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是,"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相似文献   

2.
教学要求:1.使学生知道乌鸦用什么方法(怎样)喝到水的。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多动脑筋,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来解决。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乌鸦、喝水、口渴、到处、看见、瓶子、怎么办、找”等词语。区别“渴、喝”的字形和字义,会用“看见”练习说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还记得小学课里《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课内容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乌鸦喝水》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的一篇看图学文。它包括三幅图和一篇短文,讲述了乌鸦口渴了找水喝——找到水、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的故事,表现了乌鸦遇到困难能动脑筋想办法的特点。教学低年级的看图学文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  相似文献   

5.
《乌鸦喝水》这则通俗易懂的寓言,以乌鸦动脑筋想办法找水喝的故事,讲了一个简单的科学道理:石子沉到瓶底,占有水的地方,水就会升高。同时说明了凡事要动脑筋,也就能解决矛盾,克服困难。文章写得波澜起伏,趣味横生。文章共四节,可称四段。就故事的情节说,则可分三段:(一)乌鸦找水喝,引出矛盾;(二)乌鸦找到了水,但是喝不着,揭示了矛盾;(三)乌鸦想出了办法,喝到了水,解决了矛盾。文章开篇便揭开了贯串全文的主要矛盾: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主观上是“口渴”,客观上是无水,矛盾便展开了。“到处”一词明言乌鸦找水的地方很多,找的面很广,暗示正常有水的地方如“河流”、“池塘”等处都没有水,为下文乌鸦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伏下了一笔。要不然,河水奔流,池水盈盈,乌鸦怎会目及一个占地很小、水量微不足道的瓶子呢?同时,告诉人们,乌鸦嘴渴的程度之  相似文献   

6.
乌鸦口渴了,想喝水。它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的水太少,它喝不着。乌鸦看见一个小朋友正在用吸管喝饮料。于是,它想了一  相似文献   

7.
小学一年级有篇课文叫《乌鸦喝水》。故事大意是:一只乌鸦口渴了,要喝瓶子里的水。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喝不着。它看见旁边的小石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入瓶子里。水升高了,乌鸦也就喝着了水。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很值得我们深思。乌鸦聪明,在于它不能直接喝到水时,看见小石子能动脑筋,想出办法来,从而喝着了水。假如我们把学生比作乌鸦,知识比作水。学生要掌握知识,那么我们教师的任务,是端盆“水”让“乌鸦”  相似文献   

8.
下面我就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谈点体会。 一、寻找方法,掌握规律,自主识字 1、在比较中识字。在生字中有很多同音字、形近字。在教学时.我让相近的字一并出现.让学生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教学生学习“喝”和“渴”两个字时.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发现他们的右半部分是完全相同的,只有左半部分不一样。我是这样引导识字的,渴了就喝水。所以“渴”与水有关,是三点水旁,喝水用嘴喝,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相似文献   

9.
第一册第17课乌鸦喝水教学时,可按照先读课文、再看图、然后议论的顺序进行。指导观察图一时,可让学生说说瓶子里有水,为什么乌鸦喝不着(瓶子很高、口又小)。观察图二时,让学生说说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想出办法后它是怎样辛勤劳动的(一个一个、衔、放)。观察图三时,要引导学生对照图二,注意瓶子里的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水……升高了),并说说为  相似文献   

10.
被狐狸用花言巧语骗走了嘴里的肉后,乌鸦很后悔,她暗暗发誓:“我今后再也不轻信别人了!”有一天,乌鸦口渴了,她飞到小河边去喝水。喜鹊忙退到旁边,有礼貌地说:“乌鸦小姐,你好。你口渴了吧,请先喝吧!”乌鸦心中嘀咕:喜鹊今天怎么如此热心?噢,也许他怕水里有毒,让我先尝一下?哼,我才不上当呢!乌鸦远远地望着水井,又向井台飞去。正在打水的毛驴舀了一杯水,热情地说:“乌鸦小姐,你想喝水吗?”乌鸦又警惕地想:毛驴今天打水让我喝,难道他想趁我不注意时,把我抓住?我可不能再受骗了!就这样,乌鸦飞了一天,一滴水也没…  相似文献   

