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行高中古代诗词意境审美教学,可从诗词文字(语言)入手,通过朗读吟诵,去想象"言"所明之"象"(画面),再通过"象"去感受"象"所存之"意"(情感),即引导学生理解"此时""此景"中的"此情"是什么。但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诗情之中的,作为高中生,诗词的理解应该更进一层,因此,在进行意境分析时,还要注意"缘情悟理",即领悟诗词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2.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景物、体会情感、领悟意境的重要途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走进诗中之景,体会真情实感,领悟深远意境,实现“景·情·境”的关联融通,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步进阶,培养文化自信,感受古典诗词之美。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境和境界,是诗词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是诗词作品永恒艺术魅力之所在。好诗离不开美的意境,引导学生突破语言、意象表层去体悟诗词的意境美,达到审美的深度,是诗词鉴赏教学中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4.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高明的画家作画,总要留有“空白”,让观众去欣赏、遐想,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去填补“空白”.我觉得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空白”艺术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即心求通而未得,“悱”即口欲言而未达.  相似文献   

5.
意境就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包含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个“境”包括“象”和“象外之象”两部分,也就是实境和虚境,其特征有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我们理解诗词,就要从这里人手。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虚实结合”。在一首诗中。一般地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纯粹的写景和抽象的抒情都缺少生气和韵味。所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便成为创造诗歌意境的重要方法。领会虚实结合,便成为品味诗词意境的一把金钥匙。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领会“境”这一“象”外之旨.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从来讲究“意境”。简而言之,“意”就是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境”就是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学生由诗词语言想象到“境”并不难,但要让学生由“境”生“意”却有一定难度。明代王夫之曾指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如何让学生由“境”生“意”,是诗词教学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8.
赵恒青 《中学文科》2009,(16):43-43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它通过“空间感”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空白艺术的运用,目的都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观众和读者,给他们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有意设置的空白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考的余地。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思索,主动探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陈王钗 《现代语文》2006,(5):100-101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但往往由于过分强调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流于玄秘,造成脱离现实的倾向。而今天的古诗教学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清一色的串讲几个词句而已,无人再问意境之美,意境之深。如果只抓住浅显地理解文字而放弃对意境的领悟,这种半途而废的教学,实为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其实,优秀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它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古诗词作品的积累和感悟,初中语文教学中把好诗词教学关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引领学生品读诗词作品:一是从序或注解入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背景;二是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让学生掌握挖掘诗词意蕴的"金钥匙";三是探究用典化句,准确领悟作者的用意;四是把握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更好地体会诗词意境,领悟作者感情;五是让学生借助想象、联想,更加透彻地去理解诗歌。教师通过适当方法的点拨和运用,让学生能够学会赏读诗词作品,准确领悟诗词意境,丰富文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古代诗词意境鉴赏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善于展开联想诗词的主旨常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联想或想像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诗词中的情与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有即景述怀、直抒胸  相似文献   

12.
诗歌之所以能够传情依靠的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仔细分析这一概念.我们就会发现它实际包含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意境这个概念有如下特征:(一)从表现上看。它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二)从结构上看,它包含虚实两部分。(三)从审美上看.它具有韵味无穷的特点。总体上来说,这个概念包含虚实两部分。而且虚实互相作用。一实即可触之景也.一虚即情和情景互动而产生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绘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阅读古典诗词,只有走进作者营造的意境之中,领悟蕴涵于诗词中的深意,然后从作品中脱离出来,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鉴赏古诗词.因此,在教读古诗词时,教师要设法营造一种与诗词意境相一致的课堂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14.
诗词意境追求含蓄美,这是我国诗词创作的艺术传统和显著的特色,也是我国古代对于诗词的普遍的审美崇尚。我国古代诗论家历来强调诗词意境资含蓄。陆机{文赋》说:“函绵邈于尺素,吐谤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刘褓《文心雕龙)}说:“根抵筹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这里强调的都是意境要含蓄。要求诗词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严羽《沧浪诗话》)。《茧斋诗谈》说得更为明白、直接:“含蓄二字,是诗文第一妙处。”诗词无论是情与理的融合、情与景的交融,…  相似文献   

15.
诗词意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挖掘诗词中的意境,不仅可以让学生领悟诗词内涵,提升语文素养;也可以让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从意境入手,对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意境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以期推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意境探究,让学生能深刻地领悟诗词中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引导学生正确体会中国画中的“空白”李纯古在中国画教学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和处理好“虚实”关系,欣赏国画作品时,对画面“空白”所表现的内涵不能在码体会,简单地认为“空白”即空洞无物。这样,既不能深列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景和意境,又不能全面另析和领会画家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 ,着重探讨了接受主体对创造主体所形成的文本再创造的审美观照过程中 ,产生意境的审美途径 :意境审美创造活动 ,是创造主体的文本创造与接受主体的再造想象的相互融合 ,即接受情景的虚实相生 ,审美意蕴的多极化 ,终至形成意境那圆融浑成、“太一”化工的“韵外之韵”、“象外之象”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路玮 《陕西教育》2004,(8):24-24
清代诗词理论家王国维在其名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的概念。王国维之“境界”有三层含义:其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其二、情景须真;其三、真情真景须鲜明地表达。 “境界”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如何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古  相似文献   

19.
何谓意境?《辞海·意境》条曰:“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即“情意”,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形象”由“形”和“象”组成,原指事物的外形和相貌.诗歌中的形象则是指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生活画面.意和境,两者结合,虚实相生,相辅相成,互增光彩.意境之中,不仅包含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包括形象之中所渗透进的诗人的真实思想感情,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叙画》),“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才能引起人的美感.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诗词意境同样有着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正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被挤压的思维时间释放出来,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感悟,主动探索,促成新的认知的生成。这种空白艺术的运用,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激活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语文教学实处蕴虚,虚处含实,虚实相生,形成悠远的意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运用空白艺术,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