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国庆 《江苏教育》2015,(12):51-54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3+4"中本衔接项目试点,合作学校双方在生源需求衔接的定位、招生工作的生源质量、专业设置衔接一致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关注点、项目期望值与现实等五个方面存在内涵差异化,可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应用本科教育层次、把好招生环节中的生源质量关、完善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差异融合,促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项目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在中高职衔接所涉及的众多领域中.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处于关键地位。通过扩大中职学生升入高职比例、完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制度、改革现有“专升本”制度、推行本科招生专本共同培养招生考试制度,可以有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带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评价等方面的中高职衔接工作,有力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广东省商务英语专业的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全省的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衔接渠道较少、招生名额稀缺、课程设置重复率高、生源素质不均衡等.鉴于此,优化人才培养方式,衔接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立体式”的课程结构,探索课程的有机整合;改革人才考评体系,畅通人才升级途径;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确保衔接途径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4.
中高职贯通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对现行招生录取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是高职院校理性应对生源危机,同时提高自身吸引力,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必由之路.佛山市“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项目研究,在专业匹配、学制设置和遴选机制几方面有所创新,能够促进中高职紧密衔接.  相似文献   

5.
中高职衔接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本文对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旨在对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全面贯通中高职衔接通道,为高职院校拓展生源渠道,优化技能型人才生源;同时激励拉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不同阶段和层次间实现科学、合理的衔接,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文章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衔接模式为核心,通过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本科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等方面衔接的探讨,提出现代职业教育层次衔接模式构建的策略,包括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别和层次定位,建立递进式国家行业职业教育衔接标准、建立职业教育独立而具特色的招生运营模式、优化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7.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在论述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对策:改革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完善职教人才成长渠道;建立健全课程的有效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保证职业教育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柯钢  曹文梁 《教育技术导刊》2014,13(11):194-195
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分析了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从招生考试衔接、人才培养目标衔接及课程体系衔接等方面阐述了中高职衔接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职、高职、本科的有效衔接发展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实施“中-高-本”有效衔接、协同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将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作用,为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等方面起到借鉴和启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探索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与贯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中的核心内容。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分段培养,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能否顺畅衔接,直接影响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文章从项目的组织、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强化、教学组织管理及过程质量监控等方面入手,提出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实施策略和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1.
健全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妥善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衔接问题,以符合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集中在一贯制和对口招生模式,通过层层分析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构建“一个目标、双边合作、四方联动”的平台、创新“两阶段四过程”人才培养方法、建立“学习补助—奖学金—企业创新基金”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构建开放式合作办学平台,拓展学生行业认知、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来创新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已经成为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针对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招生、育人、培养质量等问题,建议通过完善贯通培养的顶层设计、健全贯通培养的保障机制一体化设计贯通培养方案、以职业资格衔接和1+X证书制度的落实等措施推动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了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衔接、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3+1”专本衔接等三种中高职衔接模式,并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方面初步建立了衔接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同类别、不同层次教育的有机衔接,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贯通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立交桥",是当前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浙江省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试点中,部分中高职学校存在的招生生源对象不明确、教学计划衔接不充分、教学过程不符合教学规律、考试组织不规范等问题,文章提出了明确生源定位,把好"入口"关;加强有效沟通,确保多层对接;多方创新机制,强化过程管理;自学考试主导,严守质量底线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实现职业教育各阶段有效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招生制度、培养目标、课程设计以及专业对口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各阶段的有效衔接。为此,可通过加快招生制度改革、对各阶段培养目标定位进行相互协调、构建各阶段相互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教育资源和教学管理的衔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等途径,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各阶段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6.
邵华 《职教通讯》2013,(32):38-40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但当前存在培养目标区分模糊、专业建设各自为政、招生考核制度陈旧等问题。因此,提出通过成立行业教育协会,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建设合作、招生考核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力求打破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屏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高衔接、高本对接,系统化培养健康领域技术技能人才,既是我国健康产业及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转变的教育发展内需使然。中高本"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系统化人才培养,需要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等方面全面协同,稳步推进各级教育深层次、内涵式衔接。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基于类型教育定位,加强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发展通道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统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资源,落实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必须明确其原则,即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能力培养的贯通性、职业素养的一致性、培养模式的整体性。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方面面临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割裂、专业体系衔接不畅、课程体系匹配度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脱节等关键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规划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构建中高职专业建设协同机制、一体化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增强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衔接力度等方面着手推动解决。  相似文献   

19.
目前,由于历史、观念及体制等方面原因,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为此,构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是必要的。构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就要实现发达国家职教理论本土化;强化中高职教育的沟通与衔接;积极探索“专业学士”学位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高职衔接问题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问题.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层次性特点,尚未引起人们关注,直接影响着“体系”建设的持续性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其层次特点是一种客观存在,决定着人才培养的不同规格.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四部分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层次性进行简单地分析,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