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塑造了一个特立独行地追求自我的黑人妇女秀拉。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了秀拉追求自我的方式、意义,以及她自我追求的失败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秀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在美国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在黑人种族内部男性主宰的传统下,黑人妇女应有怎样的出路,这是本书探索的问题。书中女主人公秀拉身具叛逆禀性,她以一系列引人侧目的叛逆行为向黑人妇女的传统命运提出挑战,为沉闷、僵滞的生活带来波动。从更深的意义上说,她的个人叛逆是对黑人妇女出路问题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秀拉>是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的新起点.该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十分引人注目,她们的生命轨迹隐含了莫氏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背景下黑人女性命运的深切思考和探索.从小说的表现手法来看,<秀拉>也基本上莫定了莫里森的创作风格.因此,对该小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莫氏的创作思想和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4.
《秀拉》是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塑造了一组个性鲜明的黑人形象,还探讨了人类的生存意义,渗透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本文从萨特存在主义三原则的角度来分析《秀拉》中的情节与人物,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部小说中揭示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5.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通过对女主人公秀拉和黑人社区“底层”的描写,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和黑人群体重建种族文化的话题。这一主题的表达有赖于作品中众多象征性意象的运用,着重分析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并发掘莫里森文本的民族寓言特质。  相似文献   

6.
《秀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主人公秀拉是一个既疯狂又叛逆的黑人女性,该叛逆形象是美国黑人文学从未涉及到的,莫里森通过这个反传统的秀拉,表达出自己对白人霸权文化下白人和黑人男性占主导的社会的不满和愤恨,并且审视了黑人女性在双重的压迫下没有自我的生活和父权制社会强加给黑人女性的不平等的待遇。秀拉作为叛逆的黑人女性,她藐视世俗与传统,不顾及世俗的束缚,追求自我的发展,且在追求独立和自我的过程中遭到排挤与否定。就秀拉短暂的一生进行解读,揭示出在种族文化和性别歧视下,秀拉这朵玫瑰的凋零之路。  相似文献   

7.
托妮.莫里森在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中刻画了一个既疯狂又叛逆的黑人女性秀拉。这个形象是美国文学之前从来没有过的。正如19世纪的女性作家笔下的疯女人,秀拉也是黑人女性作家的非理性替身。通过这个反传统的秀拉,作者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白人和男人占主导的社会的不满和愤恨,并审视了黑人女性在双重压迫下没有自我的生活和旧传统文化强加给黑人女性的令人窒息的性别角色,强有力地为黑人妇女的解放和独立而呐喊。事实上这也是男权社会的女性为了取得独立和平等所必然走的一条路。  相似文献   

