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寨是我的第二故乡。从1967年12月到1980年11月,我在大寨工作、生活十三年之久。 1994年春天我重返大寨采访,凤莲见我时不说“去大寨”、“来大寨”,她说:“老段回来了。”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是我成长的摇篮. 太行山是我采写新闻的大舞台. 1964年春天,我第一次到大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派我为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采写大寨玉米"三深"(深耕、深种、深刨)种植法.专题节目传播大寨科学种田经验. 这是一次43年前媒体在大寨的单项联合,今天在大寨召开第四届太行山新闻论坛是多家媒体的大联合.  相似文献   

3.
我这位生在农民家庭,在农村困难时期长大的农民的儿子,注定一辈子都离不开农民。一次终身难忘的采访,让我抱定了一个决心:农民的儿子就要为农民写一辈子新闻!那是1994年春节前夕,我刚走上专业新闻工作岗位一个多月,到重庆市綦江县采访农民如何过年的情况。在县民政局,局长给我介绍说县城所在的古南镇一个村民组的农民由于贫困,过年都非常困难。我提出要去这个村民组看一看。可这位局长怕我把真实情况报道出去后造成不好的影响,无论如何都不让我去。当天晚上10点多钟,我设法找到了古南镇分管民政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说明情况后,这位书记非常支…  相似文献   

4.
人一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职业选择与兴趣爱好相吻合,我喜爱新闻摄影,从一名基层摄影通讯员走到了河南日报记者这个工作岗位.因此,我天天都在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业,跑遍了河南全省所有的县市和许多边远地方的乡村,每年在基层采访的时间在250天左右,见报照片在400幅以上,连续多年发稿量在报社内名列前茅.新闻摄影是我的生命,是我全部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尽管已经过去将近三年的时间,2003年4月30日对时任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的采访,对我来说仍然是一次最难忘的采访经历。有些新闻工作者认为新闻采访仅仅意味着采访,是为了获取新闻信息而进行的职业行为,但在我看来,一次成功的采访不仅仅停留在采访的层面,还可以上升到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欢迎记者指导",这是许多地方接待记者一句客套话.在我参加新闻工作不长的时间里,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听过这样的话了,我从没有在意过.但到大寨又听到这句话,却引起了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7.
夏秋之交,我到阳泉采访,顺路到名噪一时的大寨看了看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她同我70年代开始共事,见面没有寒暄,直来直去,如实交流。郭凤莲1980年4月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大寨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先后调到晋中果树研究所、昔阳县公路段当了11年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1991年11月,上级为了重振大寨雄风,决定让她回大寨再展宏图。她深知“二进宫”之艰难,但是为了事业,也为了再  相似文献   

8.
羊宛轩 《青年记者》2021,(19):26-28
党把新闻舆论阵地交给我们,无论我们是记者、编辑,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有一份共同的责任。——刘海陵"不好意思,没给您充分时间做准备。"采访开始前,记者对没有将采访提纲事先给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党委委员、书记、社长刘海陵而表达了歉意。"没关系,我都准备一辈子了。"刘海陵笑着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9.
合众国际社采访白宫事务记者海伦·托马斯1992年1月1日起担任格里迪龙俱乐部副主任,她是担任这个很有声望的记者俱乐部高级职务的。格里迪龙俱乐部以前是清一色的男士新闻团体,延续时间达90年之久。到1975年才第一次接收女成员。这个俱乐部在有限的积极成员  相似文献   

10.
夏秋之交,我到阳泉采访,顺路到名噪一时的大寨看了看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她同我70年代开始共事,见面没有寒暄,直来直去,如实交流。郭凤莲1980年4月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大寨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先后调到晋中果树研究所、昔阳县公路段当了11年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1991年11月,上级为了重振大寨雄风,决定让她回大寨再展宏图。她深知“二进宫”之艰难,但是为了事业,也为了再一次显示一下“自我价值”,便欣然同意接受新的考验和挑战。一年过去了。她不为粮食发愁,谁都晓得这里的  相似文献   

11.
接到编辑部的采访任务,星期三我打电话与温济泽同志约采访时间,没想到,温老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星期四《当代新闻学》编委的同志们到温老家中谈话;星期六温老要准备去山东参加全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会;星期五能见我,但只能是上午,下午还要接待中国报刊报记者的采访。真够忙的。温济泽同志从1943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部工作开始,至今已经历了43年的新闻生涯。43年,他涉足报纸、通讯社、电台、新闻教育领域,是新闻界少有的全能手。他曾是新  相似文献   

