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根据《华阳国志》、《汉书》等诸多史籍记载,永昌(今保山)的哀牢山的九隆神话传说,反应哀牢山是哀牢国的肇迹之地,后来到了唐南诏国时期为了纪念“南诏本哀牢后裔”在此建庙,形成了以赶庙会为主体的哀牢犁耙会,至今依然兴盛。  相似文献   

2.
若从西部大开发对外宣传保山或开发旅游文化的角度考虑 ,似乎在初级阶段“哀牢文化”更具特色和吸引力。“哀牢文化”对外宣传成定势后 ,再逐渐推出“永昌文化”。但不能停止对“永昌文化”的研究(因为永昌文化的研究内涵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3.
哀牢国与滇国、滇越国在云南古代史上占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研究辩析哀牢国与滇国、滇越国的关系,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哀牢国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立鑫 《保山师专学报》2003,22(1):F002-F002
柳貌,公元1世纪人,系保山古代哀牢国末期国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古籍资料的梳理和地方文化研究人员的努力,已初步构建了“哀牢文化”这一古代区域文化的研究框架,但对这一文化时期的教育却缺乏相应研究。拟从哀牢夷区史前文化、哀牢夷区青铜文化和秦汉时期三个阶段,对哀牢文化时期的教育进行一些积极的探析。  相似文献   

6.
哀牢国与滇国在云南古代史上占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研究哀牢国同样与滇国一样重要。从一定程度讲,哀牢国的社会地位及影响比滇国大得多。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哀牢文化"的研究十分关注。关于"哀牢"的界定,名称来源、地域范围、生产力情况、族属问题、民族关系、九隆神话以及与南诏文化的关系等已有相当份量的著作问世,但从女性视角研究哀牢文化几乎是空白。切入性别视角,把女人纳入哀牢文化的研究,还历史以原貌,以弥补传统历史学由于对女性的遗忘而造成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南丝绸之路的枢纽,哀牢区域具有很明显的开放性,哀牢各民族在传承本地文化的同时又吸收中原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于是哀牢文化形成了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多种文化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因哀牢内属而设的哀牢县址,近现代史家说法纷纭。通过两汉背景、民族关系、地理关系等的分析探索,认为其县址应在今隆阳区古城内。  相似文献   

10.
从哀牢濮人后裔今天的分布状况与哀牢时期的濮人分布的对比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哀牢濮人在历史演化过程中不断向南和西南方向迁徙,一部分还沿着沧、怒两江不断迁徙直至国外,形成跨境民族。同时,原来处于统治地位的哀牢濮人,逐渐丧失这一地位并被赶到山区。导致这一变化是由民族自然融合的客观规律、历代统治者对此区的政治政策和一些军事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哀牢犁耙会原来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交易活动的主体。客观生存环境条件和神话传说都说明,哀牢民族不是一个农业民族,而是渔猎民族。哀牢犁耙会并不具备哀牢文化的历史本质,而是汉族移民文化在与哀牢文化之间进行博弈的历史产物。哀牢犁耙会的文化本质是农业民族的岁时节日,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节律,体现的是农业文明的精神风貌。随着文化的变迁,哀牢犁耙会正在面临文化空巢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哀牢文化论     
哀牢文化是形成和发展于怒江中游哀牢国——永昌郡地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它孕育于原始社会晚末期,兴盛于战国至西汉,在东汉至魏晋时代与汉文化逐步融合为永昌文化;它是生衍于横断山垂直环境的立体文化,是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渔猎和多种手工业的复合型经济文化,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哀牢夷区经三江走廊和川滇缅印古道,长期与东南亚、西亚、我国西北特别是滇川、中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最终整合于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九隆传说蕴涵了哀牢氏族特定历史时期较为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沙壹"尝捕鱼水中"体现出了哀牢氏族的物质生产(渔业)民俗;沙壹"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名子曰九隆"、"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则是哀牢氏族成员关于诞生、命名及婚姻的人生礼仪民俗;"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分置小王,往往邑聚,散在溪谷"反映了哀牢氏族血缘型、军政性和地缘型的社会组织民俗;"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是哀牢氏族的民间信仰民俗的依据;"衣皆着尾"则是对哀牢氏族物质生活民俗中的服饰民俗的生动刻画。九隆传说中所蕴涵的民俗文化既是哀牢氏族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又是其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相似文献   

14.
哀牢文化是形成和发展于中印两大世界古代文明邻连区的哀牢国--永昌郡地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它孕育于原始社会晚末期,兴盛于战国至西汉,汉晋而后与汉文化逐步交汇融合.它是生衍于横断山垂直环境的立体文化,是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渔猎和多种手工业的复合型文化,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对哀牢文化的5大遗产需要深入研究,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哀牢王国的主体民族问题,明代董难《百濮考》问世以来,争论不断。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国内外的实地考察,认为泰缅边境的克伦人就是哀牢人的后裔。克伦人与史载的哀牢人习俗都具羌濮和越人的特征,故可推断哀牢主族应为濮越融合的僚人,即"鸠僚"。  相似文献   

16.
考证了古哀牢国、永昌郡、永昌府所辖疆域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濮人曾经是古哀牢王国的主体民族之一,在云南境内有广泛的分布,但由于政治和战争的原因,以及汉民族的迁入,哀牢濮人经历了漫长的迁徙,分化为多个少数民族。但哀牢濮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朴素的生态适应性并没有因民族衍变而消失,而是超越环境的变迁顽强地传承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调适人与自然环境,处理人地关系的很好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绥哀牢,开永昌”决不是一个偶发的孤立事件,而是两汉王朝在长期坚守“内抚诸夏,外绥百蛮”的治国理想并不懈谋施“西南开发战略”进程中所获取的一大标志性成就。  相似文献   

19.
对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来说,《哀牢传》也是一篇很重要的民族学文献。哀牢归汉的根本动机可能是为了借助汉朝政府的赏赐与封号强化哀牢人的民族认同,保持哀牢民族的继续生存与发展。从民族交往需要来看,民族统一需要对异民族进行田野调查。哀牢民族的民族认同与汉朝政府的民族统一在民族学的沟通手段上形成了一种历史契合,因此,民族志也就必然会成为解决民族统一的最佳沟通手段。《哀牢传》的诞生就是民族交往历史耦合的需要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20.
先秦至汉晋时代“哀牢夷”的族属问题,明清时代的一些史家学者、命官使臣相继进行过调查探讨,二十世纪省内外学术界多次展开热烈争论和深入研讨,所提出的族属之说多达一二十种,大都把哀牢人视为单一民族,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一二十年发现和整理的历史学、考古学、民族民俗学资料综合验证,哀牢夷应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包括了世居在滇西及其西南境外的至少八、九个当代民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