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科学家通过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 ,找出蝙蝠能顺利飞行的原因 ,并从中受到启发 ,给飞机装上雷达 ,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教学难点是理解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我们通过活动化教学 ,化无形为有形 ,较好地突破了难点。一、读书师 :蝙蝠的嘴和耳朵怎么配合起来飞行的呢 ?请读读课文第 6自然段。二、演练 ,理解“蝙蝠”飞行的秘密1 .以角色表演激趣。师 :读了第 6自然段 ,我们把蝙蝠飞行的过程表演出来 ,好不好 ?生 :好。师 :谁当蝙蝠 ?谁当超声波 ?生 :我来 ,我来…… (争着举手 )2…  相似文献   

2.
案例:《蝙蝠和雷达》师:同学们真会读书,理解得很好。那么谁能读好这一段课文呢?生:“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师:(打断)停。它一边飞,一边从哪里发出声音?生:(做领会状)“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重读)发出一种声音。”师:(打断)叫什么?生:(再接着读)“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重读),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师:(打断)像什么?再读一次。生:(重读)“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师:好!生:(继续)“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  相似文献   

3.
探路眼镜     
蝙蝠之所以能在夜间飞行,是因为它的嘴能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进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可以改变飞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一、乐学点1.“在黑夜里,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3.雷达相当于蝙蝠的嘴和耳朵。  相似文献   

5.
教法一自读自悟做中理解一、看图揭题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二、初…  相似文献   

6.
一、巧用课题,引发探究,培养梳理文章联系的能力 1.知蝙蝠 师(出示蝙蝠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 生:认识。它是蝙蝠。(师相机板书“蝙蝠”,引导学生跟着书空。) 师:你知道哪些有关它的知识? 生:蝙蝠是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7.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其教学重点是搞清蝙蝠的嘴与耳朵的作用,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从板书中可清楚地看出蝙蝠嘴与耳朵的作用,蝙蝠与雷达的探路原理。带箭头的虚线表示雷达是在蝙蝠的启示下制造出来的。另外,利用板书亦可阐明夜航的飞机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课文百宝箱     
海底有“森林”吗在海底有成片的各种藻类植物。它们长得茂盛,纠缠在一起,密密麻麻,看上去好像森林的样子。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蝙蝠能在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探路。蝙蝠能从口腔中发出一种超声,在安静时,它能每秒钟发出5 ̄10次的超声信号;飞行时,每秒钟发出的超声信号能增加到20 ̄30次,甚至达到60次。当这种超声发出之后,碰到前面的物体,会立即折回来,传进耳朵里。于是,蝙蝠就知道前面是什么东西。如是障碍物,它就迅速避开;如果是食物,它便扑了过去。蝙蝠就凭着这种声音,来决定要前进还是转弯。因此,即使在夜间,它也能飞行自如。海藻是…  相似文献   

9.
说明:《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其教学重点是搞清蝙幅的嘴与耳朵的作用,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从板书中可清楚地看出编幅嘴与耳朵的作用,蝙蝠与雷达的探路道理.虚线箭头表示了雷达是在蝙幅启示下制造出来的.另外,利用该板书亦可阐明夜航的飞机何以安全地飞行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十一月二十日今天检查语文教案,发现老师们对教学重点的确定很值得思考。如《蝙蝠和雷达》的教学重点,有的老师是这样写的:“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超声波为什么能探路飞行的道理。”又如:《诚实的孩子》一课,有的这样确定:“认识列宁诚实的品质,教育学生向他学习。”究竟什么是教学重点呢?袁微子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这样写道:“教学重点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着重指导的内容。”大纲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完成这样的教学目的而进行的课文教学,重点应该指导学生理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形式去表达内容的,也就是说“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词、句、段上,而不应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一、设疑开讲,激发兴趣(大屏幕出示蝙蝠静态图)这是什么?(蝙蝠,正音)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种动物?(大屏幕出示雷达静态图)这是什么?谁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呢?师: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7课《蝙蝠和雷达》。(出示课题,齐读)二、直奔重点段,组织学习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3—6自然段)2.指名读第3自然段,问:蝙蝠夜间飞行有什么特点?(借助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安全,引起学生思考。)3…  相似文献   

