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高等院校与学生是互为委托代理关系 ,他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产生双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从而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低下。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激励理论 ,针对高等教育服务特点 ,提出了缓解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凸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继而产生了柠檬市场效应和道德风险行为。从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柠檬效应和道德风险行为,在此基础上利用信号传递的博弈模型对大学生的就业行为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从信息采集、信息监督和市场环境建设等方面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有效市场竞争对供应链中道德风险的制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供应链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主要包括由事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和由事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有效的市场竞争对供应链企业间道德风险问题具有制约作用,在长期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供应链各合作企业将会更关注供应链联盟的整体竞争力,而把自己当前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企业债务融资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重要表现是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存在是债务融资的主要障碍,只有通过多种渠道降低道德风险,才能促进债务融资行为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后勤在人员聘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针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应采取的对策,略抒浅见。一、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危害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保险市场是一个典型不对称信息市场,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是这种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两大问题。文章梳理了道德风险的基本机理,并重点分析了道德风险最优保险定作模型的基本思想,提出相应的规避策略。  相似文献   

7.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高考制度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的机理,教育培养过程分割性的安排造成教育主体之间委托代理分离,而高考招生制度过于显性化的评价方式带来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委托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导致高等教育主体改革目标的强制合同很难监督执行,高等教育主体委托人真实意愿表达改革目标同其传递信号高考招生评价制度之间存在不完全性、非对称性,导致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代理人行为改变。一方面,代理人道德风险行为符合其自身成本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缺乏内在制约和外在惩罚机制,具有路径依赖。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高等教育委托人依据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显性评价方式进行选择,存在逆向选择问题,使得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高等教育主体逆向选择带来教育客体培养模式改变、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负面示范作用、选择权丧失、进一步强化代理人道德风险行为等五个问题。最后针对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提出了三个方面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8.
信息不对称引起委托代理问题。供应链企业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也存在着代理人的逆选择及道德风险等委托代理问题。为减少委托代理问题对供应链竞争力的影响,核心企业有必要运用信号传递机制优选代理人,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实现对代理人的有效激励。  相似文献   

9.
徐巍  王永 《教育与职业》2007,(33):62-63
文章运用不对称信息理论对高校后勤人员任用过程中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不对称信息现象在高校后勤系统人员任用中普遍存在,是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要解决因不对称信息产生的危害,就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和信息甄别,建立高校后勤系统人才交流机制、岗前培训和试用期考核制度,推动信用制度、激励相容机制和高校后勤“自荐”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教师“道德风险”的防范与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信息经济学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它旨在研究不完全,特别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安排来规范当事者双方的经济行为,以确保“可能的”交易顺利达成,从而实现对当事人双方都有利或至少对其中一方有利,同时又不损害另一方利益的“合作剩余”。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定义,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称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现实生活中的信息结构常态。在实际中,市场交易往往呈现出不对称信息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