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周晓琴 《小学语文》2009,(11):41-41
一次,在学习了生字“眷”之后,学生在默写中竟出现了“誊恋”和“誉恋”,而且出现这样错误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我不禁暗自责怪:“都六年级的学生了,认识生字还这么难吗?”可事后想想,“眷”“誊”“誉”这三个字的字形的确比较相似: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眷”和“誊”都是拳字头,而“誊”和“誉”又都有偏旁“言”,稍不留意,还真的易错易混。  相似文献   

2.
"错"与"读"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 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 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 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3.
有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有个千百年来都读错的字,这是什么字?其实就是“错”字。但这个“错”字也挺怪,怪得有点不合逻辑。不是吗?“错”明明是一种糟糕,可“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了个极让人关注、又有价值的“金”字。难道“错”字真的与金钱有关?让我们细细地读读书,找找答案吧。首先,查字典可知,“错”的确是一种古钱的名称,如成语“铸成大错”一词中的“大错”,就是公元七年王莽下令铸造的一种刀形金属货币。《苏轼诗集·十八·赠钱道人》中也曾这样写道:“当时一快意,事过有余作,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那么,“钱币”怎么就和“错…  相似文献   

4.
经常从媒体上看到要警惕“读书无用论”的呼吁。读书论之有用与无用,好像先天就带有荣辱的胎记,说读书有用就是对,说读书无用就是错,这就有如对中国历史上面对外侮时的主战主和两派的评论——主战的就是民族英雄,主和的即是汉奸。但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关键是要弄清这“用”是什么。读书当然是一种需要,但依马斯洛的学说,需要是有层次的。于是,读书,亦即学习之用,就有了两个近乎对立的观点。一是形而上的,即精神层面的,要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这可以荀子《劝学》为代表。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读…  相似文献   

5.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读书遍数多了,其中的意义就自然会显现出来。这句话为中国历代名家所推崇、称道。然而笔者不敢苟同。读书千遍,其义真的能自见吗?如果读书只强调“量”而不重“质”。读只是机械地念而不经过大脑的思考,终究是不会有所得的。故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而我们在读书时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读”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于“读”作过肯定和推崇。我国历史上,对于求知求学,进私塾叫读书的,一读就是几年、十几年乃至终生读下去。古人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几乎人所皆知。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足见鲁迅先生对“读”的看重。今人,著名的作家叶文玲在一九八五年《中学生阅读》发表一篇散文《我的“长生果”》现已选登在中学课本第五册第九课。在写作上,强调“读”的重要。他说:“那是初中二年级时,我写了一篇800个字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被刊登在县级报纸上,她深有体会地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那800个字。”可见“读”的重要,可见“读”见成效。  相似文献   

7.
周兰 《考试周刊》2010,(28):64-65
虽有“说出来的是话,写出来的是文章”一说,但我们还是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不少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真的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却又往往不知从何下笔,作文竞成“榨文”了。不少人甚至是一些语文教师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书看得少,大谈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上,书不可不读.但读书和写作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好文章往往不是“读”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我结合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把好的文章“想”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南京大学历史系李良玉老师让我去给他带的博士生做一个讲座,无意中说到读书的“三七开”。我和同学们说,一个人真想做学问,在准备阶段,读书有三个“三七开”,这就是七分专、三分杂,七分精、三分泛,七分读、三分疑;而到了研究阶段,“三七开”就该倒过来,变成三分专、七分杂,三分精、七分泛,三分读、七分疑。过后,李老师对我说:“你说的两种‘三七开’,应该写篇文章。”  相似文献   

9.
读乃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国传统的最重要的教法之一。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都对读做过肯定与推崇。三国时的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更是人所皆知。元人程端礼也曾把“读”比作“销铜”,意思是说只有把文章读好了,才能写出各种好文章。从这些描述中都可以看到“读”的重要。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读”。  相似文献   

10.
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地尽情飞翔。”可见,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读书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使读书为己所用,为习作所用。要写好作文,就要好好读“书”,指导学生学会读有字书和读无字书。  相似文献   

11.
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一个“读”字人手,紧扣一个接一个的“悟”字来展开教学。这一个“读”说起来容易,但在具体操作中,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要求。教学中,我尝试着“三读一迁移”的教学方法,一段时间下来,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12.
在清乾隆以前文物被称之为“古董”或“骨董”。“骨董”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 张萱写的《疑耀·卷五》:“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至南宋朱熹《语类》乃作“汩董”。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总曰:“杂古器物之不类者为类,名骨董。”这一叫法一直沿用到清代初。一说“骨”,取肉腐而骨存之义,意思是保存过去之精华;所谓“董”,即知道、了解。“骨董”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也。另有一说,“骨董”,就是杂碎的意思。以前江南人好作“骨董羹”,即将各种食物混杂在一起烹烧,肉类烧的烂化。而骨头还完好的存在。骨董之“骨”就…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的益处多多,无需多言。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文化修养,不能不多读书、读好书,当然前提是先要会“读”书。  相似文献   

14.
朱卫华 《现代语文》2007,(3):128-128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因此拿起一本好书,我们要善读。西汉学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为此,我个人认为我们在读书时,务必要做到“八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中学生学文言文,多数只看重语法,看重字词学习,很少注重诵读。读是学习之母,读乃教育之本,我们平常所说的“读”,只不过是浏览而已,只是停留于阅读教学的表面。根本没有抓住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干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已经给我们指出:在熟读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读和思的关系,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读书破书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独到的见解,精辟地阐述了“读”的重要性。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也说:“早先的人学写章的办法是熟读古人的章,熟能生巧,这个方法的确也有效。”  相似文献   

17.
傲气与傲骨     
徐悲鸿有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生活中常有人错误地把“傲气”与“傲骨”等同起来,其实两个词虽同带“傲”字,却因“气”与“骨”的不同,意味也就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8.
张帆 《湖南教育》2006,(10):6-6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人们公认的读书真谛。的确,在实际教学中,“读”历来是语文、英语、政治等科目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却很少进入数学课卷。下表是对学生考试中因读题问题出现的数学错误作的一个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教师教学用书》翻译说: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类似的翻译在其他资料上都可见到。其实,这种翻译是错误的,因为“有汉”的“有”不等于“有无”的“有”,而是作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有”作助词,在古代很常见,其用法可分两类。  相似文献   

20.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出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书读错、字写错、题目做错,很多老师都在为学生的错误大伤脑筋。其实,学生出错并不可怕。叶澜教授曾说过“:在教学中宁要真实的错误,不要虚假的成功。”因为,我们可能从“错误”中找到“豁口”,因势利导,将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例如我在教学《秋游》这篇课文时,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结果不少学生粗心大意,把“兔”写成了“免”。于是我引导学生讨论“:兔”字为什么不能丢掉这个点呢?一个学生说“:点就像小兔子的眼睛,没有眼,小兔子会伤心的。”我拿起红粉笔,在“免”字上加了一个红点。另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