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新闻是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俗称“八小时以外的新闻”。它不受行业局限,是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富有情趣的新闻。新闻贵在一个新字、重在一个“快”字。好的社会新闻,不仅能反映出时代特点和社会生活气息,还能给人以某种启迪,引导人们奋发向上。  相似文献   

2.
一般地说,凡是新闻,都具有社会性,都可以叫作社会新闻。但这里说的社会新闻,是专指显示一定“社会相”的新闻,反映人们当前的性会生活、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以及社会上与自然界特异现象的新闻。它报道的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严重的或普通存在的社会问题和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社会、自然现象。它们往往发生在“八小时”以外。  相似文献   

3.
社会新闻是各报注意开拓的一种新闻。因为它的题材来自于民间与社会基层,反映的均是人们生活中各个侧面的问题,所以倍受读者欢迎。目前“社会新闻”栏目散见于各家报纸的版面上,长盛不衰,这是好事,但是本文要谈的是其另一面,即目前社会新闻栏目中一些不足的方面,及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新闻不应是偷、盗、奸新闻。此言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其实是存在的。有些报纸翻开其社会新闻栏目,每天都是老题目、老主题,总离不开什么地方抓到一小偷,哪儿发生了抢劫,又何处抓住了强奸犯等等,此类题材多了,人们看了会发腻。好在报纸上的社会新闻所占版面毕竟有限,否  相似文献   

4.
社会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传媒的触角已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讲身边事、说家常话,也报告“八小时以外”的非专业化的琐闻趣事。浏览这些新闻既像炉边琐话一样津津有味,又像电影故事一样扣人心弦,人们在咀嚼回味这些新闻时,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社会新闻”,是新闻分类上的一个概念。它是新闻中区别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科技新闻、外事新闻等等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种。早在延安时期,我们的党报——《解放日报》,就发表过一些有影响的社会新闻。解放后,社会新闻曾一度得到健康的发展,出现了《上海把最后两辆人力车送交博物馆》、《“梁山伯”结婚了》、《被旧社会遗弃的人》等一批优秀的社会新闻。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反右派时对社会新闻进行了批判。特别是到了林彪、“四人帮”大搞精神禁锢的年代,  相似文献   

6.
让社会新闻厚重起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新闻在地方党报上迎来“黄金时代”还是近几年的事。然而,当大量社会新闻昂首走上版面时,也带来了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即囿于传统的新闻操作办法,社会新闻的价值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地得到表现,或者以处理经济新闻的方法,软新闻“硬做”,埋没了新闻事实的社会性;或者单纯追求“卖点”,追求表面上的花哨,忽视了其思想性。应该说,作为地方党报,其属性决定了它在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上不能浅薄、庸俗;而有限的地域范围又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社会新闻的数量上取胜,必须在其它方面深入挖掘。让社会新闻厚重起来,应成为地方党报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描述了一个媒介技术专制的社会,媒介无处不在,媒介影响力无孔不入,人们在媒介宰制下尽情狂欢。媒介构建了人们周围的世界,决定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渗透并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学者李希光指出,媒介化现实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便是新闻暴政。①职业新闻人追求的新闻专业主义是制衡新闻暴政的重要力量。在中国,新闻专业主义“主要是作为一种话语被呈现,它借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呈碎片和局域状态,还没有形成符合中国传播实践的成熟形态”。②在中国媒介化社会加速成型的时代,根基本就不稳的传统新闻专业主义追求在中国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仿佛已经形成一个框架,把一类新闻归为社会新闻,似乎没有什么分歧。但是,认真研究一下,人们对社会新闻的认识并不一致,“社会新闻”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表现在报面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应该说,我们对社会新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新闻也不同于旧中国的社会新闻。我们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开始,人们突然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出版社出版“老上海”的图书,就达到了30多种。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党史、方志部门,展开了一场广泛的社会征集的热潮,老百姓珍藏的“豆腐帐”或一份党费收据,都成了宝贝。对这些现象暂不展开分析,今天要谈的是另一种“社会档案现象”,即“档案”这一名词在社会上的集中出现,我把它称作为“社会档案现象”。 现象之一:使用“档案”名词为神秘感。 1996年去关国考察学习,在街头随意买了一份中文报纸,突然一条新闻映入眼帘,“美国联邦调查局对某某问题进行档案调查”。从美国取道香港回国,在香港逗留期间名者又在街头买了份报纸,竟然又看到了一条“香港对某某问题进行档案调查”。从美国和香港报纸上看到的这两条新闻,不是同一问题,但媒体均采用“档案调查”作为新闻由头,这绝不是巧合。我想如果常住国外也许能经常看到这类使用“档案”字眼的新闻。时隔五年,这两条猎奇新闻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新闻是指报道社会上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新闻性的人或事的新闻,是一种极具渗透力的新闻。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传媒的触角已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讲身边事、说家常话,也报告“八小时以外”的非专业化的琐闻趣事。浏览这些新闻既像炉边琐话一样津津有味,又像电影故事一样扣人心弦,人们在咀嚼回味这些新闻时,会为之扼腕、为之沉思。因此,当今社会新闻在众多新闻媒体中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颇受大众青睐。而以社会新闻类为主的专题节目、直播板块节目、报刊专版越来越引起人们强烈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社会新闻的定义和地位 “社会新闻”这个名词,在过去一段较长时间里,我国新闻界较少提及。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来给社会新闻下定义——社会新闻是侧重报道世态人情、社会道德风尚、人们业余生活及某些社会性事故、犯罪的新闻。 这个定义主要是从报道内容上来讲的。事实上,我们也许还可以从报道角度上给社会新闻另下定义。但根据我国的国情,如此下定义可能会引起诸多争议,造成一个模糊概念,难以指导工作。 社会新闻内容丰富多彩,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给它分成几类:社会生活新闻,社会道德风情新闻、社  相似文献   

