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张元教授是一位当代彝族青年作家。他的作品集《走出寓言》中描写了大量的民族悲剧,这些悲剧阅读后都会给人深深地震撼和启迪,并不断地督促人民觉醒。本文从社会进步与封建愚昧思想矛盾冲突的悲剧意识;人的个性发展与周围环境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人的需求与现实生活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现代文明与本土文化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等方面论述了纳张元的作品集《走出寓言》中民族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边城》中的爱情悲剧主要原于作者的审美理想--以朴实的人性美来唤醒沉睡的大众,来医治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宿命感和神秘感是这个爱情悲剧中的特点,善良和谦让的美德是这个爱情悲剧的动力.即便她是一个悲剧,却能让人们在悲剧中寻找善良的人性以及所表现出的无限凄美,引导我们去认识社会,振作起来,追求其中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3.
以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来比较《枕头人》与《阿甘正传》里的悲剧原型。《枕头人》中的卡图兰和《阿甘正传》中的珍妮有着相似的悲剧,都能在希腊悲剧神话中找到原型。卡图兰和珍妮有着相似的命运悲剧以及童年创伤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高老头》中高老头的“父爱”悲剧无疑是人们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他盲目的爱换来的却是遭女儿们遗弃的可悲结局。本文试从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方面分析,对高老头“父爱”的悲剧探究原因,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在金钱诱惑下,父女沦为冷酷的现金交易的可怕现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珍妮姑娘》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德莱塞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珍妮悲惨的一生。本文主要以主人公情感变化为出发点,通过文中珍妮的情感经历将爱情与亲情、金钱、地位等外在因素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她感情悲剧的必然性,进而揭示《珍妮姑娘》的悲剧因素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豪威尔斯的短篇小说《埃蒂莎》是一则悲剧故事。本文从心理分析的角度阐释女主人公逼迫未婚夫参战的动机并以自然主义的决定论剖析主人公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悲剧史上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释了悲剧的理论,他对悲剧的情节似乎"情有独钟",将其列于悲剧六大元素之首。《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民间叙事诗,亦是著名的悲剧。本文将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对《孔雀东南飞》的情节加以分析,试检验情节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的《卞昆岗》属于创作还是译作?徐志摩是否译过《死城》?最近,凡尼同志在《徐志摩简论》中肯定这两部作品均是徐志摩的“翻译作品”(《诗探索》一九八○年第一期),但据我所知,事实并非如此。《卞昆岗》是徐志摩和他的夫人陆小曼合写于一九二八年的一个五幕话剧剧本,写的是“山西云岗附近一个村庄”的石匠卞昆岗的生活悲剧。最初发表于《新月》月刊第一卷第二、三号,署名“徐志摩陆小曼合著”。一九二八年七月上海新月书店出版了《卞昆岗》,并且附有余上沅的序。余序具体地介绍了徐陆二人创作《卞昆岗》的合作情况:“他的内助在故事及对话上的贡献,那是我个人知道的。志摩的北京话不能完全脱去峡山土话,有时他自己也不否认,《卞昆岗》的对话之所以如此动人逼真,那不含糊的是小曼的贡献,——尤其是剧中女人说的话。故事的大纲也是小曼的;如果在穿插呼应及其它在技术上有不妥当的地方,那得由志摩负责,因为我看见原稿,那是大部分志摩执笔的。”一九二九年中国戏剧社准备再版《卞昆岗》,该社丛书广告说:“徐志摩先生的诗文我们都读  相似文献   

9.
新课的导入要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以及教学时间、学情反映、外部环境等而变换,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及阅读学习的兴趣。本文就《孔乙己》一文,搜集、设计了十例导语略作浅析,以就教于同仁。1.巧设悬念。于漪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  相似文献   

