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2年,被迫寝刊17年的上海《新民晚报》复刊了。新组建的财务部门在清点旧账目时,发现报社的工会基金,原来是《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夫妇的私人钱款。那是在1953年,上海《新民报》公私合营时,报社工会没有任何资金来源,他们就垫出钱来,作为全社100多位同仁的借款基金的。于是,财务部门就致函在北京的陈、邓夫妇,请他们收回这笔钱.报社很快便接到由邓季惺执笔写来的复信,信中说:“过去怎么做,现在也就怎么做。”至今,报社四五  相似文献   

2.
上海《新民晚报》是十年内乱初期就被迫停刊的。在中央领导同志、上海市委和广大读者关心、支持下,在1982年元旦正式复刊了。《新民晚报》的前身是《新民报》,1929年9月创刊于南京,是一家民营报纸。创办者为陈铭德、邓季惺先生等人。1937年抗日战争开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开始后,新民报经理邓季惺的胞弟邓友民到延安去了。邓和报社一个与友民要好的同志,邀请他给《新民报》写通讯,他表示同意。《新民报》由南京迁到重庆复刊后不久,原在报社工作的胡迦彤(宋迪夏)同志也去延安,报社负责人和与胡有关的人,又要她写通讯,她也同意了。还有报社的其他同志,也根据各自的关系,约请去延安的同志写稿,都乐于接  相似文献   

4.
一九四六——一九四八年初,我担任南京新民报日、晚两报的编辑人。在上海新民晚报筹办和初创期中,报社的主持人陈铭德、邓季惺先生常住上海,我又受委托于编辑工作之外,代为照看一下南京社的行政和经理事务。因此,尽管不习交际应酬,又不谙行政事务,也不得不被迫参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和伪政府新闻局以及报业头目间的一些会集。新民报在抗战后期就标榜是“超党派”、“纯民间”的报纸,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核心——南京,要比较长期地保住这个伪装,是不容易的。在与当局和同业间的交道中,受到热骂和冷嘲是常事。当时南  相似文献   

5.
每天下午,在上海街头,常见市民们等晚报、买晚报、看晚报的动人景象。这使我想起新民晚报老社长赵超构的话,他曾十分贴切地把晚报譬喻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最近,新民晚报又以燕子为主题向广大读者征求报徽的设计。谙熟新民报史的张林岚告诉我,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郭沫若流亡日本时,曾以“燕子”为题写过一首五绝,题赠前往看望他的新民报创办人陈铭德、邓季惺夫妇。诗云:“呢喃剪新谱,青翠滴清音;对此欣  相似文献   

6.
听吴敬琏谈经济报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生请吴敬琏谈经济报道的想法,源于两个原因。其一,吴敬琏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近年来,他因致力于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而广受新闻界瞩目。他接受过很多采访,对当前的经济报道应该有较深的认识。其二,吴敬琏本人与新闻界渊源甚深,其母邓季惺女士是报业史上赫赫有名的《新民报》的早期创始人和著名的报业管理家,其生父和继父也曾先后担任《新民报》的主笔,因此笔者臆断,请吴教授谈媒体的新闻报道,应该有比较好的“谈话背景”。  相似文献   

7.
赵超构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的评论家、杂文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参与上海《新民报.晚刊》的创刊工作,并先后担任新民报社总管理处副总主笔、总主笔兼上海《新民报.晚刊》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社长。在《新民晚报》工作期间,提出了新闻改革的许多创见,助推《新民晚报》达到新的高度,使其在同类报刊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最近,有不少企业报同仁碰到我时,总是询问和探讨企业报采编工作的分与合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主要看该企业报的具体情况。首先,较大的企业报社和太小的企业报社,一般来说,无须讨论这个问题。譬如说上海企业报界中的《上海铁道报》、《宝钢报》、《新金山报》等企业报,采编人员一般都在二三十人以上,如果他们实行采编合一的话,岂不乱套?而像《大力神报》、《大隆工人  相似文献   

9.
重庆《新民报》,是南京《新民报》“报系”之一。1937年11月下旬南京即将失陷时迁至重庆,1938年1月15日在重庆复刊。l941年11月增出晚报。1943年6月,《新民报》总管理处决定在成都创建一社,先后出版晚报和日报。1949年4月、5月,南京、上海相继解放,两地  相似文献   

10.
1949年8月6日,重庆解放前夕,重庆新民报突然宣布改组。由《新民报重庆社》改为《重庆新民报社》,并把当时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曾扩情拉来做发行人兼社长。一张有影响的报纸,突然有这样大的变动,自然会引起读者的疑虑和议论,许多朋友也表示惋惜。这里,就我所知,把改组经过追记于后。  相似文献   