11.
一只笨乌鸦     
表弟正在大声朗读《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我在一年级时学过,聪明的乌鸦衔石子放进瓶子里,让瓶子里的水升高,最后喝到了水。可是,现在我却觉得乌鸦喝不着瓶子里的水。课文开头说乌鸦到处找水喝,意思是周围没有水,为什么周围没有水呢?可能正大旱吧。  相似文献   

12.
《乌鸦喝水》是篇童话。笔者认为 ,这篇课文中有两个精妙之处。一、词语承接之妙课文围绕“到处找水喝”—→看见有水喝不着—→“喝着水了”来结构全文。乌鸦看见水却喝不着 ,是因为“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同时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 石子” ,这并非是一个巧合。由此可以看出 ,作者用词承接之妙。因为水不多 ,只有借助许多的小石子才能使水位达到一定高度 ;同时 ,只有小石子才能投进小的瓶中 ,这也就是说 ,乌鸦要喝到水 ,需要凭借许多小石子 ,相比之下 ,如果瓶子旁边的石子既大又少 ,乌鸦也就不能想出办法喝到…  相似文献   

13.
在进行《狐狸和乌鸦》的课堂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回答了乌鸦为什么会上当时,一个名叫齐明明的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以前我们学过的《乌鸦喝水》,说乌鸦爱动脑筋想办法,是聪明的乌鸦。可是今天咱们学的课文中,却说乌鸦爱听奉承话,乌鸦是不是变笨了?”学生们被齐明明这一问,都激起了好奇心,瞪大眼睛直盯着我。我当时也有点发愣,不过马上反应过来:“你提的问题很好。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乌鸦。第一只乌鸦爱动脑筋,所以喝到了水;第二只乌鸦呢?爱听奉承话,结果上了狐狸的当。同学们,大家要向哪一只乌鸦学习呢?”学生们异口同声…  相似文献   

14.
《乌鸦喝水》(六年制第二册9课)这篇看图学文讲的是一只乌鸦动脑筋想办法喝着水的故事。乌鸦开始为什么喝不着水,后来是怎样喝着水的,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呢?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掌握重点,突  相似文献   

15.
题记:当老师忘记自己是老师的时候,儿童才把老师当成最安全的“伙伴”。 例1,教学《乌鸦喝水》,在讨论“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儿童认同课文中“瓶子里的水少,瓶口小”这一定论。但是,有的儿童不  相似文献   

16.
王开东 《师道》2009,(1):23-24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不多,它喝不着。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它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衔来,放到瓶子里,瓶子的水位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说明: 《乌鸦喝水》是一篇寓言故事,选自《伊索寓言》。 二、目的要求: 1.使学生熟读课文,从课文的故事里知道碰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具有不怕困难,积极解决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2.要求学生对“喝、可、很、着、办、旁、法”等七个生字要达到“四会”;对“只、乌、鸦、找、瓶、它、怎、呢、衔、升”等十个字要读准字音。  相似文献   

18.
做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推出结论,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是一种常见的方法,而在小学语文的一些常识性课文教学中也做点简单的实验,可以排除因学生阅历浅或知识不足而造成的学习障碍.一、用实验帮助学生明理《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写乌鸦想喝水,可瓶里有水却喝不着,后来乌鸦将石子放进瓶里便喝着了水.为什么放进石子水面就能升高?这对七岁的孩子来说是颇有  相似文献   

19.
与时俱进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过父母为我们讲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有一只乌鸦又累又渴,很想喝水。忽然,它看见一只大水瓶,但瓶里的水不多了.嘴伸进去也喝不到,怎么办呢?它急中生智,叼些石子放到瓶里,  相似文献   

20.
《乌鸦喝水》(五年制和六年制小语第二册)是一篇看图学文,主要讲的是一只口渴的乌鸦想办法喝到水的故事。在教学时要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去寻求解决同题的办法。乌鸦开始时为什么喝不到水和后来是怎样喝到水的,这不仅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在教学时应把“想办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一、“想办法”查找喝不到水的原因乌鸦之所以遇到水却喝不到水,主要原因有四:水少,瓶高,口小,嘴短。这四个原因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一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在教学时可提出下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