10.
西门庆是《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他的性格完整地体现在钱、官、性这三个方面。西门庆是一个商人,他疯狂地追求金钱,不择手段,最终为金钱所异化,成为一个钱奴,一个金钱至上者。他在追逐金钱的同时,另一只眼盯准了官场,利用金钱谋得了官位,并进一步利用在官场中的人际关系,为其发财提供便利条件,在官场中巴结奉迎当权派,成为一个被权力异化了的一个人物。金钱和权力便利了他的猎色活动,西门庆一再奸淫妇女包括他的妻妾,成为一个纵欲者。在追逐女色的过程中,西门庆被女色所异化,成为一个性奴。一个被异化的灵魂在金钱、权力和性的三重作用下,最终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11.
喜剧故事《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一个悲剧人物,没有血性,没有情感,没有生活乐趣,连灵魂也挣脱层层的套子离开了躯壳.他的生活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作者通过对他的形象描写,给小说的喜剧色彩涂上了一层悲剧的色调,提醒读者在嗤诮之后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莎士比亚是世界四大喜剧的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文学史以及文明史中最为著名的作品,莎士比亚的主旨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表现对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直至今日,世界上的译本已有十几个。然而在众多的译本中,朱生豪的译本始终受到读者的热爱和传播,朱生豪是我国莎士比亚翻译者中的先行者和主要翻译者,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朱生豪的译文集口语、散文和诗歌于一体,以综合多变的形式对原文进行了抽象和动态的改写,迎合了汉语读者的各种文学期待。归化策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威尼斯商人》为蓝本来研究朱生豪译莎中的归化策略的选择及应用问题,以期丰富莎译研究,从而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3.
读罢剧本《哦,女人们》,不由地想起了张洁的小说《方舟》中开篇的感叹和终篇的呼应:“你将格外的不幸,因为你是女人。”“做一个女人,真难!”作者的一个“哦”字,包含了多少丰富的感叹,感叹女人的艰难、不幸、困惑和沉重。这感叹,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索——女人的悲剧之根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从社会发展角度解释悲剧,认为构成悲剧的基础是“历史的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这构成了不少学人对马恩悲剧观的全部理解并视之为万古不变的教条.但就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悲剧观来看,这是失之片面的.在马恩的悲剧观中,旧社会的没落和毁灭也具有一定的悲剧因素,如契诃夫笔下的四幕抒情喜剧《樱桃园》.作为社会历史范畴和社会形态的象征,樱桃园有着自己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但其无可挽回的毁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樱桃园》凝重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5.
历达 《职大学报》2013,(2):44-46,19
在中国当代文坛,毕飞宇是为数不多的刻画女性形象极其细腻极其传神的男性作家,"他被认为是当代男性作家中最关注女性命运的人。"[1]毕飞宇用冷静、细腻的笔触朴素地刻画出女人在荒诞的时代、荒唐的社会中,骨子里身体里欲望的挣扎和人性的畸变。《哺乳期的女人》、《青衣》和《玉米》,表现了不同女性所面临的悲剧命运类型,体现出了作家的人本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6.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著作之一。尼采在书中细致地阐释了他对于古典希腊艺术的美学思考。他从悲剧的起源到发展再到消亡这一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日神和酒神"理论,并以批判的精神对苏格拉底主义进行了深刻剖析。尼采所推崇的酒神和日神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冲动",正是促生悲剧的绝对动力,从这种幻象与本源的不断激烈的碰撞中,悲剧就此诞生,而人性也得到复苏和彰显。  相似文献   

17.
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战争与和平》中,通过描述安德烈的情感矛盾及其悲剧性的人生结局,反映出安德烈探索人生真理过程中的内心矛盾与迷茫.他与妻子丽莎的婚姻悲剧显示出深植于其内心深处的爱情与事业的矛盾;他与情人娜塔莎的爱情悲剧则显示出他渴望美好爱情以及回归现实的理想的落空.安德烈的人生悲剧同时也寄寓了托尔斯泰本人的思想历程及...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在其著名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和《奥瑟罗》中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理想的家庭关系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又直接影响了人物的行动、故事的进展和最后的结局。首先,他极力提倡纯洁的爱情,贬斥肉欲的情爱。他提倡基于爱情的和谐的夫妻关系,批评基于野心而合作的夫妻关系。他提倡夫妻之间的平等、信任和自信。其次,他认为,是权势破坏了爱情,引来罪恶。是权势剥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打碎了夫妻关系的和谐与温馨。在这里,人文主义者看到了平等的难求,以及适当对待权势和合理处理权势所代表的一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悲剧即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恩格斯给拉萨尔的信》)。就现实生活来说,悲剧是以生命换取正义和真理,因而最为震撼人心。就艺术形式来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锋塔的倒掉》),唤起人们对真、善、美事物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体现人类情感神圣的一面,强烈地激发美感。因而历来被艺术家、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视为崇高的艺术,美的艺术。悲剧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传统分类法,古代悲剧包括命运悲剧、英雄悲剧、伦理悲剧等;近代悲剧包括家庭悲剧、平凡…  相似文献   

20.
细读了《骆驼祥子》,我们便很清楚知道,一个正直、坚韧、自强、热爱生活的祥子,之所以会逐步变成了一个对生活不但没有任何追求和愿望,也完全不知廉耻为何物,甚至不再有什么痛苦,只是行尸走肉般苟活于人世的人,是因为他生逢恶劣的社会环境,再加之他自身性格的缺陷和对生活的不正确态度,从而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当时社会中祥子式的人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