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黄文彬 《武当》2023,(10):14-15
<正>太极推手是太极拳运动中的双人徒手对练方法,是培养和训练周身皮肤神经触觉灵敏度和身体感觉的运动。它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阴阳相生相克);以“八法五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技法;以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为原则。在两人相持的情况下,以巧制胜,是所谓“四两拨千斤”的竞技性运动。太极拳推手分为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单推手双推手和大捋等训练方式。为什么练习太极拳要学习推手呢?吾拙见认为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2.
我叫姜研,今年九岁。在安徽省固镇县实验小学上四年级。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我爱打太极拳,舞太极剑。我是怎样爱上太极拳的呢?这要从头说起。听妈妈说,我在幼儿时,身体非常瘦弱。我也恍惚记得,我已上小学了,还为不愿吃药打针而哭闹过。我身体不好,学习不好,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正当他们为我犯愁时,胡启贤爷爷创编的“原地少儿太极拳”开班教学。妈妈听说,跟胡爷爷练拳的孩子身体学习都很好,就赶快给我报了名,于是我就成了这个学习班年龄最小的学员。当妈妈对我说让我学太极拳时,我问妈妈什么是太极拳?妈妈说:“早晨广场上爷…  相似文献   

3.
我喜欢看武术方面的杂志书刊,也是《搏击》杂志的老读者。当看到2008年第2-5期披露的关于平圆单推手训练方式后,颇有感触。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学练太极拳、器械、太极推手等,习武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己以前学练的平圆单推手,预备时两人相对站立,两人  相似文献   

4.
郭岩 《中华武术》2000,(2):36-37
拙作《太极拳推手杂谈》一文,已引起诸多司行议论探讨。本人当初写此文的动机,是总结我以往练习太极拳和推手之经验,反思太极拳技击功能与推手的关系,借助有关资料来弄清楚推手的来龙去脉,澄清推手的具体内涵,为推手的发明权提供一个佐证,以避免太极拳界因源流问题而长争久论。我尤其愿此观点引起武术界,特别是太极拳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辅导答疑     
怎样理解“不丢不顶”? 答:“不丢不顶”源于王宗岳修订的《打手歌》“粘连黏随不丢顶”句,是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技法原则之一。“不丢”指推手时手臂不离开对方。“不顶”指推手时毫无与对方抵抗。在推手实践中,“不顶”是人进我退、人刚我柔的动作。但它不是置己于被动地位任人摆  相似文献   

6.
练习太极推手是习拳者感悟太极拳劲力、劲路的重要途经,也是学习太极拳技击术的必经阶段。练习太极推手由浅入深,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阶及神明是很难达到的境界。练习太极推手必须遵循舍己从人原则。 舍己,即是舍去自身的僵力,舍去无目的盲动;从人,即是顺从他人之力,避开其实处,进入其力学结构,进而瓦解破坏对方的进攻,实施主动有效的攻击。正如王宗岳阐述的“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这个“理”我体会就是舍己从人、以柔克刚之理。 外家拳的主要特点是以快制慢,大力打小力,强者胜弱者。而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以柔克刚,借力打人,以弱胜强。  相似文献   

7.
徐言平 《中华武术》2006,(10):42-43
太极推手科学地综合了太极拳运动中的精华:棚、捋、挤、按。它将人体各部关节和各组肌肉的活动与呼吸相配合,吐纳养生,强身健体,进而可提高技击对抗技术。 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广泛开展,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高层次单练技艺的基础上,对练习太极拳推手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总结多年来学习太极拳的体会,我认为太极拳运动是先辈们在研究击打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练拳架的同时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武术以训练击打技术为重点,于是产生了太极推手运动。  相似文献   

8.
殷铁军 《精武》2010,(12):70-71
一次聊天中,我的拳友(传统太极拳传人、市太极拳协会副会长)问我:“殷老师,您怎么看太极拳推手?”我回答说:“太极拳单讲推手是很片面单一的,是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太极拳的发展形式可说是越来越喜人,各种以太极拳为主题的大型交流、比赛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这让作为太极门人的笔者甚感欣慰。但随着我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这些活动,我对于一种不良现象产生了担忧,那就是本应是专门体现太极拳精髓所在的推手比赛却越来越多地出现了“顶牛”“力量为上”等现象,毫无“引进落空”的技术和“灵活多变”的战术可言。据笔者的自身体会而言,太极推手是太极  相似文献   

