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清代伊犁皇渠,又称喀什渠、阿齐乌苏大渠,民国称大裕农渠,今称人民渠,是清代新疆屯垦初始开凿的最大灌渠,对伊犁河北岸为中心的“回屯”农田建设及伊犁近现代农业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至今,它仍然是新疆和伊犁地区的最大灌渠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试论的形式,对清代黑龙江驻防的背景以及黑龙江驻防前的八旗、姓长、屯长制看有清以来,各朝的皇帝,十分重视该地区的安全稳固,尤其是对有着辽阔地域和漫长边境线的黑龙江更是他们大规模驻防及屯兵屯田的重点地区以及在其统治的300多年问黑龙江将军对黑龙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清代河西屯田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军事角度来看,其参与屯垦的社会阶层、阶级成分以及投资者的目的都与它时迥异。其参与屯垦的开发类型有军事开发型、经济开发型以及某些中小地主为满足对社会政治地位和权力的追求、实现其个人价值而投身屯田的开发类型。清河西屯田,既有利于巩固边陲防务,稳定河西的社会秩序,促进河西地区农牧经济的发展,又能够加强河西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4.
清政府在重新统一新疆以后,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新疆广辟屯田。在明瑞任伊犁将军前阿桂已在新疆部分地区开展屯田并取得了巨大成果。在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时期,清廷在新疆开展了兵屯、民屯、犯屯、回屯、旗屯五种形式的屯田,这些屯田措施经明瑞等西北边疆官吏的认真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维护了西北边疆的稳定,促进了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  相似文献   

5.
乾隆年间,清廷平定准部叛乱,为明确新疆北部边界,开始在塔尔巴哈台地区建城驻军。鉴于前代经营西域的成败得失,为避免劳民伤财,当时清政府非常强调新疆驻军和机构的自给能力,在各地普遍开展屯田,塔尔巴哈台也是如此。文章对清代中期塔尔巴哈台地区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屯田的发展状况,分别加以介绍,并就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对当地的意义作出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有清一代,开疆拓土,完成了对悬垂塞外百年之久的新疆的重新统一。清政府随即采取了诸多措施建设新疆,屯田是其中的重大措施之一。本文主要根据流放官员纪晓岚的诗文,从屯田来看当时北疆的经济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7.
屯垦是中国古代守卫边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既有军事方面的收益,又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收益,因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清代新疆的屯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经同治大乱,曾一度中断,清建省后对屯垦政策进行了变革,屯垦得以复苏。这次变革汲取了历代屯垦的经验,又开创了屯垦前所未有的制度,将新疆的屯垦推向了高潮,从而对新疆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乾隆时期,基于亚欧大陆的。心脏”——帕米尔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清代前期西北边疆战乱不断、沙俄插手西北地区事务等原因,清王朝对帕米尔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进行了强有力的经略,政治上。因俗设官”,经济上兴屯田、订赋税、改币制,文化上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些措施均是乾隆帝。因俗治边”统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当时的祖国统一、边疆建设、民族融合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屯田成为土地管理中最重要的制度.嘉峪关墓壁画真实再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屯田的情景.该文通过对壁画军屯、民屯的描绘,分析当时河西屯田军民合一的形式与其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主要探讨了清代伊犁地区多神崇拜的概况、类型,并以“关帝庙”为中心,论述了清代伊犁地区关帝庙的概况,分析了关帝庙设立的三个基本原因:统治阶级的推崇;清朝统一并治理新疆的现实需要;移民个人及社会秩序的需要。在伊犁地区,以关帝庙的兴建为核心的多神崇拜现象的出现是中原文化西传新疆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清代满城的修建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前期,满城大多于旧城中圈出一片界址修筑;雍正以后多建于大城之外.由此将满城分为城中满城和城外满城.满城修建具有以下特征:综合考虑政治军事、地理环境、财政经济状况确定满城选址;满城的修建耗时较长,并经精心规划、周密安排;满城有宽厚城墙,城内军事、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部分满城在清后期城址或规模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2.
卡伦是清朝在其管辖区域内关隘、要塞等处设置的一种特有的管理或防御设施。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清廷极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疆地区的军事驻防。因此,清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卡伦的记载,如《清实录》中关于卡伦的记载颇多。透过这些记述,人们可以看到,有清一代卡伦在新疆的设置地域、类型转换、职能变化等方面的情况,进而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清代新疆的军事制度沿革。  相似文献   

13.
实施屯田是曹魏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曹魏屯田的规模大,不同地区均设置有农官进行专门的管理.郡级屯田农官设置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内郡地区设一位或者两位专职典农;内郡地方官员代领或兼领屯田;部分边境地区,将军代领屯田.  相似文献   

14.
新疆锡伯族教育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锡伯族教育概述何坚韧锡伯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18世纪中叶以前,锡伯族生活在东北地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政府抽调东北的锡伯族八旗官兵1020人,连同眷属共计3275人,移驻新疆的伊犁地区。从那时候起,这部分锡伯族及其后代就...  相似文献   

15.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统一北疆以后,紧接在天山北路广开屯田,而木垒也是北路最早的重点屯田之一。 清政府选择这里进行屯田是有原因的。清初,木垒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是准噶部部落的游牧地区,加上连年战争,人口锐减,农业落后,产粮不多。清政府在新疆驻军的军粮都从甘肃的肃州(今酒泉、高台二县)等处数千里远途运输,开支巨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清  相似文献   

16.
满文档案是指以满文或者满文与其他语言合璧的形式书写的反映清入关前和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历法、文艺、宗教、民俗等方面内容,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本文试从载体和内容两个方面研究满文档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施行屯田是曹魏政权应时的经济举措,实为军事政治目的服务,基本实现了兴办初衷。曹氏所推行的"分田之术"代表了田租制度的演进,使曹魏屯田深具历史地理意义。以曹魏对屯田制的选择及租佃机制的演进为视角,透过文献分析,曹魏屯田的相关经济地理问题更为明晰。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新疆“回兵”述论齐清顺有清一代,在新疆曾长期存在着一支有维吾尔族士兵组成的常设军队。同时,在清代新疆的许多军事行动中,也都有众多的维吾尔壮丁临时组成的军队配合清军作战。对这部分有维吾尔人组成的军队,由于清朝统治者把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称为“...  相似文献   

19.
清代承德旗地几个问题的探讨铁男清代的旗地,是有清一代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它既与历代王侯封疆相似,又截然不同.它对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清代的旗地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对其性质、经营管理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  相似文献   

20.
论清代屯田     
本文通过对清代屯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屯田内部的生产关系与屯田的破败,以及屯田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展示清代屯田的全貌,反映清代经济和土地制度的一个侧面,从而揭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质和它必然灭亡的命运。研究方法上刚适当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用大量数据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