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二日,我们获悉由八名青年自筹资金自愿组成的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已于五月二十七日离开洛阳,向长江源头进发,不日即可从长江源头开漂。此举的意义何在?经我们了解,早在一九八五年七月,当尧茂书首漂长江遇难牺牲后,他们为完成其未竟事业,就准备再漂长江。长江是世界漂流史上未被征服过的大河,且有可靠消息说美国坎沃伦激流探险公司已决定七月份对长江进行漂流.参加洛飘队的青年们认为,长江是中国的长江,我们  相似文献   

2.
《中华健儿勇闯虎跳峡》新闻照片,获得了1986年全国新闻摄影评选最佳新闻照片奖。照片反映了如下新闻事实:1986年9月10日,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队员雷建生、李勤建首漂世界上最深的峡谷——长江金沙江段虎跳峡的主要险关——“上虎跳”获得成功,完成了漂流史上的壮举。去年8月下旬,当我得知中国长江漂流探险健儿已从长江源头漂到虎跳峡时,便和本报的一位文字记  相似文献   

3.
1986年9月12日,解放军报一版突出位置登载了一幅大型照片《中华健儿勇闯虎跳峡》,这幅照片展示的是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队员雷健生、李勤建首漂世界最深的峡谷——长江金沙江段虎跳峡的主要险关——“上虎跳”的动人情景。去年8月下旬,当我得知中国长江漂流探险健儿从长江源头漂到虎跳峡时,便和一名文字记者匆匆从北京日夜兼程赶往虎跳峡。9月7日到达了虎跳峡起点所在地——云南中甸县下桥头区。翌日一早。就钻进了虎跳峡谷,攀援三个多小时的险路,到了“上虎跳”。只见峡岸绝壁峭立,峡里巨石林立,江中惊涛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纪事     
中华勇士征服天险60名记者采访“长漂”由工人、干部、科学工作者组成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和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1986年6月在长江源头沱沱河下水。他们历时5个多月,历经千难万险,搏风击浪,闯过250多个险滩,战胜包括地球上最深的“魔鬼大峡”虎跳峡,于11月12日、25日分别到达长江入海口,完成了科学考察,漂流探险任务,征服了这条长6300公里、落差5400米、未被人类征服过的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我们新闻界,有60名记者采访了这一英雄壮  相似文献   

5.
今年4月,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的1986年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评选和经验交流会上,四川电视台记者黎明福、秦军、姚瑶等同志拍摄的《长江漂流探险活动纪实》连续报道一组10条电视新闻被评为特等奖,受到与会同行们的赞扬。“长漂”新闻报道组因而被评为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和四川电视台“1986年度先进集体”。 1986年6月,由四川省政府组织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和洛阳市几名青年自发组织的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登上长江源头,开始了长江全程漂流探险和对长江上游区段进行科学考察的活动,历尽艰难,完成了对长江上游段的综合科学考察和长江全程漂流活动。为了真实地纪录和连续报道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四川电视台先后派出两个采访组共六名记者、编辑,随“长漂”队采访半年,从长江源头到吴淞口,途经西藏、青海、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相似文献   

6.
去年9为中旬,全国成千上万的读者以希冀的目光,期待着人类第一次征服长江上游的“魔鬼大峡”——虎跳峡的喜讯。全国几十家报刊的记者云集在虎跳峡,手拿照相机,等待着长漂船只闯过“魔鬼大峡”的一瞬。可是,预料中的新闻未发生,预料外的新闻却纷至沓来。——9月12日,洛阳探险队副队长郎宝洛和队员孙志岭乘坐的密封船在漂过中虎跳后,被暗礁恶浪划破打翻,孙志岭葬身江中,郎宝洛被冲到对岸崖缝间,头上是千仞绝壁,能否脱险上岸,尚难预料。  相似文献   

7.
有些新闻,内容是相当重要的,但淡如水,味同蜡,让人难以卒读。对这种情况,常会听到一种解释:由于新闻受客观事实的制约,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不能移花接木,写作的自由度较小,因此,要写得生动有味,难。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正因为不容易,才要研究探索,才要改革创新。有一类新闻的事实本身是颇有趣味的。如:辽宁发现古代“女神”像,把中国有资料可证的历史大大推前,这件事本身很有兴味,并有动人的古代雕塑像作证。还有漂流队越过长江虎跳滩,健美操、美容事业  相似文献   

8.
有些事,正在火候上,不便说话。事情过去了,来个马后炮,人们也许能听得进去。漂流长江,实属伟大壮举。对英雄和英雄行为的尊敬,人皆有之。电视屏幕上的橡皮船象一片树叶似的从几十米高的峡谷中冲下去,船翻人覆,勇士们与波涛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真叫人目瞪口呆。有人说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从此恐怕要“免开尊口”了。于是我们的新闻报道使用了“征服长江”这几个字。你用,我用,各家报纸都用,似乎我们真的征服了长江。当时如果有人忽然说:  相似文献   

9.
去年9月中旬,全国成千上万的读者以希冀的目光,期待着人类第一次征服长江上游的“宽鬼大峡”——虎跳峡的喜讯。全国几十家报刊的记者云集在虎跳峡,手拿照相机,等待着长漂船只闯过“魔鬼大峡”的一瞬。可是,预料中的新闻未发生,预料外的新闻却纷至沓来。——9月12日,洛阳探险队副队长郎宝洛和队员孙志岭乘坐的密封船在漂过中虎跳后,被暗礁恶浪划破打翻,孙志岭葬身江中,郎宝洛被冲到对岸崖缝间,头上是千仞绝壁,能否脱险上岸,尚难预料。9月13日,在营救郎宝洛现场采访的四川《青年世界》杂志社记者万明,晚上返回驻地途中不幸被山上的飞石击中,光荣牺牲。他胸前还挂着摔烂的照相  相似文献   

