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孙中山“大同盟”思想与同盟会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界一般认为,1903年后孙中山即开始从事组建革命政党的工作,1905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中国同盟会则是他组党思想和行动的最终结果,本则认为,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存在着建党的“大同盟”思想,这与最初的东京同盟会并不完全等同。两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辛亥前的革命进程。  相似文献   

2.
邓演达是中国杰出的小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家,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革命思想,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大大地向前发展了。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一、孙中山“耕者有其四”思想的提出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是在克服传统思想,抛弃反满复汉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发展民主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完善的,到1906年底才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不少论者认为,孙中山以反清为中心内容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就已初步形成。本文则认为,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孙中山民族主义初步形成于1895年。一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衡量标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范畴。其衡量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史学界似乎并没有引起注意。本文认为,在讨论孙中山民族主义形成的问题时,首先应该讨论资  相似文献   

5.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比以至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情况,“观”指观点看法。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指导革命的思想和斗争策略,不是凭空得来,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认识形成的。孙中山如何看待中国的国情,在思想认识上有什么变化?下面谈点个人意见,以供讨论。一个人如何认识当时的国情,亦要看这个时期和他本人所经历的主客观条件。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到1905年同盟会成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三民主义”,并明确主张用武装斗争手段推翻清朝的统治,这标志着他民主革命思想的成熟。这段期间孙中山思想…  相似文献   

6.
不少论者认为,孙中山以反清为中心内容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在1894年中日甲午成争之前就已初步形成。本文则认为,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孙中山民族主义初步形成于1895年。一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衡量标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范畴。其衡量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史学界似乎并没有引起注意。本文认为,在讨论孙中山民族主义形成的问题时,首先应该讨论资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晚年曾确立过联俄政策,并将之付诸实践,联合当时社会主义的苏俄进行革命斗争,这是国内外史学界几乎公认的。然而,对孙中山晚年为什么转向联合苏俄等问题,国内外史家却有不同的解释。本人拟就孙中山晚年联俄的动因、目的及其思想实践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说明孙中山联俄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这里既有他思想上对苏俄革命事业的认同,又有他寻求苏俄帮助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也有他遭帝国主义列强冷遇后的觉悟,还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问题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或立后,国内史学界对孙中山先生的“大亚洲主义”问题,殊少论及。近来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但看法不一,聚讼纷纭。孙中山有没有“大亚洲主义”思想?如何认识他的这种“大亚洲主义”思想?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是孙中山亲自领导创办起来的。它的建立,既是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产物,也是孙中山多年革命“军事上失败的结果。”孙中山致力革命一开始就把武装夺权作为革命的首要任务,这是他十分珍贵的思想。他从历次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若想革命成功必须有“明瞭党义之军队,方能服从本党之指挥,尤必须有信仰党义之干部.方能造成革命之武力。”孙中山的这些认识,就为他积极创办黄埔军校奠定了思想基础。孙中山决定创办黄埔军校,还由于列宁领导的革命军队,对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作用,给了他很大的启迪。孙中山1921年12月,在一篇题为《军人精神教育》的讲话中指出:“苏俄军人有主义,有目的,所以能与农工联合而造成新国家,相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了举世闻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谱写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新篇章.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是他完整的、系统的革命思想体系的起点,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只有理解了它,才有可能把握孙中山思想如何从爱国主义到旧三民主义,再向新三民主义发展的脉络,从而展示出孙中山思想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图景.  相似文献   

11.
<正>孙中山一生奔走于革命,他虽然没有专门系统地研究过文化问题,但对文化问题是很重视的,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在他遗留下来的五百多万字论著、演说、书信中,包含着很丰富的文化思想,涉及到许多重要文化问题。本文即就孙中山关于文化的观念,对中西文化的认识等问题做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人当中,关于孙中山有一种占支配地位的认识,即将他当作标志着中国革命之正统的象征,这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将他尊为共和革命之父这件事情上表现得见为明显。结果,他几乎被神化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以致很少有历史学者敢于批评他。台湾有一位学者在研究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的冲突时曾强调,我们必须“从学术的观点而不是旧式的圣贤道德说教”来评价孙中山。[1]那么,对于中国之外的研究者来说,可以在客大程度上不受上述认识方式的约束呢?无疑,环绕着孙中山的神话般的力量是不易克服的。不过,上述占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13.
平均地权纲领和耕者有其田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地把握孙中山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平均地权纲领,是否包含着耕者有其田思想?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不少分歧。有人认为,对“孙中山来说,‘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是一回事,是同时提出的”。有人认为,在20世纪初年,孙中山所宣传的平均地权,“实际上仅仅限于解决城市的土地问题,而没有提到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还有人认为:“孙中山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土地纲领中没有‘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在他的前期著作中也找不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具体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新探杨华山谈论孙中山离不开辛亥革命;反之,谈论辛亥革命也离不开孙中山。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孙中山的评价及辛亥革命各方面的论述为史学界所瞩目,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些问题仍需要我们...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晚年积极进行革命武装的创建活动,在军事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有价值的新思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资产阶级军事教育思想体系。本文试对此问题作些理论上的探讨。一、借鉴苏联孙中山先生从1894年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起,先后进行过多次武装斗争,但都末使资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孙中山本身并无军队,他常年为借兵筹款到处奔波,历次举事所依靠的力量大多是会党、绿林和暂时依附革命的旧式军队,所以屡遭失败。二次护法失败后,孙中山把眼光转向了苏维埃俄国。在苏俄代表帮助下,他痛定思痛,认真总结以往失败的教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次年四月这段时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曾来到桂林,住在桂林王城里,以王城为大本营进行了许多革命活动。孙中山来桂林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他在桂林王城开展了哪些革命活动?这些活动对当时的民主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前吴稚晖对孙中山的认识由浅至深,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孙中山领袖地位确立的艰难历程。1903年初,吴稚晖加盟革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大力宣传和坚决捍卫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及其革命主张,成为孙中山早期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前吴稚晖对孙中山的认识由浅至深,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孙中山领袖地位确立的艰难历程。1903年初,吴稚晖加盟革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大力宣传和坚决捍卫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及其革命主张,成为孙中山早期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  相似文献   

19.
从正式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孙中山就一直将海外华侨作为其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他不仅全力发展海外革命组织,创办革命报刊,而且以华侨为其革命事业的主要财政支持。事实上,正是主要在华侨的财政支持下,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但是华侨的力量毕竟有限,孙中山长期忽视国内的革命力量,给革命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财政困难直接导致了辛亥前10次武装起义的旋起旋灭,更导致了同盟会内部的分裂,之所以视华侨为其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根本原因在于孙中山的华侨出身使他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使他认识到华侨的革命要求,却认识不到国内人民的革命力量。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中,深刻认识到全盘西化和全面反传统都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最佳设计,因而他提出了中西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互融问题,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鉴别中努力探寻一条新的中西文化融合之路,形成了孙中山文化思想的独立体系。孙中山的文化思想是以综贯中西为基本特征的,它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