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一"假前,通过学习"分数的意义",学生知道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其中"一个物体"和"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他们都有了较深的理解,而对"一个计量单位"的理解却只浮于表面。于是,长假后的第一节数学课,我"后补"了这样一个细节:首先  相似文献   

2.
<正>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一"字都是指事字,用一横表示数目。"一",笔画最少,古人根据一根手指的形状,造了个"一"字。它的形状,从古至今,从没变过。别看这"一"字就这一笔,它的内容可丰富了。有人从《汉语大词典》中查到"一"字有24种语义。以"一"字为头的词有2400多个,如果加上它在中间和末尾组成的词,那就更多了。"一"字用得最多的,是把它看作是最小的正整数。这也就是"一"字的本义。正因为是最小的正整数,所以很自然地成为序数中的"一"。如"一不做,二不休",这"一"便是序数。  相似文献   

3.
与虫共舞     
之一 螳螂 一天,我在草地上玩耍。忽然,看见一只螳螂和一只蝗虫正在"比武"呢! 蝗虫先给螳螂来了个"下马威","砰"的一声,螳螂摔了个跟斗。螳螂爬了起来,抡起两把"大刀"砍向蝗虫。蝗虫躲过"大刀",又是一脚。螳螂跌了个"嘴啃泥"。  相似文献   

4.
<正>一个周末,我做完了作业,突然心血来潮,想与爸爸下一盘象棋。爸爸正在看报纸,他二话没说就摆好了棋盘,准备与我一决高低。比赛一开始,我先把"炮"调到中间,准备到爸爸那边轰他的"将"。爸爸早已看穿了我这一招,马上把"马"提上来防备。我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随即把另一个"炮"调到"河界",看爸爸正召集他的"人手",我趁机把"炮"调到与敌人的"象"同一列的地方,心想拿了"象"之后擒"将"就容易了。没想到爸爸这时笑得合不拢嘴,立即用一个"卒"解决了我的"炮"。啊!我吃了  相似文献   

5.
咱的同桌是一位"花木兰"。起初的感觉是有点"倒霉"。自然,跟"花木兰"同桌,就有好戏看啦! 因为天下雨,我早来到了学校。我的同桌"花木兰"也翩然而至。你看,她走到我跟前,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马尾辫子一甩说:"闪开,我过去!"我一看她"架子"太大,一直想煞一煞她"花木兰"的傲气,就一歪头说:"先脱下雨披再让你过去,不然弄湿了我的课桌椅,它们要是着了凉感冒了,那问题可就大了。"花木兰"无奈,就脱下雨披,白了我一眼,故意努  相似文献   

6.
《家教世界》2009,(1):7-7
量词家族成员众多,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而且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如:一"头"牛,一"匹"马,一"口"猪,一  相似文献   

7.
"一"既为我们提供了"道"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达到"道"的路径以及判断是否获得"道"的标准。与其他词相比,"一"具有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可以自由地在各个词性之间,也即在人为的词性分割的各个世界之间自由跨越。可以说"一"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类似于康德意义上的"统觉"功能);那么,在语言难以综合地表达"道"的全部方面的时候,"一"的丰富性与简易性就为庄子直观而真切地揭示"道"、探索"道"、体会"道"、把握"道"乃至最终达至"道"提供了一种本体论和方法论兼备的桥梁;由此,"一"就构成了"道"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正假酒惹的祸让学生默写《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诗,一生将"茅台酒的醇美"中"茅"和"酒"都写少了一笔——"茅"少了一撇,"酒"少了一横。我指着他写的错别字说:"正宗的假茅台!难怪市场上假茅台泛滥成灾,原来都是你们这些人干的。"继续往下批,又一名同学将"醇"左边的"酉"字旁也少了一横。我叹道:"这不是你的错,前面那位同学卖的是假酒,所以你也就感受不到‘醇美'了。"学明星L一向不自信,找他起来回答问题,声音小得跟蚊子嗡嗡似的。"你是我见过的最小气的人。"我大  相似文献   

9.
背黑锅     
正"哧——"老爸在准备晚餐,厨房里不时传来声音。听着这首锅碗瓢盆"交响曲",我回忆起了一件童年糗事。"砰!"一个香水瓶掉到地上摔碎了,香水洒了一地。闯祸的哥哥对我说:"我请你吃巧克力,你替我背黑锅,行吗?"贪吃的我一听,立刻答应了。哥哥担心我反悔,又让我签了一份"合同"。我不知道什么叫"合同",糊里糊涂地签了。这下,哥哥收起"合同"满意地走了。  相似文献   