10.
一等奖、(广播部分22)南获综合采访(特别节目) 作者周绍成张国强霍亮刘荣臻温州综合采访(特别节目) 作者马心浩锐鑫李方龙沂郊 明祥石晓兵张玉勤洛漂队综合采访(特别节目) 作者王树茂冯冉张玉良徐辉范光峻等五位同志出国考察节约三千元美金上交国家 作者魏仁夫沁阳农民造出世界首创全塑型汽车车体 作者王中山乔子元红白事协会好 作者胡斌刘伟 “商品皇后”和她的丈夫 作者王安治企业不是吃喝店 作者刘好修吴淮阳自己树起的菩萨还是自己砸任 作者杨诚勇和平小天使 作者刘学杰 “洛阳虎”飞跃虎跳峡 作者冯冉王健吴功勋李方周 开球三抽嫂娶婆…  相似文献   

11.
探险长江源     
探险,在词典里为:到从来没有人去或很少有人去的地方去考察(自然界情况)。1998年8月19日到9月30日,我随中国女子长江源科学探险漂流队,到了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沿途看到了高原上的土壤退化和消失、沼泽枯竭、草甸退化、冰川退缩、雪线上升。也见到了长江是怎样从姜古迪如冰川上一滴一滴地汇流而成。  相似文献   

12.
图书漂流活动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该活动是指书友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贴上标签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椅.无偿提供给拾到书的人阅读。拾书人阅读之后.再根据标签提示将书送回到公共环境中去。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城市(如沈阳、杭州发起该活动。我市在一些轻轨车站也有漂书活动.但由于这一漂书活动本身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如由于仅限于轻轨站导致漂流不畅——让图书继续漂流还得专门跑到轻轨站).  相似文献   

13.
今年4月,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的1986年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评选和经验交流会上,四川电视台记者黎明福、秦军、姚瑶等同志拍摄的《长江漂流探险活动纪实》连续报道一组10条电视新闻被评为特等奖,受到与会同行们的赞扬。“长漂”新闻报道组因而被评为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和四川电视台“1986年度先进集体”。1986年6月,由四川省政府组织的中国长江科学  相似文献   

14.
“图书漂流”为何漂去漂不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萍 《出版参考》2006,(4X):11-11
“图书漂流”听上去很有吸引力,也很时尚、浪漫,然而这种时尚的漂流方式在中国还太稚嫩,能真正普及这种漂流方式恐怕就更难了。本刊早在2004年3月上旬刊曾报道过题为“春风文艺社:不担心书‘漂不回来一’”可据记者了解到,春风文艺社的“图书漂流”活动只漂了半年就黄了。今年年初,广西师大社再次推出“图书漂流”活动,不知此次“图书漂流”活动是否真的能让书漂起来?是否真的能黄了又青?记者带着疑惑采访了两家出版社“图书漂流”活动的策划人。  相似文献   

15.
从长江源头出发 我们乘车、骑马、走路来到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在燕石坪,我们欢送洛阳8名队员上源头,同时我们雇了一批牦牛驮上物品,队员步行,十天后到达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在尧茂书遗留草帽之地立下了"长江之源"这块纪念牌.  相似文献   

16.
图书漂流活动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欧,随后风靡全球。图书漂流不仅可提高书本多次利用、节约社会资源,更有利于增加阅读趣味、提高读者阅读积极性。近年来,中国的图书漂流活动日渐丰富,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以上海浦东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实践为案例,其初期存在着图书捐赠速度慢,回漂速度更慢甚至于图书流失等现象,直接导致图书漂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且未能形成自组织管理机制等更深层次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我们乘车、骑马、走路来到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在燕石坪,我们欢送洛阳8名队员上源头,同时我们雇了一批牦牛驮上物品,队员步行.十天后到达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在尧茂书遗留草帽之地立下了“长江之源”这块纪念牌。长江的源头我没有机会看到.也没有太想去看,因为冰川太多,任何一滴水都可能是长江的起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3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条新闻:解放军报摄影记者江志顺拍摄的《中华健儿勇闯虎跳峡》,获1986年全国新闻摄影评选最佳新闻照片奖。同时推出了画面:巍峨的虎跳石矗立江心,狂吼的惊涛拍击礁石,击起冲天巨浪,小轮胎似的密封船载着二名漂流队员,悠悠荡荡,回旋而下,岸边的摄影记者们举着照相机,追盯那眼看要被惊涛吞没的小黑点……,这一惊险壮观的历史画面,把观众带回到了半年多前漂越虎跳峡的脱场。人们或许会问:最佳新闻照片奖的获得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兴冲冲地闯进了江志顺的家。他中等个儿,油黑的脸膛,略显消瘦的身体。“请客哟,请客哟!”他微微一笑:“不过年不过节,请什么客啊!”  相似文献   

19.
看图书漂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蕾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2):139-141
结合国内外两个有影响力的网上漂流图书馆实例,对图书漂流活动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回漂率是图书漂流活动发展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并针对国内图书馆界在图书漂流活动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采取的行动提出具体的建议:建立图书漂流角、图书漂流站;加强宣传;建设专门网站,加强组织管理;增强统一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3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条新闻:解放军报摄影记者江志顺拍摄的《中华健儿勇闯虎跳峡》,获1986年全国新闻摄影评选最佳新闻照片奖,同时推出了画面:巍峨的虎跳石矗立江心,狂吼的惊涛拍击礁石,击起冲天巨浪,小轮胎似的密封船载着二名漂流队员,悠悠荡荡,回旋而下,岸边的摄影记者们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