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读《货殖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历来为品评《史记》者视为足以奠定这部伟大史著的“瑰玮奇变”的大文章,近现代论者,多认为《货殖列传》可作为一篇“经济史概论读”(周容语),谓其功“开《汉书》以下《食货志》之先河”(杨启高语)。其实,《货殖列传》亦开《汉书》以下《地理志》之先河,还可以将其作为一篇“文化地理学概论”来读,盖其所写地理,不仅如潘吟阁先生所说,是“北至燕、代,南至儋耳。……各地有各地的环境”,而更在于形而上地思考了地理与人文的相互生发及其沿革关系,其  相似文献   

2.
流行于宋代的鼓子词,多为宫廷、府会和节庆的应制之作。欧阳修分别创作了《采桑子》《渔家傲》等三组鼓子词,他创作的鼓子词与为宫廷、府会、节庆的应制鼓子词不同:具有自娱自乐的创作倾向,抒情述志,感怀咏物,带有明显的抒情性。  相似文献   

3.
正日本民间"水浒热"带动文学创作,20多部文学作品争相模仿《水浒传》创作,改编、衍生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动漫、游戏等更是不计其数19世纪前后,日本民间流行"水浒热"。学术界评价:"在明治以前最深入、广泛渗入日本民间的外国小说是《水浒传》。"民间的阅读热潮,也带动了文学界的积极创作,20多部日本文学作品争相模仿《水浒传》创作。在这些作品中,一部名为《南总里  相似文献   

4.
《汉书·艺文志》最早赋予"小说""类"的意义,并将其溯源至稗官。秦汉简牍表明稗官系具有附属性质的低级官吏,但"小说"源出稗官之说难以坐实。《汉志》所著录的"小说"大多与黄老、方术有关,战国以降兴起的黄老、方术有一部分滑向"小传统",并被归入"小说家"。《汉志》中的"小说"更多的是价值定位,其内容定位与文体定位相对模糊,且没有确据表明记事是小说家的特征所在。目录学意义的"小说"所确立的价值取向与内容取向,又为作为文体的"小说"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小说"标准的不确定,《丹》《泰原有死者》《妄稽》《赤鹄之集汤之屋》等简帛文本是否是"最早的小说"引发学者争议。《丹》《泰原》与后世的志怪小说相似,然而形式与功能仍有差距。《妄稽》虽是俗赋而非小说,但为认识小说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赤鹄》与"书"类文献关系密切,"书"的叙事与战国时期涌现的叙事文本一道,反映了中国叙事传统的萌兴。  相似文献   

5.
自王国维《宋元戏剧史》以来,《九歌》的舞剧性质,逐渐为学者关注。青木正儿、闻一多等通过改动文本解读《九歌》,并由此提出《九歌》"古歌舞剧说"。从汉画像石《河伯出行图》等出土文献可知,河伯题材的演剧活动在汉代曾经流行,其渊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与屈原作《河伯》相关。在战国中期,角色扮演的歌舞剧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6.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创作出一系列经典作品。其所著的小说全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每部作品宛如涓涓细流,清澈地流过,刻画了不同类型的男女形象。鉴于此,文章在分析《爱玛》独特的叙事视角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的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汉代班固的《离骚赞序》和《楚辞序》在评价屈原时其主要观点几乎完全对立,由此引来后人聚讼不已。笔者认为:班固对屈原始终是敬佩景仰的,《离骚赞序》和《汉书》中对屈原的评价代表了他的观点;而《楚辞序》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表面出自班固之手而实质体现汉明帝意图的代言书。  相似文献   

8.
《礼记·乐记》非公孙尼子所作 ,几为目前学术界所共识 ,但有些学者认为《礼记·乐记》是河间献王等所作《乐记》的一部分 ,而河间献王的内史丞王定传授给王禹、王禹于成帝时献上的“二十四卷记” ,也即是献王等所作《乐记》。笔者通过对《汉书·艺文志、礼乐志》等有关资料的考辩 ,认为《礼记·乐记》 ,为献王等所作《乐记》的一部分是有道理的 ,但《王禹记》决非献王等所作《乐记》 ,也就是说《礼记·乐记》决非《王禹记》。  相似文献   

9.
一、明嘉隆间出现的张瑀《还金记》传奇,是戏曲史最早一部自写身世的作品。作者作为主角登场,剧中主要人物也都是真名实姓。作者在《自序》中,谈到虚构和想象在写实戏创作的作用。认为写戏需要凭借想象,尽管"颇涉虚伪",然"非此无以劝世"。四百多年前,就有这样明确的戏剧观念,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应当引起研究者对其人其剧的重视。二、因方疑子《鸳鸯坠》杂剧与《还金记》都涉及真定世家大族梁梦龙家事,且《鸳鸯坠》置于《还金记》后,故诸家著录都把方疑子当成张瑀的别署,误将两剧标题为《方疑子二种曲》,本文予以订正,还其原貌。三、清顺治十至十二年间,梁氏后人梁维枢以楷书抄录两剧及"家乘补遗",编为十四、十五和十六集,准备收入他所编辑的家乘《真定梁氏直誉集》。因为此书仅残存一至五、八至十二卷稿本,这个原抄录本正可补其佚失。  相似文献   