10.
从散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忽视了每一篇散文的独特性,教学偏离了"这一篇"散文的"语言"与"人文"境界。散文教学应更近"语言"、更近"人物"、更近"散文"来关注散文的教学意味,回到课堂去发现"这一篇"语言的独特,发现"这一人"体验的独特,发现"这一篇"文体的独特,守护文本的独特,收获一片独特的意境,过上一段独特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考察"半""一半"和"一A半"等"半"类词语的性质和功能。"半"有数词和副词的性质,并无量词的功能。副词"半"是数词"半"语法化的结果,对"半"的多功能的分化和"一"的虚化促成了"一半"的产生。副词"多/大半"是词组"多/大半"词汇化的结果,同样,对"A半"多功能的分解也促使"一A半"的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与数词"半"对立分布的"一半"是数词;与副词"A半"主要处于对立分布状态的"一A半"也是数词。虚化了的"一"在"一"类词语中不宜再看作数词。  相似文献   

12.
我又拿出一片圆饼干,往地上一抛。"狮子"立刻和饼干展开了赛跑。我捧腹大笑。"狮子"一边跑,一边喘着粗气,好像在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突然,"狮子"好像真的生气了,猛地冲上去,抬起一只脚,使劲地把饼干打趴在地上,一口就  相似文献   

13.
资讯     
正人社部慰问"三支一扶"大学生新年伊始,全国范围内将集中组织开展"三支一扶"大学生新春慰问活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到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丁家寨社区、临港经济区郭家小庄村,走访慰问了服务基层的"三支一扶"大学生。走访慰问后,一场"三支一扶"大学生座谈会随即召开。"三支一扶"大学生代表汇报了在基层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表达了脚踏实地、服务基层的愿望。信长星对"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精神给予了鼓励,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信长星表示,新时代的"三  相似文献   

14.
句子国的比拟家族里有"拟人"和"拟物"两个大家庭。拟人的名声很大,地位也高,而拟物则相反。有一次,长颈鹿格格写了一篇作文,文中有这么一句:"我到了乡下的爷爷家,表弟一听说我来了,连忙从房间里飞了出来。"句中的"飞"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将就"一词的成词,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短语"将就"的词汇化,一是动词"就"的词义制约,一是"将就"语源义及认知的影响。最早在南宋时期"将就"凝固成词,最初表示的是"迁就"义,到了元代才产生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勉强"义。从历时层面来看,其词义由多样性向单一性集中。  相似文献   

16.
暮江探究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一诗中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暮江,表达了一种天使般的热情。我的学生们在孜孜不倦的探究中含英咀华,收获甚大。"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动地再现了"残阳"和"水"的关系。而反映这一关系的"铺"字够迷惑人的了,不然,为什  相似文献   

17.
《红领巾》2014,(2):34-36
正每一片叶子都有一个故事,每一片叶子都是一声祝福,每一片叶子都带来一份力量。它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取自不同的树,有着不同的颜色,因为《红领巾》聚在了一起,组成了一幅画。这幅由"‘红粉'之叶"和"小编之叶"组成的"红红火火",满载着祝福与期待。有了"红粉"们的支持,"红红"一定会一路"火"下去的!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与中共"一大"相关的五个历史问题:一、毛泽东出席中共"一大"的身份,是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代表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出席"一大"的;二、"一大"期间毛泽东被其他代表称为"神经质",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四点;三、"一大"上,毛泽东没有做过正式发言,其工作就是做会议记录;四、毛泽东进入中共中央的时间应该是在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上;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真实时间是1920年8月,为何说"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陈独秀虽然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但在历史上陈独秀被共产国际作为大革命失败的"替罪羊",并戴上了"右倾投降主义""托派"等多顶帽子,所以不可能以他1920年8月创建的上海共产党发起组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而毛泽东出席了"一大",所以"一大"就成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小说使用了"VVA"、"V一VA"、"V了VA"、"V了一VA"、"AB了一AB"等特殊动词重叠格式。研究它们,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现代文学阶段(1919-1949)吴方言中动词重叠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三枝谷穗     
有一位师傅收了三个徒弟。他发给每人一枝谷穗,说:"明天告诉我多少颗谷粒。"第二天,徒弟们来报告。大徒弟说:"一共1328粒。"师傅:"你怎么数的?"大徒弟:"揉碎了,放在一张纸上,一粒一粒数。"二徒弟说:"1430颗谷粒。揉碎了撒地上,抱一只大公鸡来啄,数鸡头。"三徒弟说:"我这枝谷穗1350粒。"师傅:"怎么知道的?"三徒弟:"问两位师兄,取中间数。"师傅说:"好,你们都出徒了,明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