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词义的泛化     
词义泛化是词义变化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之一,指把本适用于甲事物的词义推演到己事物或其他事物上,或由适用于个别事物演进到适用于一般事物。了解词义泛化的原因、结果及方式,可以更透彻地分析词汇,更全面地理解词汇,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而词义的引申派生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是按一定的方式和顺着一定的脉络实现的。词义引申的根据和方式主要有相似类比、相关借代和相因推导;词义引申的脉络主要有"放射式引申"、"连锁式引申"和"综合式引申";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部分到全体、由实词到虚词。  相似文献   

3.
语言发展是渐变的,词义的发展演变亦如此。对词义演变的探讨要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出发,因为纵观古今词义的演变不难发现,词义演变不仅仅是扩大、缩小和转移那样简单。本文试从词义深化、词义范围的变化和词义转移三方面探讨词义演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扩大、缩小、转移是词义演变的三种模式 ,本文针对词义演变纷繁复杂这一实际情况 ,从词义的指称范围变化这一角度 ,用逻辑的方法对这三种模式 ,尤其是对于“转移”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社会一切活动都要靠语言组织和协调。语言交流遍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要想了解外国,就必须掌握外语,要想了解古代,就必须掌握古汉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产生,人们的思维也越来越细致复杂,作为思维的表现形式──语言,也就不断地丰富词汇,变化词义,改进语法。而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词汇,词汇对社会的发展最灵敏,变化也最快。这种变化表现为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失和词义的改变。其中词义改变的结果之一,就词的一个义项所概括反映的客观事物来说,有词义的扩大、缩…  相似文献   

6.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词义扩大与缩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原型范畴理论审视词义的扩大与缩小,词义的扩大与缩小,单个词例的纵向发展以及整体现象的横向扩充,都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进而形成语义范畴;模糊性是它的客观属性。  相似文献   

7.
词义的引申就是由词的本义延伸或演变出其他相关意义的词义演变方式。《晏子春秋》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放射式引申、递进式引申和综合式引申。《晏子春秋》词义引申的规律: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兼该到偏指,由实在到虚灵。  相似文献   

8.
从语境与词义的定义入手,结合相关语料,剖析语境对词义演变和词义运用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语境不仅是导致词义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还会影响到词义组合在语言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9.
动态词义的形成机制及词义语境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了动态词义的形成机制 ,分别从词义“由动态到静态”和“由静态到动态”两个阶段来说明这一过程。其中前一过程分为“完全动态成分 1———中间型成分 1———静态词义成分”三个阶段 ,后一过程则包括“完全动态成分 2———中国型成分 2———静态词义成分”三个阶段。同时 ,对动态词义形成的条件———词义语境进行了结构分析 ,分为系统结构和过程结构两种类型 ,并结合动态词义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 ,力图为动态词义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十年词汇"共时嬗变主要表现为"文革"期间不少"专用词语"使用频率、词义适用范围等处于动态变化中。这种开放的嬗变就整体而言对20世纪现代汉语词义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少词语或始用于"文革"前、见用于"文革"中,或始用于"文革"中、仍见用于"文革"后,或贯用于"文革"前、中、后,而词义演变形态不一。  相似文献   

11.
“正始之音”一词含义甚丰、用法多样,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皆不止一端;“正始之音”可以用来表达“魏晋玄学清谈”、“雅正的诗乐传统”等含义;在文学史上,“正始之音”可以用来指“正始诗歌”,属于它的引申义之一,但是这一含义并非古已有之,而是有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又需辨其源流。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同形的"到位"可分为述宾短语"到位1"、述宾式动词"到位2"、形容词"到位3"。先从共时平面分析三个不同的"到位"的语法特征;再从历时平面分析"到位"由短语到动词再到形容词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3.
对语言的哲学探讨是20世纪哲学的中心任务,其中,"语词的意义是什么"是最重要的话题之一。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们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展和构建了意义的指称论、观念论、成真条件论、证实理论等众多的意义理论。但是,在普特南看来,他们都没有很好地说明意义是什么,从而使得语义学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黑暗"之中。  相似文献   

14.
“身分”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一个口语词,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地位”义是其现代的常用义,但其本义为“身体某部分”。只有搞清楚“身分”词义发展脉络,才能正确理解本义“身体某部分”和现代常用义“地位”之间的内在联系。“身体,身子”义是“身分”词义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他意义都是以此为基础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数词无论是在表示物量还是表示动量时一般都需与量词连用。从汉语史的角度考察,古汉语中数量词用法比较复杂,在表数量上有一个由数词单用到数词、量词连用的过程;而且数(量)词的句法分布比较多样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本文主要考察古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情况和在不同时期的用法现象,从而描绘出数量词的使用发展的演化脉络。  相似文献   

16.
从主语和宾语的关系、补语和定语的分类及空间观念着手,探讨了动词后的数量短语的成分归属问题。认为仅从语序和位置来确定数量短语的语法成分会有失偏颇,只有综合语义关系、时空关系,结合多变的划分方法,才能顺利解决数量短语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可A可B”构式特点,认为谓词性短语“可A可B”属于“标记性构式”,其构式义可概括为可以实现的选择义.这一构式义因为A、B间语义关系矛盾与否具体又包含兼选和限选,表现出词汇义影响构式义的情况.而无相近义或相反义的A、B及体词性A、B进入“可A可B”,构式义最先凸现,A和B继而受到该构式的制约,整个构式或表兼选或表限选.构义、构式义和词汇义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汉语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在国家经济腾飞的今天,汉语语法家族又添新成员——“比N还N”结构。本文用大量实例,从构成、表意、语法功能、出现语境几方面对这种结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意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意”作为词作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词意表现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意”与其他创作因素关系的考察。上述三方面,展开了词意之论,使古典词意论在多维面上得到了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20.
“无所谓”的本义为“没有所说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主要用法。随着语义搭配的变化,“无所谓”带上了轻微主观性,产生了“说不上”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无所谓”的使用泛化了,主观性更强,句法位置更加灵活,语义搭配更为广泛,结构也进行了重新分析,由临时短语变成了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