孜孜,转而入美学的殿堂里问奇览胜,搦管铺采便能联系中小学美育实际,读来使人感到实在和亲切。爱美,与其说是人的天性,不如说是人的能力.试想,一个爱美却着一件印上“Kiss me”T恤衫的姑娘,离真正的审美岂不相距甚远?一个缺乏艺术鉴赏力的人,即便是传世佳作恐也难使他动心。美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人们倾心地热爱美,执著地追求美,不懈地创造新的物质美和精神美。是否具有充分发展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标志着个人发展的健全程度,也意味着个人能在怎样的范围和水平上参与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方面的作用,一个人只有具备真正的审美“鉴赏力”,才可能“成为一个十分象样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577页)。目前国外的学力评价理论,从人的知识领域、运动技巧领域和情意领域三个方面评价人的能力,人的审美观、审美能力亦被视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美育是美的教育,是情感教育。它不仅把培养人的审美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作为自己的直接目的,而且通过教育的审美价值渗透到其它教育形式,起开发智力、陶冶情  相似文献   

5.
魏兆林 《甘肃教育》2009,(13):15-15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青年学生都有爱美的天性。他们向往美,追求美,从衣着打扮到道德情操,从仪表风度到人格完善,都体现一个人对美的追求。因此,在班级工作中如能渗透美育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着悠久的美育实践历史,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强调“诗教”、“乐教”到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并将美育和美学列入现代国民教育方针,再到《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定,美育正在不断地深入民心。作为审美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教育旨在形成蔡本的美术素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多元化文化观。  相似文献   

7.
美育的教育途径,应是家庭美育、“团队”美育、学校美育以及广泛的社会美育的综合工程;相互之间需协调互补,共同推进。美育的内容层次,则是由爱美教育、审美教育和创美教育三方面构成,共同完成对“完整的人”的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奥夫襄尼夫认为:"爱美就是爱生活,爱创造,爱为崇高理想而斗争。爱美能使人振作起来,使人生充满高尚精神,并能以深刻的意义和内容充实人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因此,以美育人即美育,其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立美育美,用美育润养人心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  相似文献   

9.
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即在其《美育书简》中正式提出“美育”的问题。在我国,早在本世纪初,就有蔡元培先生大力呼吁,并积极倡导和推广之。 本文拟从美育与情感这一角度,试就美育的实质,美育对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当代青年的情感状态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0.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语文美育作为语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倍受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1996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规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  相似文献   

11.
冯学 《河南教育》2004,(4):37-37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曾经指出:道德的人只能由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从自然状态中产生。”中学生正处在对社会、人生了解模仿的时期,进行美育,对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根据儿童爱美的心理科学渗透美育呢?现就小学数学教学渗透美育的途径和方法,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前言美育从前受过批判,而且据说不止一次。这种事,对于今天热烈参加“五讲四美”活动的广大青少年来说,也许是难以理解的;然而,批判美育确实是历史的事实。不过,即使是反对过美育的人,恐怕也不一定反对“美”。俗话说,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类总是向往和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我们信仰共产主义,因为那是最美好的理想;我们热爱社会主义的祖国,因为她有最美好的制度。不爱美,反对美,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相似文献   

14.
202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作为全面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建设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开齐、开足和上好美育课”保证了学校美育由无到有、由有到多、由多到好的课程建设要求,体现了学校美育从普及化到多元化再到优质化的渐进过程。为了促进中小学美育发展,应该依据政策要求加强学校美育治理,建设高质量美育课程体系,同时依据“各美其美”的逻辑,形成美育课程和课程美育双轨发展模式,坚持“五育并举”,形成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相结合的立体美育空间,实现家校社“美美与共”的格局,推动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美育认识发展的历程来看 ,由以美为工具的“借美育人”的美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立美育人”的美育———美的教育 ,是美育认识发展的升华 ;从教育理论发展的规律来看 ,由“以知识为中心”的“真”之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善”之教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美的教育———美育 ,是教育理论历史发展、逻辑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从美育认识发展的历为看,以由美为工具的“借美育人”的美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立美育人”的美育-美的教育,是美育认识发展的升华;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由“以知识为中心”的“真”之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善”之教育到“以美为灵魂的”美的教育--美育,是教育理论历史发,逻辑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爱美、追求美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如何把美育因素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呢?我的体会是:要引导学生在形象中感知美,在思考中欣赏美,在品味中理解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理解美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一、揭示形象,培养感知美的能力。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感知美是美育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感知美的基本方法是:揭示课文中活生生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九册《鸬鹚》一文,第一段写“鸬鹚好像列队的士兵等待命令”,而渔人则“悠闲地吸着烟”。一个是“严阵以待”,另一个却是“指挥若定”,这“静”与“静”的对比,衬出了活…  相似文献   

1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俗语说明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爱美、追求美的.“云想衣衫花想容“的诗句就是对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然而,爱美之心又各有不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对美的追求也各不相同,因此,美育在每位学生身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事实上,美育,尤其是个性化的美育,是在培养学生良好个性过程中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我们也只有了解了美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后,才能体会到美育在培养其良好个性过程中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而促使我们对实施美育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人的品格塑造和全面发展过程中,美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促进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学科,它具有“德育”和“美育”双重功效。本文从“活动体验”“自主学习”“对话教学”三个维度论述了美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0.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发展智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统一、全面发展;《新课标》也将“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列入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加强美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构造他们完美的个性和人格,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