11.
《新民晚报》原名上海《新民报》晚刊,(1958年4月改名《新民晚报》)于1946年5月创刊,日出对开一大张。当时上海是国统区,有大小日报数十家,《新民报》是抗战胜利后晚出的一家报纸,发行量不足一万份。在上海《新民报》出世之前十七年,即1929年已经有南京  相似文献   

12.
1929年9月9日,三个年轻人陈铭德、刘正华、吴竹似,在南京,选择孙中山第一次起义的日子,创办了一张报纸《新民报》。到了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创刊,《新民报》拥有了五社八版的规模。五社为南京、重庆、成都、北平、上海,前三社均为日、晚两刊,从而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报纸。它创办之初,正是蒋介石用现代方式组织起来的专制国家成立不久,“党化新闻界”使中国新闻界受到空前的钳制;它的大发展之时,正是抗战胜利不久,中国面临和平与内战、民主与专制两条道路选择的关键时刻。也就是说,在一文网森密的国度里,《新民报》能够在保持文化人气节,又发挥文化人长处前提下成就如此辉煌的局面,无论从报社  相似文献   

13.
成都《新民报》从1943年6月创刊,到1950年4月结束,我一直是负责人之一。现仅就记忆所及,将成都《新民报》的情况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4.
重庆解放前夕,新民报社的工作人员中,有五位在同一天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他们是《新民报》重庆社的编辑陈丹墀、外勤记者胡作霖、编辑兼外电翻译胡其芬、校对张朗生和成都社的排字技工刁侠平。这些同志在反动派的监狱里面对屠刀而英勇不屈。  相似文献   

15.
一夜编辑     
1946年初,我由柯灵同志介绍,参加上海《文汇报》工作,编市闻版。编了一期,就提出辞职。“一夜编辑”是颇有点戏剧性的。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我作为《新民报》  相似文献   

16.
我是北京《现代教育报》的一个订户,在收阅报纸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发现该报社在出报方面没有章法、随心所欲,诸如收了钱不出报、大量搞合刊、随意改报名等,严重损害了订户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上海《新民晚报》是一份日出四开两张的报纸,共计八个版面,单是副刊《夜光杯》就占了两版,四分天下有其一,可见副刊在该报所处地位之重要。《夜光杯》是一个历史名称。上海解放前,《新民报》有三个副刊,其中一个就叫《夜光杯》,刊登杂文、散文、掌故、小品。其余两个副刊,一个叫《夜花园》,刊登影剧文章;一个叫《十字街头》,反映社会生活。我曾经是《夜光杯》、《夜花园》的投稿者。现在的《夜光杯》所继承的传统,主要是上述三个副刊的综合。《新民报》创刊于1929年。1989年正是它的60华诞。如要追溯历史渊源,还可以举出早年几位创立副刊风格的名家如张恨水、张慧剑、张友鸾等先生,他们流风余韵,也给了我们这些后继者以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37年底,父亲携家离开南京,溯长江西上。经过武汉时,陈铭德正在武汉筹划出版重庆《新民报》,便约请父亲到重庆参加创刊工作,并请父亲仍担任总编辑。《新民报》撤离南京前的总编辑赵纯继先生是四川人,此时随报社入四川,父亲认为应当仍由赵继任总编辑,他只接受主笔职务,主持版面规划。他从适应长期抗战需要考虑,建议将《新民  相似文献   

19.
1946年某天,上海《新民报》截稿时,其南京专电发来特急电,称“蒋主席偕夫人宋美龄访美,今日从明故宫机场起飞”。这是一条世人瞩目的重要新闻,然而,《新民报》居然只字没登,让《华美晚报》当日以头版头条“抢了头功”,7行大字标题处理得格外醒目,一时轰动上海滩。殊不知,这是《新民报》刻意制造的一条假新闻。原来,《华美晚报》常常截获《新民报》的“南京专电”照搬照抄、抢先发行。由于后者是私设电台而无可奈何,于是出此“损招”诱使前者上当。果然,《华美晚报》被当局罚停三天,在读者中信誉大受贬损。①假使今天某家报纸也搞一次这样的…  相似文献   

20.
一目 《出版参考》2008,(12):M0002-M0002
赵超构,浙江瑞安人。1930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任南京《朝报》主笔、重庆《新民报》副总主笔。后参与创办上海《新民报》并任副总主笔兼总编辑。建国后历任《新民报》总主笔,新民晚报社社长、总编辑等,以“林放”笔名撰写《随笔》、《未晚谈》等专栏。著有长篇通讯《延安一月》,杂文集《世象杂谈》及《赵超构文集》(六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