1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出示两只风筝)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喜欢)师:老师将把这个礼物送给努力学习的同学,你们想要吗?(想要)师:你想要哪一个?(大的或小的)二、体验感知,建立概念1.理解物体的表面及火小师:你想要大风筝,请告诉同学们“大”指风筝的哪儿大啊?(指名上台摸风筝的面)师:你摸风筝的面是什么感觉?(平平的)  相似文献   

13.
《蝙蝠和雷达》第二段(3—6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主要讲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段的叙述比较生动,而且蕴含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从宏观层面上看,这一段反映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微观层面上看,科学家为什么要做三次不同的试验,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其中均折射出一种科学的思想光芒。在这一段教学中,怎样加强语  相似文献   

14.
包孕序抓住问题的。纲”与“目”,或以“纲”导“目”,前。包”后“孕”,或以“目”举“纲”,前“孕”后“包”。如教《蝙蝠和雷达》,可作如下设计: 1.飞机在夜间飞行,为什么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2.蝙蝠是怎么在夜间飞行的?用什么来探路的?为什么能用这些工具探路? 3.夜航的飞机能安全飞行是因为装上了什么?为什么说它相当于蝙蝠的嘴和耳朵?  相似文献   

15.
鉴于“引探教学法”以回答思考问题为主线,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的特点,“引”要把握教学契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如我教学《蝙蝠与雷达》一课:一、初学课文,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的“探”能顺利进行,我布置了初学思考题:1.搜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材料。2.飞机为什么能在漆黑的夜间安全飞行?3.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哪些实验?结果如何呢?3.蝙蝠是怎样用耳朵和嘴巴配合飞行的?4.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学生依照这些思考题学习课文,就可以做到探时有目的、有方向,也弥补了课前只学字词、肤浅读通课文的缺憾。…  相似文献   

16.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讲读课文。全文7个自然段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第二段(第3—5自然段)讲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段(第6、7自然段)讲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  相似文献   

17.
《蝙蝠和雷达》(五年制第六册、六年制第七册)中有句话:“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指夜间安全飞行),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过试验。”又有句话:“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这个秘密。”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些较为详细的情况呢? 中年级语文教研组现根据《生活科学文库》《少年科学知识文库》的有关部分简答如下: 1793年,意大利生理学家斯帕伦扎奈第一个指出“蝙蝠能用耳朵看东西”。1794年,外科医生和昆虫学家路易斯·朱林经实验证明:蝙蝠发现物体时,它耳朵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这位朋友很特别,它是唯一一种会飞翔的哺乳动物。它喜欢阴暗的环境,白天倒吊在山洞里休息,晚_上和伙伴们出来觅食。别看它们在夜间活动,视力也一般,但是它们整个家族的听觉能力却非常强大,靠“听”就能在夜晚敏捷飞行。它们会用喉咙发出超声波来探测距离,躲避障碍,确定目标,然后用特殊进化而来的脸部和耳朵感受这种超声波反馈回来的信息。我们人类使用的雷达,就是根据它们的这个“超能力”发明的。现在你知道这位朋友是谁了吗?对,就是蝙蝠。  相似文献   

19.
为了突出本组“归纳段落大意”的训练重点,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了四项调整: 一、调整了课文篇目。新教材保留了《捞铁牛》、《蝙蝠和雷达》、《一次科技活动》,增加了《新型玻璃》。四篇课文内容相近,都是介绍一些科学常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四篇课文的命题方式相似,都是以记叙的主要事或物为题,题目确切、简洁,透过课题,基本上能了解课文所记叙的重点事物;四篇课文的段落分明,段意明确,便于对学生进行归纳段落大意的训练。 二、调整了“思考·练习”。本组调整后的“思考·练习”有两个特点:①问题的要求更明确具体,便于教师备课和指导学生理解。如,《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思考题1的第②题现在是这样叙述的:“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原题是“科学家反复研究,弄清了蝙蝠是怎样飞行的。用自己的话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上,王老师讲授的《蝙蝠和雷达》一课已经接近尾声,一位学生正在复述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这时,一位男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您知道什么东西能对付蝙蝠的超声波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