10.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 ,对风俗文化进行了区域划分 ,描述了区域风俗文化的特征及内部差异 ,分析了区域风俗文化形成、演变的原因。其原因主要取决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背景、历史传统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今年91岁高龄的钱君匋老先生,人们或称之为“艺坛多面手”或称之为“世坛奇才”,对钱老来说,这都当之无愧。早年是音乐家、诗人、书籍装帧家钱老弱冠之年就首先在音乐领域崭露头角。他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后,先在中小学教过音乐,后在浙江艺专教美术。教学之余,就涉足谱曲作歌。当时章锡琛主编的《新女性》月刊每期发表他创作谱写的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五四”以后进步青年的心声,与当年流行的靡靡之音相对立。1928年至1931年间,先后被编成《摘花》《金梦》《夜曲》三个集  相似文献   

12.
合肥市 合肥市文化局于近两、三年内连续推出了《风驰瑶岗》、《何家庆》及《国事家事》三台大型戏剧,其剧本均为创研室的同志所创作。这三台戏也均获得了省“五个一工程”奖,《风驰瑶岗》还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有的剧目分别在全省巡回演出近百场。同时,还  相似文献   

13.
《中国韵文学刊》《扬州师院学报》《扬州文化研究论丛》《王念孙、王引之年谱》《扬州当代诗词选》等书刊所载任中敏先生诗歌作品62篇,为严申榜、易元福主编之《任中敏先生诗词集》及王小盾、陈文和主编之《任中敏文集》所未载。今将其加以整理考订,略加案识,公诸同好。使读者于任中敏先生之生平、交游、创作等有更为全面深入之了解,亦可助他日《任中敏先生诗词集》再版补辑之用。  相似文献   

14.
由于《汉志·诗赋略》从《六艺略》之《诗》家别出,故"诗赋"与"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在《诗赋略》序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从春秋赋《诗》制度的衰亡到失志之赋的创作,完成了对《诗》文化价值功能的衔接与转化。荀卿、屈原的赋文创作实现了对诗讽谕之义的传承,而扬雄、刘氏父子及班固的赋观念则表现了对诗之讽谕和古诗之义的坚守。序文中的歌诗观不仅与《诗》家序"哀乐之心感,而歌永之声发""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观念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对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重读《汉书》,对比刘贺先王后帝的表现和其他不守丧礼的结果,可知他在奔丧和典丧过程中所表现的诸多违礼行为,正是他一贯不修个人品行、不好治国之道的体现。而且惩治"不孝无礼"乃是先王们的惯有做法,故而《汉书》的相关记载真实可靠,对此海昏侯墓存在诸多与之相合的信息,亦为其证。至于随葬的儒家经典,反映的只是当时尊孔崇儒的社会风气。刘贺帝位的被废,就是在于他"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不是霍光因私废公,更不是班固刻意丑化,由此可观丧礼对于西汉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魏水华 《文化交流》2014,(11):70-74
在炙手可热的"粉丝剧"名单中,包括了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3》、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由网络游戏《古剑奇谭》改编而成的同名话剧,以及即将上演的《小时代》话剧……这些作品,大多由备受网络追捧的作者主导完成,都有着年轻化、充满时尚元素和流行素材的特点。而粉丝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快速显现,天价的票房让传统领域瞠目结舌。在这当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话剧《盗墓笔记2》。  相似文献   

17.
越南文豪阮辉似以中国第八才子书《花笺记》的内容、情节为素材,在原作基础上用喃字以越南所特有的"六八体"诗歌形式进行改编再创作,其成果是当今享誉越南文学界的"六八体诗"《花笺传》。这样一种恰到好处的创作形式造就了一部具有浓郁时代色彩和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这种可塑性强、生命力旺盛的艺术创作形式在越南有着广泛的受众,并对越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狮子王》《花木兰》《白雪公主》等由迪士尼创作的经典动画电影可谓是家喻户晓。迄今为止,迪士尼已经创作出了无数经典的卡通人物形象,其动画电影经久不衰是与迪士尼将其丰富的创意元素巧妙地运用在其动画电影中分不开的。本文就从迪士尼文化创意的原则出发,对其创意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文化产业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两宋词史上的滑稽词派邓魁英在两宋时期的词坛上,与婉约和豪放词风流行的同时,曾存在过一个“滑稽派”(或称俳谐词派)。关于当时滑稽词的创作情况,北宋人吴处厚在《青箱杂记》卷一中有过记载:扬州人陈亚,官至太常少卿,年七十而卒。吴处厚称陈亚为“近世滑稽之雄”...  相似文献   

20.
五代北宋国子监于显德二年至开宝五年完成了《经典释文序录》及十二经单经《释文》的刊刻工作,所刻单经《释文》与五代监刻群经经注本相配,其中《序录》刻于《周易释文》之前。北宋国子监于景德二年新刻《老》《庄》单注本,并为其附刻单书《释文》,至此五代以来国子监分批刊刻单经、单书《释文》的工作最终完成。景德二年以后,北宋国子监在单经、单书《释文》基础上整合编刻了整套三十卷本《经典释文》,南宋绍兴时国子监本即据以翻刻。附刻单经、单书《释文》随诸经、《老》《庄》单注本频繁传刻,成为北宋初至南宋中叶《释文》主流传刻方式。包括北宋汴京巾箱本、南宋严州本、温州本《仪礼》、南宋初金刻本《周礼》、尤袤藏宋本《春秋》三传及南宋国子监、抚州公使库、兴国军学所刻群经在内的两宋群经经注本普遍遵循五代北宋监刻群经旧式,于书末附刻单经《释文》。大多数现今可知的宋代单经《释文》刊本皆是附刻之本,在流传中与经注正文分离。南宋中后期,《释文》逐条附刻本逐渐成为新的主流传刻形式。单经附刻、整套单行、逐条附刻三种《释文》传刻方式在产生时间、传刻形式、文本质量上各不相同,共同构成了五代两宋《释文》传刻的复杂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