12.
“社会问题新闻”这个概念,新闻学词典里查不到,传统的新闻分类中没有这一项。我这个观点的提出,一是受到文学中“社会问题小说”提法的启示,二是对这一时期新闻实践的总结。我觉得,从当前新闻界对这一类新闻的报道来看,把它们归属到“批评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社会新闻”中,其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广阔,后者是包容不下的.只能对这一部类新闻进行概括,单列一个新概念。一、社会问题与社会问题新闻社会问题作为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含义是“指那些对社会构成危害或成为社会负担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种病态表现”。我们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读者越来越欢迎那些“挖得深、写得活、贴得近”的新闻。这就为拓宽新闻报道面开辟了途径。在当今,社会学渗透到经济学领域的时刻,社会经济新闻便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社会经济新闻呢?它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如何?它究竟有何功能?深入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当属新课题。本文仅就报刊发表的一些社会经济新闻,对社会经济新闻的特色进行一些探讨。一、社会经济新闻的定义社会经济新闻是一个新品种。因此很难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笔者认为,就目前见诸报端的社会经济新闻而言,它应是:发生在社会和经济结合部的新闻即为社会经济新闻。它主要反映经济领域里的社会现象,回答读者普遍关注的涉及经济范畴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许多动人的好新闻中,常常有新鲜的主题,生动的事实,令人们读了久久不能忘怀。“梁山伯结婚了”一稿,应该说是属于这样一类的一条好新闻。上海分社同志报道“梁山伯”结婚一稿为扩大新闻报道面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这类新闻过去叫做“社会新闻”。为  相似文献   

15.
我最爱看各种“文摘”报和晚报的社会新闻。信手抄下一些题目:“科·阿基诺访问漳州期间发生一起手榴弹失窃案”、“农村日益严重的婴儿买卖风”、“李大夫披露毛泽东生前健康情况”……看了这些题目,我相信大多数读者是要把这文章读个精光的。可惜,这类社会新闻在报纸上还是太少了。大报似乎是不屑为之,小报呢,好象也很少有人精心采写这类新闻。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每天都会有不少新鲜乃至怪异的事;但从报面上看,有点单调。为什么要刊发这些社会新闻,这道理似乎毋需阐述。一则人们的社会生活本来就极其丰富,“一个母亲生五胞胎”或“四十年前情人终成眷属”这类事等所在多有;再则读者很爱看这种事,而且也没有大的  相似文献   

16.
前几年,有人针对科技新闻报道枯燥呆板的现状,提出科技报道要“软化”的观点。后来还有人提倡写“社会科技新闻”,并作了可贵的实践探索。这些提法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科技新闻跳出传统的框框,不仅直接报道科技成果、科技政策、科技人物、自然奇观,还要报道与这些成果、政策、人物、奇观有关的人际关系、趣闻轶事,从而使科技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琳琅满目、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我赞成“社会科技新闻”的提法,这比笼统地提“软化”要好。事实上,社会科技新闻是早已有之的新闻品种。把它分化出来加以研究,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这一品种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从字面上可看出,社会科技新闻是社会新闻和科技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在全国好新闻的评选中,有相当数量的耐人寻味的社会新闻入选,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的社会新闻,从它在广大群众中引起的兴趣和共鸣程度来看,它的新闻价值是不可忽视的。被禁锢多年的社会新闻,一旦走出“冷宫”,就以崭新的面貌引起了广大群众和新闻工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乔增淼 《今传媒》2003,(6):38-39
社会新闻相对于时政、经济、科教、体育新闻体裁来说,更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平民性,更易于为广大观众所接受。近年来人们对社会新闻的认识产生了质的变化,从过去的受冷落,一跃而成为众家媒体争抢的“宠儿”。受众对数量越来越多、视野越来越广、包装越来越好的社会性新闻,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由衷的欣赏。 社会新闻不仅会让观众感受大干世界的五彩斑斓,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们的情操。如同艺术品一样,它也呈现出质量的优劣和品位的高低。就像人们在鉴赏艺术品时,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一样,受众在接受社会新闻时,同样会将其理解为不  相似文献   

19.
社会新闻已成为陕西日报版面上一个绚丽的品种,不止一次地看到人们拿起新来的报纸,先瞅头版的右下角,看又出了什么社会新闻。 这是新景观。在早人们一说到社会新闻,立即就想到黄色新闻、桃色新闻、黑色新闻、猎奇新闻,等等,似乎社会新闻就是那些乌七八糟新闻的总称,以致很长一个时期内,社会新闻被视为出身成份不好的孬种,不让在我们的报纸上抬头露脸。这是“冤  相似文献   

20.
张维宏 《新闻窗》2008,(4):81-82
十几年来,笔者在报社一直从事社会新闻的采编工作,深知搞好社会新闻的重要性。对一家报社而言,头版要闻是重中之重,是门面。而社会新闻版则是社会万象的“橱窗”,人们休闲时的“长椅”,甚至是市民与媒体亲和的“晨练广场”、“时尚餐吧”、“小吃大排档”。说实话,当我在街边的贴报栏搞“民调”时,人们里里外外围得紧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