8.
《秀拉》是黑人女作家托妮&#183;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塑造了一组个性鲜明的黑人形象,还探讨了人类的生存意义,渗透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本文从萨特存在主义三原则的角度来分析《秀拉》中的情节与人物,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部小说中揭示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9.
《秀拉》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小说围绕两个黑人女孩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选择展开叙述,塑造了多位性格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其中,秀拉祖孙三代在社群中个性十分突出,尤其体现在对爱情和异性的态度上,成为莫里森笔下“新世界女性”的代表。分析伊娃、汉娜和秀拉代代传承并且不断发展的爱情心理,不仅能加深对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理解,对揭示女性反抗传统、追求自我发展的主题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莫里森是位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她在小说中运用各种叙事技巧,表现黑人种族的悲惨命运和历史文化。代表作《秀拉》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叙述了黑人秀拉姑娘的悲惨命运。塑造了一个与传统格格不入的黑人女性形象,《秀拉》不仅在思想深度超越了黑人在此以前创作的小说,而且走在同时代人创作的前面,对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寻找自我价值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183;莫瑞森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三部小说中,分别塑造了少女佩科拉、青年女性秀拉和中年女性派拉特三位不同个性的黑人女性形象,由佩科拉式的自我否定到秀拉式的自我抗争,再到派拉特式的自我认同,分别代表了美国黑人女性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不同认识,揭示了黑人文化理性发展的过程,也显示了黑人女性不断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秀拉是一位敢于反抗传统社会,努力追寻自我价值的黑人女性,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当时的社会勇敢地发起了挑战与反抗,展现了当时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所不具有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将透过秀拉这个人物形象对神话原型的戏仿与置换,分析解读秀拉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过程,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秀拉的精神本质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3.
英里森是位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她在小说中运用各种叙事技巧,表现黑人种族的悲惨命运和历史文化.代表作<秀拉>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叙述了黑人秀拉姑娘的悲惨命运,塑造了一个与传统格格不入的黑人女性形象.<秀拉>不仅在思想深度上超越了黑人在此以前创作的小说,而且也走在同时代人创作的前面,对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寻找自我价值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秀拉·梅·匹斯的悲剧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秀拉》是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描写的是两个黑人女孩之间的友情。情节简单但含义深刻。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主人公秀拉的悲剧根源 :黑人是白人社会中的他者、秀拉的现代性与黑人的传统相脱离、主人公秀拉与黑人社区相脱离。由此莫里森从一个特殊角度指出黑人女性将来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二部小说《秀拉》中探讨了美国黑人女性所面临的因境:一方面作为个体,黑人女性渴望超越种族局限获得真正的个体自由;可另一方面作为黑人女性,她们在探求自由的旅途上却面临更多的阻力。《秀拉》通过对同名主人公秀拉命运的关注,为黑人女性摆脱因境提出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在黑人族群中找到发展自我的空间,从而储备力量,为争取更大的自由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6):20-21
《秀拉》是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所著,是一部讲述黑人女性的小说,黑人秀拉不愿意过黑人女性平淡传统的生活,也不喜欢白人强加给他们的价值观,为了显示自己对残酷现实的反抗开始过反抗、叛逆的生活,但是最后被白人和黑人抛弃,孤独死去。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的连贯性角度对小说《秀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成功地塑造出同名主人公秀拉—一位典型超越性自欺的人物形象。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看,秀拉具有典型超越性自欺的特质,其自欺性集中表现为自为存在内在冲突中的一种超越性偏执:具体体现在“循环否定中的虚无”和“无限超越中的焦虑”两方面。秀拉的“超越性自欺”生活模式割裂了她与周围人及其所生活的社区间的关系,解构了黑人生活社区中的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甚至导致她自身的毁灭,但秀拉的摧毁力量中也孕育着建设与新生,在秀拉死后的多年后,“底层”社区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变化正是秀拉摧毁力量中孕育出来的新生力量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黑人女权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以来,推动了黑人民族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帮助黑人妇女觉醒、寻找黑人妇女的自信心和建立她们独立人格方面做出了贡献。黑人女权主义者从清理美国文学作品中陈腐的、被妖魔化的黑人妇女形象着手,揭示了黑人妇女低微的社会地位的根源。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塑造了秀拉和莎格等新形象来抵抗黑人妇女所面对的种族和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9.
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长篇小说《秀拉》中生动的描写了黑人少女秀拉的成长历程以及其所属的黑人社区“底层”居民的生活变迁。死亡意象充满整部小说,作者通过对不同死亡意象的描写来展现出生动的圆形人物形象以及整个黑人社区在白人文化的压制下的整体风貌。该文意在通过对文本中的死亡意象进行分析,进而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小说的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雯淇 《海外英语》2015,(3):202-203
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长篇小说《秀拉》中生动的描写了黑人少女秀拉的成长历程以及其所属的黑人社区"底层"居民的生活变迁。死亡意象充满整部小说,作者通过对不同死亡意象的描写来展现出生动的圆形人物形象以及整个黑人社区在白人文化的压制下的整体风貌。该文意在通过对文本中的死亡意象进行分析,进而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小说的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