10.
蓝晟 《武当》2003,(5):49-49
以前,我一直对太极拳的推手敬而远之,认为,现在一些所谓的推手既不能和泰拳、拳击、武术散打争高低,也不能取得很好的健身效果。但是,当我遇到了杨式太极拳杨健侯一脉的继承者魏树人老师的时候,我彻底改变了对太极推手的看法。魏老师认为,把太极拳应用的内容称为推手并不科学,他按照传统练法把此称为太极揉手。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推手     
扈广平 《武当》2003,(8):20-20
拳架与推手 太极拳的拳架与推手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拳架要经得起推手的检验,也是调校拳架的一种方法。太极拳能否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的奇妙境界,关键在于能否做到知己知彼。习拳架是为了求得知己的功夫,习推手是为了求得知人的功夫。能知己,才能知彼。推手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我今年十岁,从六岁起,跟“原地太极拳”创编人胡启贤爷爷学练“原地太极拳”,至今已有五年。五年来,太极拳给我带来许多幸福和快乐。总体来说,有五点。一、伴我健康成长。听妈妈说,我幼小时,身体非常瘦弱,经常生病。我也恍惚记得,上一年级的时候,妈妈时常带我去医院看病,我还曾为不愿吃药打针跟妈妈哭闹过。自从学练太极拳后,身体就逐渐强健起来。这几  相似文献   

13.
李统乾 《精武》2007,(12):55-55
"推不如摸",这是一句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折射出了作者对太极拳的心态和背景,一句单刀直入的话大大丰满了太极拳推手的形象。遥想作者在与人推手时的英姿也一定是潇洒自如,本刊竭诚希望他能将太极拳方面的"拿手好戏"写出来奉献给读者,毕竟有效的经验,读者都愿意信受奉行。  相似文献   

14.
刚刚20岁的仇素兵,身高2.02米,司职大前锋。"像我这样的身高打这样的位置,本身就不是太好,而且我跳得又不高,可以说,身体条件方面我不占优。"仇素兵很有自知之明地剖析自己,"但是正因为这样,我才觉得自己应该更努力一些,否则我拿什么跟人家比。"而正是这份努力和勤奋让江苏队教练徐强相中了他,"当初去二队选了一批人上来,包括易立、孟达、杨力等在内,在这些人当中,仇素兵的身体条件的确不是最好的,当时看中的就是他的脚踏实地和肯干。"徐强一边回忆当时选队员时的情景,一边说,"我当时就想,一个球队要有那些很有天赋,打球很漂亮很有观赏性的球员,也要有一些能为球队  相似文献   

15.
<正>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是太极拳的最主要的功能,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技击的实战性训练,是练习“听劲”和达到“懂劲”的必然途径。当然,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基础是拳架。当拳架练至身法没有缺陷,能够做到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而手一气贯串,通达顺遂;以及腰为主宰,周身一家,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就为推手技术的运用奠定了基础。练习拳架是体,练习推手是用。由体到用,由用到体,体用结合,循环往复,才能长功夫。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之一。由于它既讲技击,又宜养生,练习时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尤其是不同年龄、性别、特点的人均可练习,所以不仅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也深受国外体育爱好者的喜爱。太极推手是双人徒手的对抗练习,是太极拳技击技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要求别具一格,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经常练习推手,可以锻炼人体的反应能力,提高身体的灵敏、速度、力量、柔韧等素质。  相似文献   

17.
李文奎 《武当》2012,(7):20
太极拳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影响广泛,习练者众多,其发展势头令人欣喜。由于太极拳习练者对拳学的认识不同,练拳目的各异,因而在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种种误区,希望引起武术同仁的高度重视。一、只练套路,不练推手。在一般太极拳爱好者中,许多人只是把太极拳作为一项养生保健的体育运动项目,认为平时松柔舒缓的练练套路,活动一下筋骨,静静心就可以了,对太极推手不感兴趣。这部分人不明就里,以至于习练太极拳多年,其水平依然比较  相似文献   

18.
刘登信 《武当》2006,(7):18-20
太极拳推手是提高技击功能和验证内力强弱,或者说是懂劲入门之后精益求精必不可少的、有效的双人对抗性徒手练习方式,是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懂劲,是指自己身体的某一点与对手身体的某一点接触的刹那间,就会通过皮肤的“触觉,马上准确判断对手的力量大小及虚实、方  相似文献   

19.
一、推手八法 赵堡太极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顺人背的效果,十分讲究运用十三法和各种劲。 赵堡太极拳十三法的名称与各家太极拳的名称一致,就是:(扌朋)、(扌履)、挤、按、采、(扌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法的动作贯串赵堡太极  相似文献   

20.
翟维传 《武当》2001,(2):15-16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对练的内容之一。是在熟练太极拳架,掌握了一定的太极拳理,具有一定的太极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二人技击性训练的一种方式。是学习听劲、摸劲到懂劲的一种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