12.
党报摄影记者与都市报摄影记者相比,前者政务活动多,自由采访时间少;后者以采访社会新闻为主,活动面大,自由度大。1993年,笔者担任《平顶山日报》摄影记者,刚创刊的《平顶山晚报》也采用我的稿件,最多时一个月发103幅新闻图片。要知道,这些照片都是在传统的暗房中一张一张洗出来的!1997年,笔者担任《平顶山日报》摄影部主任,一个月有一半时间"泡"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市委机关,承担政务新闻采访、拍资料照合影任务。作品在报纸上越来越少,找我采访的人也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3.
王建珂 《青年记者》2012,(15):15-16
一 我1958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疆日报工作.在30年的新闻生涯中,多数时间是做夜班编辑,同时也多次外出采访,曾四下边远贫困的南疆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每次几个月到一年左右的时间,亲身感受到了记者工作的艰辛. 如实报道新闻事件,是记者的天职.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最基层的通讯员,虽说有10年的写作时间,但长期来不知有《新闻三昧》刊物,2000年我由宣传科调到团工会,主管通讯报道,才认识《新闻三昧》。通过一年来的接触,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真有点相见恨晚之感。《采访生活》增长了我的采访技巧;《业务研究》帮助我克服了写作上的弊病,使我的业务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采写经验谈》的经验、《我们的同行》、《记者手记》等栏目的文章,我是每篇必读;《新闻夜大学·专题讲座》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新闻  相似文献   

15.
一位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同行曾经问我;作为一名记者,怎样才能获得采访成功?我哑然了。虽说我搞新闻报道工作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见诸报端和电台的各类新闻稿件不下上千篇,可使我最头疼的就是采访。为了不使这位同行失望,我向他讲述了自己最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那是1981年6月下旬的一天,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原《首都生活》节目编辑组的一位编辑打电话找我约稿,说为了配合“七·一”的宣传,让我采写一篇关于我县熊儿寨乡南岔村党支部书记徐贵一当干部几十年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的通讯,并要求在  相似文献   

16.
从大学的毕业实习到进工作单位开始正式的记者生涯只有近一年的时间。要说进入新闻圈后,什么是感受最深的,那就要算是采访中的“第一关”约人了。 记者的工作无非分两个部分:采访与写作。写作以采访为先,采访又以约到采访对象为先。而这正是我觉得最难、最费周折的。 以前,新闻媒介还不多的时候,作为一个省级党报的记者,要采访一般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据说只要一个电话便可以了。而如今,媒介多了,竞争也激烈了,往往一个新闻事件,总有十多家新闻单位蜂拥  相似文献   

17.
从业一年来,我从一名新闻的门外汉,到初步掌握新闻写作与采访技巧,再到能写出较为满意的新闻作品,其中的收获,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说尽的。在这里,我简单地归结为  相似文献   

18.
从北京到香港转机再到台湾,一路处在媒体记者的追访之下,终于在2月8日晚7时左右,我与陈斌华两人抵达台湾,开始了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的行程。 走出飞机的座舱,迎面便是台湾媒体记者的围访。刹那间我有点时空错置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台湾采访时的情境之中。那时,祖国大陆记者首次入台采访,走出两岸隔绝四十多年后新闻双向交流的第一步,引起了海峡两岸以及海外新闻舆论界的高度关注;十年后,祖国大陆记者首次入台驻点采访,两岸新闻交流迈开新的步伐,又引起了海内外新闻舆论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再次由“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9.
从业一年来,我从一名新闻的门外汉,到初步掌握新闻写作与采访技巧,再到能写出较为满意的新闻作品,其中的收获,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说尽的。在这里,我简单地归结为两个词:收获和疑惑。收获,是自己一年来,  相似文献   

20.
我算是从事新闻工作时间比较长的新闻工作,由于新闻从业时间较长,又不是科班出身,还总想发一点有分量的新闻,也只好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了:新闻报道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它有自身应该遵循的规律,没有一定的新闻采访写作知识,没有独立思考、慧眼识珠的能力,凭自己一时的热情,我觉得很难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