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记者干久了,整天围绕新闻转,觉得新闻特重要,人人都得关注--这事这么重要,你怎么能不关注?其实不然. 新闻很重要,但不是全部,只是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人们不能也不应生活在新闻、评论里,否则就成了一个吵架的社会、情绪化的社会,没人干实事干正事了.凡事都先争出个是非曲直来再去干,恐怕啥也干不成.现在,很多地方的主政者强调"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其实也是这个理.即便在新闻媒体内部,也多强调"多些实干家,少些评论员".  相似文献   

2.
对于做市场的人来说,有一句话可能要时刻牢记--"市场永远是对的,错的往往是我们的头脑".每次走进市场,笔者总抱着这样的预期:除了达成常规目标--了解读者需求、推介本社产品、了解市场状况、做好调研与公关工作外,我更关注上帝--读者或者说购书人的百态,并努力从中找出若干条"上帝选择你"的理由,从而验证我们的出版理念、选题思路、品牌战略是否真正适应这个市场,并足以驾驭这个市场.  相似文献   

3.
干记者工作干了十多年,我还在想一个问题:我是干什么的?我确信,一个人即使终生从事一种职业,也未见得会把他自己的位置摆正。这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审视、不断地去发现。我还相信,每一种职业都有其天赋的使命,没有使命感的人是因为不知道使命何在。在社会中,没有什么工作不具有神圣的价值,但是,这个价值要由敬业者去挖掘和体现。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是业内人士取得非凡业绩和卓越成就的前提。人,必须深切地懂得他的工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然后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出类拔萃。我的人生哲学是,不管做什么,不求出人头地,但要出…  相似文献   

4.
谢玉盛 《视听界》2006,(1):38-38
目前,法制节目已经大量出现在各个频道之中,然而节目良莠不齐。有些节目由于选题不当,产生的社会效果常常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有些节目选题很好,但投入的成本与其影响力却不成正比。在这个难有独家新闻的时代,法制节目的选题与讲述就显得尤为重要。一、选题的考量标准1.时效。事件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越小,新闻的时效性越强。虽然法制专题节目是新闻的深化和补充,我们不能对它与动态的法制新闻在时效上做同等要求,但这种时间差越小越好。2.轰动。被某一事件影响的人越多关注的人也越多,新闻价值也越高。但是,不是所有的轰动性事件都适合报…  相似文献   

5.
期刊的微博一定要有定位,要明白你这个微博是用来干什么的,是做个人宣传策划,还是做新闻发布,还是做营销,还是做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6.
我家     
我要结婚的时候,母亲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未来的女婿说:我这个女儿没教育好,没心没肺的,也不会干活儿。要是当不好主妇,你以后就要多担待了。那内疚的样子,就像是为质量差的产品做抱歉的说明。丈夫抬起头,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生活是两个人的事,她不会干我干。我父母感动地交换一下神色,终于有了那种丑话说在前头的宽慰。  相似文献   

7.
王大山刚从财务部出来,就被生产经理大张一把拉住,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小王啊,你快点把那个什么报价软件做出来吧!这个月就两次了,每次他们销售找到客户就回来逼我出报价,可是你也知道,这哪是几分钟能算得出来的啊!我们生产部还干不干别的活了?!"  相似文献   

8.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小到大。从启蒙老师到大学导师,每一个阶段,我们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指点。当我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以后,老师这个定义似乎宽广了许多,每一个对我们工作或者做人能够起到指点的都能称之为老师,甚至是一本不会说话的书,在你研读它的时候,你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这样看来,书也能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而这个“老师”可以教会你方方面面的知识,只要你需要,只要你愿意学,你可以随意选择,让她成为你的家教,成为你的专职老师!  相似文献   

9.
干采访工作,总离不开要东奔西走去访问人,有人主张先学点采访心理学,我很赞成.但是我自己就没有学过心理学,不能瞎说,只是几十年来访问过各色各样的人物,有些点滴体会,或可供你作为参改.人与人的关系,今天和旧社会时代相比,已大不相同.总的说来,今天我们做采访工作,论条件要有利得多,但也不要忘记,新社会与旧社会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我们在日常接触中不是还经常遇到许多从旧社会中生活过来的人吗?你想简单化,公式化,我看此路不通.  相似文献   

10.
世界各国都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发展策略和优先领域。就中国的信息化推进而言,最重要的是,不是从信息化的概念或是信息化的定义出发,信息化是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或者从模仿出发,看看其他国家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其他地方做什么我这个地方也做什么。我国国家信息化的推进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出发,特别是从紧迫的需求出发,协助解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中的紧迫问题,为中国现代化这个总的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1.
<正>如果你仅仅是利用了互联网的技术,这个只是第一步,第二步你如果仅仅是说利用了互联网这种营销,比如说我去做电商,我去越过传统渠道去销售我的产品,我觉得这也还是利用互联网的一个初级阶段,它是利用互联网的战术,而不是战略。我们互联网有这个发展其实我觉得更多的不在于创新,更多的是在于人口红利,因为我们有全世界最多的手机用户,所以很多很简单的生意模式,只要有这么多用户一嫁接,我们也会产  相似文献   

12.
“我觉得新闻应该是忠于事实的,是实事求是的;特别是我们做问题报道的时候,如果你作为一名记者都不敢用真名,你很难让读者相信你的报道;如果你记者都不敢把自己的名字署上去,那么这个社会还有人敢站出来说真话吗?所以直到现在,我都一直坚持用我的真实姓名署名。”——罗侠  相似文献   

13.
新闻法制是我国新闻事业健康迅速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保障,同时,其也是新形势下推进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目前我们这个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在丰富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同时,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有关法律方面的问题。本文以新媒体发展新态势为参照,通过分析网络新闻传播法制失范问题,从法制层面探索如何规范网络新闻传播,使其更加适应网络传播的趋势并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体要讲社会责任、社会效益,这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人常讲的一句话,尤其是在学习教育活动中,或者是在总结工作时.但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社会效益"究竟有哪些?可能很多人都说不清--你不问,我好像还清楚;你一问,我倒不清楚了.即便是经常提到的"社会",也是.我们或许对"黑社会"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但对"社会"是什么,大多说不清.  相似文献   

15.
顾梁莎 《兰台世界》2012,(36):79-80
本文结合当时社会现实,从法制维度探析了商鞅变法的法制理念和具体律令。笔者认为,商鞅变法总体来说,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要求,律令施行后,也取得了较好的法制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商鞅变法是比较成功的,理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6.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17.
时间:2013年5月21日地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谭光辉:翟老师,你好,我想先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我们这次访谈,你愿意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翟永明:当然还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跟大家做一些交流。我觉得我就是这个身份,别的身份都是次要的。谭光辉:确实我们也是以诗人的身份邀请的翟老师,翟老师愿意以诗人的身份加入这次对话,非常感谢。你在选择身份的时候呢,除了选择诗人这个身份之外,我觉得你对自己的身份还进行了一个选择,你还选择了一个女性的身份。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一位年轻女记者问我:如何成为一个好记者? 我回答说:做一个专家型记者. 我说:记者--尤其我们这种体制下的记者,就是在吃青春饭.假如到四十多岁,仍然提拔不上去,仍在做一个大头记者,青春早已消失,热情也已不在,还一直比着领导的讲话、材料,完全应声虫似地"解读",我不信有几个记者还有采访、写稿的兴趣--尤其你自己内心还认为有时是在说假话.所以,做一专家型记者,经常写"专家型报道",像大学教授那样,像在做学术一样地研究手中的报道,一直钻研到七八十岁,也会兴致盎然.  相似文献   

19.
(一) 我是1942年4月2日到《解放日报》去的。当时,我在中央组织部工作。王鹤寿同志和陈云同志曾先后找我谈话。王鹤寿同志说:《解放日报》要改版,组织上决定派定一同志和你去工作。定一同志做总编辑,帮助博古同志抓好报纸的大政方针问题。你去做党的工作、干部工作和领导总务处的工作,帮助博古同志抓好机关内部的工作,是秘书长的名义。我对王鹤寿同志说:我过去没做过应付这么大局面的工作,而且是在犯过大错误的博古同志领导下工作,我怕干不了,希望组织上另选能胜任的同志去。王说,你顶着延安门市部这方面工作,也比较熟悉了,我们也是不舍得你去的,所以曾选了别的同志,但陈云同志从总的考虑,认为还是从我们组织部挑你去合适,  相似文献   

20.
我们作为国内的合作方与巴黎机场公司一起来完成的这个项目,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在里面,应该说,我们是很喜欢这个方案的。从感情上这个大家都能理解。至于项目本身的好和坏,各界都可以来评论。因为建筑具有它的社会审美价值。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他对一个建筑的理解也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评建筑意义不大。因为不同的人审美角度不同,也不太能说服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